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的“暴风雪”


  1988年11月15日,初冬的苏联拜科努尔发射场寒气袭人。尽管如此,这天却是一个适宜航天发射的好日子。一般而言,这样的天气是刮不起暴风雪的,然而就在这一天,这座发射场上却意外刮起了一阵“暴风雪”,而且一直席卷到太空。这场奇特的“暴风雪”就是苏联的第一种航天飞机暴风雪号。
  
  苏联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发射航天飞机的国家,但是它关于研制航天飞机的设想却由来已久。早在第二次大战结束时,苏联的科学家们就提出了研制一种超音速运输机,并携带一次性使用助推器发射小型航天飞机的设想。1958年,苏联国防部在二十五年规划中也提出研制航天飞机。1962年,著名的米高扬设计局完成了代号50-50的空天运输机设计方案,这种航天器分为两级,第一级是一架高超音速飞机,驮在它上面的航天飞机与其分离后由常规的火箭级推入轨道。米高扬设计局还建造出这种后掠角55度的短三角翼航天飞机的样机,并成功地进行了三次飞行试验。可是1969年,为了集中资源完成载人登月等航天计划,苏联撤消了50-50工程。甚至在1972年,当得知美国宣布航天飞机计划后,苏联也没有立即做出反应,国家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明确表示:“苏联的科学家将把建造不断换乘航天员的空间站作为人类通向太空的道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苏联在用于载人登月的N-1火箭连续四次失败后撤消了登月计划。此后,科罗廖夫设计局新任总设计师格鲁什科提出了新的航天飞机计划。1976年2月底,苏联政治局秘密授权研制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像其他航天计划一样,苏联航天飞机计划也一直被严密地置于“铁幕”之后,外界对其知之甚少,只能依据间谍卫星或侦察飞机的探测结果进行分析和推测。
  1982年6月3日,日出后大约一刻钟,一架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第10中队的P-3猎户座海上侦察机轰鸣着掠过游弋在南印度洋科科斯岛以南约560千米洋面上的7艘舰船上空,并开始盘旋拍摄。这些飘扬着镰刀斧头旗帜的苏联船只正回收刚刚溅落的一只航天器。当P-3侦察机低空掠过亚马尔号船的甲板时,它发现了要找的东西:甲板上有一个飞机形状的飞行器。侦察机立即拍摄了它的照片,从而显示了宇宙 1374号的秘密。一个星期后,各国纷纷报道了苏联正在研制航天飞机的消息。
  
  宇宙1374号是西方第一次公开获得苏联航天飞机计划的可靠证据。它是一种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缩比模型。在1982年6月到1984年12月之间,这种模型分别以宇宙1374、1445、1517和1614的代号进行了4次试验飞行,前两次试飞在印度洋回收,后两次在黑海回收,主要用于试验暴风雪号的碳碳防热装置。1986年至1988年,苏联又用常规火箭对1400千克的精确缩比模型进行了亚轨道飞行。
  暴风雪号在研制过程中曾遇到许多技术和协调方面的问题,特别是由于苏联首次采用液氧液氢火箭发动机,更增添了它的技术难度,因而进度一拖再拖,经费一增再增。1985年4月,鉴于这种被动的研制局面,苏维埃政治局和国防部官员召集暴风雪号总工程师召开了一次高层会议,讨论暴风雪号是否继续研制的问题。而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事。4月28日,苏联跟踪雷达发现,搭载着天空实验室3号的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俯冲后飞越莫斯科,然后又飞回到轨道上。苏联断定这是一条轰炸航线,于是在政治局关于全力研制一种针对性武器的指示下,暴风雪号“起死回生”了。虽然这种说法不知是否确切,反正不到两星期时间,暴风雪号又按计划继续研制了。
  1987年,苏联的第一架航天飞机暴风雪号终于诞生了,尽管它比预定计划晚了近8年时间。
  暴风雪号的外形和美国的航天飞机非常相似,它全长36.4米、高16.5米,翼展23.9米,机身宽5.6米,起飞质量105吨,着陆质量82吨。机身表面也覆盖了38000块不同厚度的陶瓷防热瓦,用于抵御再入大气层时的高温。暴风雪号也有一个直径4.7米、长18.3米的有效载荷舱;乘员舱可乘坐10名机组人员。看到暴风雪号的外形,美国人嘲笑说苏联抄袭了美国航天飞机的设计,而苏联却辩解说,这种相似纯粹是气动力学相同要求形成的结果。
  其实,暴风雪号和美国航天飞机也有不同之处,由于进行了一些创新设计,因此它在某些方面比美国航天飞机更合理。例如,暴风雪号没有主发动机,只有尾部的两台小型入轨发动机;它是由能源号运载火箭发射的,因而不像美国那样有外挂推进剂贮箱和固体火箭助推器;它装有计算机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可以进行无人轨道飞行等。
  
