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拉动型地方经济增长的风险研究


  【摘 要】 2012年上半年经济数据降声一片,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央政府将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由“防通胀”转为“稳增长”,出台了一系列促增长的宏观政策。地方政府响积极应,陆续公布了以投资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为主要模式的大规模投资规划。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这种模式的特征及其可能引起的地方债务扩大、产能过剩、投资泡沫、低效益投资风险等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 投资拉动; 地方政府; 经济增长
  一、引言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冲击,复苏之路异常艰难,时至今日经济增长的动力明显缺乏。2012年下半年,发达国家相继行动,推出刺激经济政策,9月13日美联储率先推出了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针对全球经济疲软和我国经济增长逐季放缓的现状,中央政府通过一系列减税、降息、增加货币供应等宏观政策来支持经济增长。各地政府频繁发布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竞相扩大投资规模。2012年7月和8月,四川、贵州、重庆、湖北、福建等十余省市公布了地方经济刺激计划,投资总额超过十万亿。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各地基层政府推出经济刺激计划和项目,在响应国家“稳增长”经济目标的同时也积极落实了党的“十二五”规划。此次地方投资热潮可能产生哪些风险?政府又将如何面对?这些问题令人深思。鉴于此,笔者就此次以投资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为主要模式的经济增长的相关风险展开讨论。
  二、投资拉动型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
  (一)投资边际递减效果明显
  马克思曾经指出只要投资不断增加,产出总是按同一比例增加的这种变化的函数关系,无论是在工业或农业生产中都是不可能的;如果产出可以随投入的增加而增长,不受其他投入量的限制,就意味着我们这个世界不存在各种投入量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新投入的货币资本因过量而产生的负效益称为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投资效率可以用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出的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来衡量,其定义为资本增量与GDP增量的比值,即增加一单位GDP需要增加资本的投入量,比率越高表示投资效率越低。研究表明,发达国家ICOR在1—2之间,而我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的这一指标为5,如果根据国际可比数据测算,最近3至5年,我国的ICOR在5—7之间。由此可见,投资效率的降低正是低水平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必然后果。
  (二)基础建设投资比重大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投资是年度的最终需求,现在的投资将形成未来的生产能力,同时也是实现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率提高的主要途径。我国目前地方政府主要投资项目为地方基础建设,如广东省宣布2012年下半年2 000亿元投资计划,包括新建7条地铁、扩建白云机场等重大基建项目。湖北省宣布1.1万亿元主要投向湖北经济带内的沿江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湖北长江流域将再添13座跨江大桥。基础建设投资可以解决地方就业问题、促进收入增长、保持社会稳定,同时加强我国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的国民经济增长打下良好基础,但这种以基础建设为主的投资也反映了我国投资主体过于注重规模扩张而忽略技术升级的倾向。
  (三)有明显的地方政府主导色彩
  改革开放以来,以放权让利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改革日渐深入。通过对财政管理权和财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份额的调整,给基层政府带来更大的空间,提高了其发展地方经济的自主性、灵活性和积极性,大大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权利和利益下放的过程中各地政府自身利益不断得到彰显和壮大,无形之中使得地方政府倾向于人为设置壁垒来对市场进行干预,“维护”地方经济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提高”地方经济竞争性,确定以GDP增长率为核心的经济指标来推动地方经济不断增长(蒋满元,2007)。
  三、地方经济增长目前以投资拉动为主模式的原因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根据投资、消费和出口对经济贡献率的不同,可以将经济增长模式分为投资拉动型、消费拉动型和出口导向型。一般来说,这三种经济增长模式分别适用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和国内市场狭小的发展中国家(夏和平、王邦宜,2006)。在我国国民经济实力和投入产出值不高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单靠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来拉动经济增长是较为缓慢、相对稳定而且难以调控的。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内需提振短期无望,出口基于欧债危机的蔓延几乎确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连续数年为负数的情况下,采取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其历史背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单纯依赖消费拉动和出口导向型增长并不现实。
  我国政府是“发展型地方政府”的典型代表,其表示的含义是以经济发展为基本取向、以地方利益为导向和以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吴国光、郑永年,1994)。对于发展型地方政府而言,为了更快地刺激经济发展,提高地方GDP增长,快速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投资。
  四、投资拉动型地方经济增长的风险
  (一)资金筹集困难,地方债务扩大
  继大规模的投资计划发布后,当务之急要考虑的是资金筹集问题。然而多数省市的2012年计划投资额大于其2011年的财政收入。天津、长沙、贵州公布的计划投资额分别为去年财政收入的2.6倍、2.5倍、2.3倍。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财政收入回落的情况下,面对地方政府巨额的计划投资金额,仅依靠财政收入显然是入不敷出的。如果没有好的融资渠道,这些投资规划将无法实现。政府若为了实现短期业绩而进入非正规融资渠道,不仅融资成本高,而且也将面临巨大的负债风险。我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预算法》修订草案时,删除了允许地方政府发债的条款,封闭了这一融资渠道。2009年初,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名义上是一个公司制企业,实际上受地方政府的干预较大,难以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自我决策。该平台以地方财政补贴、公司收益作为担保,通过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等方式对外融资,存在资本负债率过高的问题。为维持企业正常营运,平台公司通常选择向银行借新债还旧债的做法,同时,由于企业的营运受地方政府主导,主要投资于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之中,而这类投资成本回收时间较长,盈利水平普遍较低,很容易导致负债问题进一步加剧(丁志凤,2011)。

推荐访问:经济增长 拉动 风险 地方 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