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水泥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控制的探讨


  为确保混凝上结构工程的质量,必须使用合格的水泥、粗或细骨料,必须对混凝上中掺用的外加剂加以选择和经试验加以确定。要求水泥进场必须有出厂合格证或进场试验报告。当时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时间超过三个月时,或用于承重结构的水泥,必须进行复查试验,并按试验结果使用。混凝土所用的粗、细骨料,其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
  1.水泥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方法
  1.1水泥过期、受潮、结块
  1.1.1 现象分析 水泥出厂时间超过三个月,或水泥中(不论是散灰还是袋灰)有结块存在,说明水泥的质量发生变化,需进行强度检验。水泥出厂时间超过三个月,或水泥中结块,受潮。此时水泥的有关技术指标达不到出厂标准,再按出厂标号使用,必会损害混凝土强度。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是:水泥管理混乱,出厂日期不清,造成晚出的早用,早出厂的迟用而过期;水泥入库手续不严格,使在运输中遭雨淋受潮的水泥得以入库,还有一个原因是水泥贮存条件太差,使水泥在库存时受潮或风化。
  1.1.2 预防措施 1)完善水泥管理,严格入库手续,保证做到各批水泥“三清”:出厂日期清;入库时是否受潮清;存放地点清。2)散装水泥尽量贮存在水泥仓罐中.无条件时,也应将水泥库的地面,外墙内侧进行防潮处理,防止潮气侵入散水泥。3)袋装水泥应按品种,标号,出厂日期、到货时间排列成垛,堆垛高度以8—10袋为宜,水泥库内保持干燥,水泥垛应离开四周墙壁20cm以上,各垛间应留70cm以上宽的通道,便于取用和通风。露天堆放,应将水泥袋放在距地面不少于30cm的垫板上.垫板下不得积水,其上必须用苫布覆盖严密,防止雨露侵入,造成水泥受潮。
  1.1.3 治理方法 水泥贮存期超过三个月的,需重新试验。确定强度;结块水泥视强度变化大小,进行处理;过筛后强度降低少的,可按降一级使用;强度降低多的,只能用于砂浆或地基处理用。
  1.2不同厂牌、不同出厂日期的水泥混合仓储
  1.2.1 现象分析 同标号、同品种的不同厂牌,不同出厂日期的水泥混在一起,不同厂牌水泥的特性,如细度、凝结时间、泌水程度均不同。不同出厂日期水泥混在一起,易造成将过期水泥当作好水泥使用的恶果,使混凝土强度得不到保障。出现主要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管理不善,材料人员误认为没有危害,实际有危害。
  1.2.2 预防措施 不同出厂日期,不同厂牌的水泥,应和不同品种。标号的水泥一样,都应分别运输、装卸和贮存,并做好明显标志,严防混淆。
  1.2.3 治理方法 万一发生不同出厂日期同厂牌的水泥混仓,可按最早出厂时间使用。如不同厂牌水泥混仓,要取样进行水泥品质检验,并进行拟配混凝土的试样留试件检验,合格的按试验结论使用,否则只能用于地基处理。
  1.3水泥进场未做检验就使用
  1.3.1 现象分析 水泥进场后,由于抢工期,未做检验就投入使用、误用不合格水泥。主要的情况容易导致施工人员使用不合格水泥,造成混凝上开裂或强度不足,这主要是因为生产主管领导质量意识不强,存在糊涂观念。
  1.3.2 预防措施 严格规定水泥进场必须有质量证明书,并必须对其安定性、强度和凝结时间进行复验,要等检验结果合格的时候,才能允许其进场使用。
  1.3.3 治理方法 进场还没有使用的时候,如果是不符合标准规定的,就要马上确定处理方案;如果是已经使用了,就要查清这批水泥的使用日期,浇注的结构部位,然后再根据水泥质量情况经技术部门确定处理方案。
  