  1988年1月20日,苏联选择在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遇难两周年前夕,通过电视正式向全世界宣布,苏联不久将发射自己的航天飞机,现正进行最后试验。
  10多天后,暴风雪号开始进入发射准备阶段。5月23日,对接在一起的能源号/暴风雪号被运到拜科努尔发射场进行综合试验。为了运送这个重4500吨的庞然大物,动用了4台同步大功率内燃机车。
  截止到6月10日,所有机械、液压、气动、动力系统和部件都完成了综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情况基本正常,但航天飞机和运载火箭上控制系统存在问题,于是暴风雪号被运回安装测试间进行调整。
  1988年10月10日,当所有问题都解决后,暴风雪号运往发射场准备发射,遍布全国的发射系统随着全部运转起来。涅杰林元帅号测量船进入太平洋水域,航天员格奥尔基·多勃洛沃利斯基号测量船也到达南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指定位置,在大西洋上部署了航天员弗拉基斯拉夫·沃尔科夫号和航天员巴维尔·别利亚耶夫号两艘测量船。为保障发射通信,苏联动用了“虹”和“地平线”等卫星通信系统。
  但是,这次发射在倒计时51秒时,方位修正仪表板未在规定时间内启动,发射被迫停止。结果,一块貌不起眼的仪表板中断了测控台站和远洋测量船队等数以百计部门的工作。
  
  1988年11月15日,莫斯科时间上午6时整,苏联航天飞机暴风雪号由能源号重型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随即,“发动机进入状态”、“飞行正常”、“各系统工作稳定”等报告源源不断传来。飞行到40千米时,能源号的4枚助推火箭分离;2分30秒,暴风雪号到达60千米,8分钟后到达100千米,这时能源号与暴风雪号分离。在160千米高空,暴风雪号携带的推进系统两次点火,使它加速到入轨速度。发射47分钟后,暴风雪号进入了一条近地点247千米、远地点256千米、运行周期89.5分钟、倾角51.6度的近圆形轨道。
  发射后2小时20分,暴风雪号绕地球飞行 2圈,地面控制人员指令其脱离轨道。在发动机的作用下,它在100千米高空再入大气层。
  暴风雪号降落前15分钟,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别洛乌索夫,苏共中央部长O·别列亚科夫、航空工业部部长A·锡斯佐夫和苏联上将A·马科西莫夫乘车驶向降落地点,而他们到达后却发现着陆区天气很坏,风速达每秒20米。
  暴风雪号下降到40千米时,开始用升降副翼和气动制动装置减速。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25分,暴风雪号以340千米的时速冲向跑道,它的右起落架首先着地,接着是左起落架,再后是前起落架,最后依靠3具阻力伞减速,安全准确地降落在距发射台12千米外一条宽84米、长4500米的混凝土跑道上。
  
  这时,担负护航任务的歼击机从暴风雪号两侧飞过,然后返航。当暴风雪在跑道上滑行时,一辆辆橙黄色汽车向它急驶而去,早已等待在现场的人们也纷纷围了上去。等到穿戴着防毒面具和防护服的勤务人员结束工作后,在场的人们激动地拥抱、亲吻起来,很多人为这次成功的处女飞行,为这个历时十余年秘密研制,耗费100多亿美元,凝聚着1000多个研究所和工厂企业成千上万名科技人员智慧的航天器的诞生流下了眼泪。
  对于暴风雪号的这次发射,苏联政府既未提前预告,也未电视直播,直到发射升空90分钟后才宣布了发射成功的消息。苏联专家后来说,暴风雪号的处女航完成了所有预定的试验任务,对各个系统进行了全面检验。航天飞机返回后,只有一两块防热瓦脱落,这表明苏联在关键的防热技术方面达到了先进水平。 他们认为,暴风雪号在无人驾驶条件下自动返航,并准确降落在狭长跑道上的难度,比美国有人驾驶的航天飞机大得多。暴风雪号成功的意义不亚于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暴风雪号试飞成功后,人们预测两年内苏联即可用它进行载人飞行,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苏联解体后,军方宣布停止为这个工程拨款,因为这种航天器虽然先进,但现有的航天计划中还没有任何重达25至30吨的载荷。因此,没必要让一辆重型卡车空着在公路上奔驰。
  1993年6月30日,暴风雪号航天飞机计划因缺少叶利钦政府的资金支持而被迫放弃。为了取消航天飞机计划,俄罗斯付出了超过200亿卢布、技术专家不得不另谋生计的高昂代价。
  
  暴风雪号计划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已经完成或正在建造的航天飞机的结局都非常悲壮,2002年5月12日,第一架也是惟一参加过太空飞行的轨道器被完全拆解;第三架完成了百分之三十至五十,第四架仅完成了百分之十至十五,第五架也没有避免被拆毁的厄运。比较幸运的要算是第二架小鸟号,苏联原计划用它完成第二次无人太空飞行,并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据说计划取消后,它被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博物馆收藏。比较幸运的还有两架用于结构和工程试验的全尺寸模型机,一架被德国施派尔城的技术博物馆以1000万欧元购买,成为该博物馆中最大的一件展品;另一架是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里的玩具,在暴风雪号的货舱中,48位游客可以一起体验一次约两个小时的“太空旅行”,票价是60000卢布。

推荐访问:暴风雪 短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