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地质科学和地质教育事业的先驱


  喻德渊(1903——1971年)字祖龙,号次回,长春地质学院的主要创建人。解放后他历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政务院财经委员会矿产地质勘探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青林省分院副院长,东北地质科学研究所所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员,民盟吉林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北地质学院(后改为长春地质学院)副院长、院长,国家一级教授。他治学严谨,刻苦钻研,勤奋务实,勇于实践,为祖国地矿事业的发展及地质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
  喻德渊1903年2月29日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县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25年转入地质系本科学习。喻德渊在勤奋钻研地质科学的同时,逐步接触了马克思主义。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被选为中共北大支部组织干事。1927年9月受党派遣到长辛店组织铁路工人罢工未果,遭敌人追捕,经同学帮助化装逃往上海,从此与党失去了联系。
  1928年春,正当喻德渊苦闷彷徨之时,意外地遇到已任地质研究所所长的李四光和丁燮林先生,进了地质研究所工作。1929年重返北大复学,同年毕业后又回地质研究所任助理员。他立志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从此专心从事地质研究工作。
  1931年7月,喻德渊被晋升为副研究员。1932年夏,喻德渊协助李四光先生进行庐山地质调查研究,显出了扎实的理论研究功底和很强的野外实际工作能力,深得李先生的爱重。1937年,喻德渊被晋升为专任研究员。
  1945年至1947年,喻德渊作为中央研究院10个成绩优秀者之一,被选派赴欧美考察地质。这期间,他刻苦钻研,孜孜以求,尽一切努力汲取他人之长,以提高自己为国效力的专业本领。考察结束后,他谢绝了国外同行的挽留,毅然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1949年初,国民党政府迁往广州,通知地质研究所也随之南迁,意欲退一步迁移到台湾。喻德渊决计避祸图存,脱离国民党政府,回老家萍乡闲住,以待解放。不久接到台湾大学来电,以双薪为诱饵,请他前去任教,喻德渊立即回电谢绝。
  1949年4月南京解放,7月萍乡解放,喻德渊应邀重返南京地质研究所。1950年喻德渊主动请缨,率队到东北地区开展地质找矿调查。他克服了东北北部地区生活和工作上的种种艰难困苦,对几个煤田、铁矿和铅锌矿的勘定或拓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9月,喻德渊被任命为政务院财经委员会矿产地质勘探局副局长。
  在东北勘察矿产的过程中,喻德渊深感国家严重缺乏地质科技人才。为此,他向东北人民政府提出办东北地质专科学校的建议,恰与政府想到一起,同时又得到了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四光的大力支持。1951年8月,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决定和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合办地质专科学校,喻德渊任副校长,校长由李四光兼任。喻德渊舍弃了南京优越的生活条件,举家北上,赶赴当时不足40万人口的长春。经两个月全国各地奔波,请教师、搜集教材、筹办图书资料和教学设备,东北地质专科学校终于在11月2日举行了开学典礼。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国家地质部决定分别在北京和长春成立两所地质学院。东北人民政府决定,将成立不到一年的东北地质专科学校与山东大学地质矿物学系及东北工学院长春分院地质系和物理系的一部分合并,成立东北地质学院(后改长春地质学院),喻德渊受命参加筹建的组织领导工作。1952年11月12日,东北地质学院举行了成立典礼。
  东北地质学院成立后,喻德渊被任命为副院长,以后相继为代院长、院长、国家一级教授,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一直是学院教学和科研的主管领导。1966年“文革”开始,喻德渊以“反动学术权威”的罪名遭到批判和隔离审查,身心受到很大摧残,但仍念念不忘学院的工作,编写了30万字的专著《世界地质》。1970年4月被遣返回老家萍乡。他强支病体,坚持工作,潜心整理他毕生搜集的地质资料,起草并修订了一系列论著。1971年7月8日,喻德渊因病辞世,告别了他未竟的事业。
  喻德渊为祖国的地质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辛勤耕耘了近20个春秋,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培养了大批地质人才。
  在办学中,他十分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他认为要大规模开办地质教育,必须先有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因此,他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渠道广揽名师,延聘一些国内地质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到学院任教。如古生物学家俞建章教授、沉积岩石学家边治铮教授、工程地质学家刘国昌教授、变质岩石学家董申保教授等都从南京、上海、北京等地移家北上,到学院任教。他十分注重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治学民主,能虚心听取不同的学术见解,既不以权威自居而强加于人,又不苟且因循人云亦云。他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和首创精神,认真听取全体教授的意见,团结协作,共同把事情办好。
  同时,他十分关心并注重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认为“师资的培养与提高,是完成学校培养任务,也即是推动祖国建设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师资的培养要联系教学与建设的关系,做到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他主张有经验的老教师在尽可能少担任教学任务的情况下,着重在培养青年教师、编写教材、指导科研上发挥作用。他亲自带领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并为教师开专题讲座,有计划地选派一批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班;也重点选择一些教师轮流赴厂矿参加生产,以提高其实际经验。还聘请了一些苏联专家来学院任教和帮助培养师资。各系初期的青年教师,大部分都因他的精心安排获得过向苏联专家学习或国内各期短训班培训的进修机会。因此,东北地质学院成立后,很快就形成了一支既有老专家为核心又有年轻教学力量为后备的一流师资队伍。这是喻德渊首先追求的重要目标。他选留一批最早毕业的优秀生充当专家的助手,把老专家的知识和技能学到手;以后历届都选留本院或从兄弟院校要来毕业生,以形成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现在学院的中年骨干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在他的关怀培养下成长起来的。
  喻德渊强调教学和科研并重。他认为,科研是深入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水平、提高生产的主要动力。科研的任务是,使科学现有的原理得到发展;批评旧的理论,提出并解决新的理论问题。通过科研,教师就能深入掌握和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深入分析有关本门科学的理论问题,并能把这些知识用来丰富教学。他积极筹措、充实开展科研工作的图书和仪器设备。1954年夏,学院建立了科学研究部,喻德渊兼主任。他不断总结自己的实践,向教师介绍科研方法、选题原则、野外调查及资料收集和处理等方面的经验。他认为,科研要结合生产、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要针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要求,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窄到宽、有领导、有组织、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同年8月,为开展科研做准备工作,他亲赴云南、广西、辽宁、吉林

推荐访问:地质 先驱 新中国 教育事业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