  2.粗、细集料质量通病及防治方法
  2.1砂、石料含泥量超标
  2.1.1 现象分析 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砂、碎石或卵石时,往往会检查出含泥量的超标问题,这样会直接影响粗集料和水泥砂浆的整体粘结力,一方面会严重地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同时还容易发生混凝土干缩裂缝的出现。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 首先是施工管理人员对入场的砂、石料没有进行严格的检查把关,因此使得进场的砂石含泥量已超标。其次是在倒运砂、石材料的时候,运输车辆没有清扫干净,混入了泥沙及有害杂物。或者说堆料场为普通土地,推土机推料时混入泥土造成超标。
  2.1.2 预防措施 1)首先,要保证推堆砂石时,不要抄底,这样可以使一部分砂、石成为场地材料铺装于原地面上,防止泥土等杂物混入到砂、石当中;2)其次,在堆放砂、石场的地面应保持排水通畅,地面是平整的,这样方面铺筑水泥混凝上地面;3)再次,还需要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质量把关工作,要严把质量关,对进场材料的含泥量检验,防止不合格材料进场(集中拌和场,每400m³为一批检验;分散生产,每200m³为一批检验);4)当运输车辆交替装运砂、石与其他物质(锻烧白云石、石灰、化工原料等)时,应清扫运输车辆。
  2.1.3 治理方法 砂过筛筛出所含泥土和其他杂物;碎石、卵石用带有水冲设施的转筛筛洗加工,满足要求标准为止。否则不得使用。
  2.2砂、石级配不符合要求
  2.2.1 现象分析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发现砂、碎石、卵石各级粒径的含量不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的要求。通常情况下会表现为偏粗或偏细。这种问题也会导致浇注的水泥混凝土不密实,耐久性差等质量问题的出现。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为:1)天然砂料源级配变化大,造成偏细或偏粗;2)碎石、卵石进场时级配合格,由于反复用推土机推堆,用装载机装倒,使原级配遭到破坏。
  2.2.2 预防措施 1)首先,施工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要对天然砂料源进行严格的检查,并在原材料进场时,要有意识地依次安排较细和较粗级配的砂进场;2)其次,碎石或卵石最好将不同级配区段的料分别堆放,在使用的时候,根据有计划性的按照级配进行掺配。如果备料场地有限,这就要求石料场按要求级配加工进行备料,备料不要过多,堆的也不要过高,同时还要防止推土机推堆料多次重复碾压,破坏原有级配。
  2.2.3 治理方法 1)施工管理人员一旦发现砂的级配不符合相关的规定与标准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用相对应的砂来进行掺配。质量太差时,也可以通过筛除过粗或过细的颗粒,使其符合技术标准要求;2)碎石或卵石级配偏粗或偏细时,也可以用相应所缺粒径级配的碎石或卵石进行掺配,使之符合施工要求。
  2.3石料低强度颗粒含量超标,或压碎指标不符合要求
  2.3.1 现象分析 碎石、卵石中针片状长细颗粒等软弱颗粒含量超过15%。软弱颗粒含量超标或压碎指标不符要求的粗集料用来拌制水泥混凝土,使混凝土强度匀质性差。碎石或卵石加工场的石质不高,风化的很历害,使加工的石料软弱颗粒含量超标,石料抗压强度不符要求,造成其压碎指标不符要求。
  2.3.2 预防措施 技术人员要严格的对碎、卵石生产场进行选择和审查,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不合格石料场的石料进入施工现场。
  2.3.3 治理方法 管理人员一旦发现碎石、卵石材料的压碎指标及软弱颗粒含量不符合要求,就要马上停止石料的入场工作,已进场料不得用于搅拌混凝土。用于运输便线、道路基层或处理地基。
  2.4存在碱活性集料成分
  2.4.1 现象分析 当建设施工中使用了碱活性骨料,如果水泥混凝土中含有一定量的可溶性碱,在潮湿的环境下,就容易发生碱骨料内的吸水膨胀而产生混凝土的开裂,并有明显的液体渗出等质量问题的出现。
  2.4.2 治理方法 1)对于工程使用的集料(砂及砾石、碎石)要按照建设部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和《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中的碱活性试验方法,来鉴定料场的集料有无活性;2)当没有可能采用非活性集料时,要限制所用水泥的含碱量,当其含量低于0.6%时,不会发生碱——骨料的化学反应;3)当集料存在活性,水泥又不能保证低碱含量时,可在水泥中掺入硅灰、火山灰、矿渣等混合材。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一定要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把关,一旦发现材料质量问题,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此进行有效的治理,这样才能保证市政工程的安全性能与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 蔡焰山. 浅谈建筑工程主要原材料和“两强”检验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福建建筑》,2006(4).
  [2] 牛慧. 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及其性能的非线性方法预测.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
  
  (作者单位:广西硕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广西南宁530028)

推荐访问:市政工程 质量控制 混凝土 原材料 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