中国MBA第一人,,王淳奇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gxs/zgxs201111/zgxs20111121-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gxs/zgxs201111/zgxs20111121-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gxs/zgxs201111/zgxs20111121-3-l.jpg
  1993年,第一届清华MBA毕业生中,只有10人拿到MBA文凭。这之中,王淳奇是一个特例。由于工作的原因,他当年被特批提前半年毕业,并顺利完成了论文答辩。王淳奇的MBA证书编号为“001”,他也因此成为国内名副其实的“MBA第一人”
  
  2011年9月,深秋的北京,一个周末的夜晚,作为一名投资人,王淳奇难得能有自己的时间。很多知道他来北京的同学都纷纷联系他,但为了准备第二天的MBA面试工作,王淳奇谢绝了不少朋友的邀请,一个人在清华大学内散步。“我希望明天能以一个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考生。”王淳奇说,自从几年前接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邀请,担任MBA面试官以来,他每年都能有几次机会回到母校,“今天走在校园里,依然有一种单纯、神圣的感觉。”
  漫步在经管学院门前的林荫道上,王淳奇总不禁回忆起二十年前的一幕:他作为一名国企技术骨干,第一次走入清华大学,起初只是抱着继续深造的简单想法,他没有想到MBA的学习竟会对他日后的职业生涯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的王淳奇已是一名“金领”——在香港第一东方投资集团担任副总裁。身材颀长、西装革履的他和当年那个身材消瘦、衣着朴素的白面书生判若两人。但在他身上始终未变的是清华学子踏实、稳健的作风。
  王淳奇将他们第一届MBA比作“铺路人”,当年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到毕业论文的答辩,一切都处于摸索状态。由于当时全国MBA教育没有统一标准,清华经管学院制定了严格的毕业标准:必须修满72个学分、论文时间不少于一年。
  1993年,第一届清华MBA毕业生中,只有10人拿到MBA文凭。这之中,王淳奇是一个特例。由于工作的原因,他当年被特批提前半年毕业,并顺利完成了论文答辩。王淳奇的MBA证书编号为“001”,他也因此成为国内名副其实的“MBA第一人”。
  
  重返校园
  王淳奇是幸运的。尽管经历了动荡的文革,但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王淳奇刚好高中毕业,没有经受太多波折,他就顺利走进了大学校门,学习自动控制专业。
  1981年,王淳奇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苏仪征化纤工作。彼时的仪征化纤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型项目之一。但是,当王淳奇满怀希望地来到仪征时,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没有想象中的现代化厂房,而是一片荒凉的稻田。一度想要退却的王淳奇在朋友们的劝说下留了下来,他准备先接受分配,来年再考研究生。
  尽管当时的大学生是稀缺人才,但国家为了支持仪征化纤的建设,第一年就为那里输送了50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正是和这些同龄人一起,王淳奇见证了仪征化纤的成长。
  “直到今天,中央控制室的地线埋在哪里我都记得很清楚,因为这些小事都是我们亲手做的。”王淳奇回忆,新厂建设之初,他每天都和工人们一起在路边巡检,新设备运到后,他们又要亲手安装、调试。
  当时,仪征化纤被特批引入了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计算机系统。“如果是在其他地方,根本没有机会碰到这样的系统。”王淳奇说,为了掌握这套系统,他每天都要阅读大量英文资料。此外,他还经常被派到国外学习和参加培训。
  几年后,王淳奇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对于经常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他都能驾轻就熟地处理。因此,考研、出国的火苗又再度在他心头燃烧。领导当然不希望这个难得的技术人才流失,因此当1991年国内九所高校开始试点推出MBA教育时,王淳奇就被企业推荐参加了考试。
  “在国内考研,我肯定要念最好的。”王淳奇说,他心目中的最佳选择就是清华。由于数学基础扎实,再加上英语一直没有被丢下,因此他顺利通过了当年的入学考试,和70多名经济类研究生一起走进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课堂。
  王淳奇的专业方向是金融与贸易,导师是著名教授赵家和。“当时只是觉得金融与贸易不错,就选了这个方向。今天看来,我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
  再次回到象牙塔,王淳奇难掩兴奋之情,但已经远离课堂十年的他很快就发现,MBA学习的压力远不比本科时轻松。按照当时清华的规定,他们必须在两年之内修满75个学分——这是今天MBA学生所修学分的两倍之多。
  那段时间,王淳奇每天白天要上4-5门课,每到夜晚来临,还要一一消化白天的课程。“十点熄灯后,我们很多同学都要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这恐怕是今天MBA学生难以想象的。”
  最让王淳奇难忘的,还是老师们生动的课堂教学。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当年经管学院时常从其他高校邀请知名教师为学生授课。在管理学、会计学课堂上,老师经常会将当时国内一些企业改革的案例拿出来组织大家讨论。
  由于班内同学们专业方向、工作背景不同,例如有的同学之前在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有的在跨国公司就职,也有像王淳奇这样从国企走出来的专业技术人员,大家看问题的角度迥异,观点也各不相同。正是这种火花四溅的讨论,让王淳奇受益匪浅。
  彼时国内正处于改革开放之初,经济改革中的种种问题就时常成为同学们讨论的焦点。“今天看来,当年我的很多同学做的关于基金、公司法、证券法等方面的研究,都是非常超前的。”王淳奇说,总之,他们的课堂讨论都是围绕当时国内经济形势展开的,既有一定的超前性,又不脱离实际。
  在接受MBA教育之前,最让王淳奇踌躇满志的就是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但在经管学院学习之后,他才意识到,技术只是企业生产中的一部分,而一个企业要实现良好的运作,生产只是企业链条中的最前端,后面的市场、销售等环节也同样重要。
  “以前我只会从技术这个比较单一的角度来看问题,念过MBA之后,就逐渐具备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王淳奇说,所有这些,都是他在后来的工作中慢慢体会到的。
  
  新的天地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企业掀起了股份制改造的热潮,仪征化纤成为被政府批准赴海外上市的首批企业。无论是企业改组,还是筹备上市,仪征化纤面临着众多待解的难题。1993年,王淳奇尚未毕业,就被仪征化纤的领导召回,他们希望王淳奇能利用自己的所学,尽快参与到公司的改组上市工作中来。
  王淳奇向学校提出申请:一边参加公司的上市筹备,一边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得到批准后,他返回企业,参与到仪征化纤的海外融资工作之中。
  此时,王淳奇发现自己攻读MBA期间的所学正好能发挥作用。“念书时,我的导师曾给过我一份全英文的外国企业上市的招股说明书,让我做学习参考。”为了弄懂那份招股说明书,王淳奇查阅了大量资料。当他真的开始为仪征化纤的上市做准备时,一切都不再陌生。
  就这样,王淳奇参与了仪征化纤H股上市的融资、路演全程,并负责了招股说明书的撰写。在与国外会计师事务所、投行、券商接触时,对方深感仪征化纤人水平之高,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
  在这个过程中,王淳奇结合自己在企业的实践经验,完成了MBA毕业论文《仪征化纤股份制改造的若干问题的研究》。
  1993年上半年,王淳奇经有关部门特批,提前做了论文答辩。由于毕业论文与实际结合紧密,在答辩过程中,王淳奇的所有解答都是依照仪征化纤的实际操作展开的。最终,他的论文得到了评审委员会的一致认可。王淳奇也成为清华大学第一届MBA毕业生中首个通过毕业论文答辩的学生。
  1993年6月,王淳奇参加了应届毕业生的毕业典礼,并拿到了管理学硕士学位。同时,他又拿到了全国MBA教育委员会的一封信,大意是由于他提前毕业,而MBA学位尚未设计完毕,因此请他凭此信于当年年底换取MBA学位。
  由于当年国家对于MBA毕业生的条件有众多限制,再加上考试的严格,因此王淳奇的同学中只有10人顺利按时拿到了MBA学位。1993年底,王淳奇二度返回清华,拿到了第“001”号MBA学位证书。

推荐访问:第一人 中国 MBA 王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