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邦\雷蕾与大众心中的两代经典]雷振邦作品

  父亲雷振邦是中国作曲界的一代宗师,留下经典无数:《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蝴蝶泉边》、《世上哪有树缠藤》、《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   女儿雷蕾大器晚成,继承父业,先后为《便衣警察》、《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笑傲江湖》、《水浒传》、《大宅门》等影视剧谱曲,许多作品都成为家喻户晓的绝唱。
  这对作曲家父女走过的人生路,正像他们笔下的一段段曲谱,以他们独特的音符,演绎着不同的精彩乐章。
  
  一段往事
  
  每个孩子都对父亲的往事倍感兴趣,雷蕾也不例外。雷蕾真正和父亲雷振邦在一起生活的日子,只有十三年。而这十三年里,父亲也多半是在外地,或采风,或创作,或开会。于是,只要逮着父亲在家里,她就会坐在父亲的膝头,扳着父亲的脖子,缠着父亲讲他的往事。十三岁后,雷蕾开始住校,接着上山下乡,考大学,参加工作,结婚。离父亲的生活越远,她就越想念父亲,就越会回忆起童年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回忆起父亲讲的那些往事。于是,父亲的往事成了两代人的回忆。
  那些回忆,或许是这两代作曲家事业共同的渊源。
  雷振邦,1916年5月生于北京,满族,家里相当富有。生活无忧,长辈自然就想让他多学些东西。话还说不太清楚呢,他就开始去学习京剧和民歌小调,到七八岁时,他已经能像模像样地唱京剧段子了,而且拉胡琴的水平也不错,能拉不少京剧和歌曲,成了当地闻名的一个小才子。
  1928年,雷振邦开始进学堂,先后在沈阳奉天公立学校和南满中学读书,学习一向很好,而且仍酷爱音乐。在音乐老师的指点下,他还以指挥的身份加入了学校的口琴队,常常把一些流行的歌曲改编成口琴合奏,指挥着口琴队在校园里演出。他的才艺让老师大加赞赏,也深得同学们的喜爱。音乐上的小小成就鼓舞着雷振邦,他暗下决心,要把音乐作为自己终生的追求。
  1939年,雷振邦考入日本高等音乐学校作曲系预科班,开始到日本东京留学。雷振邦在音乐方面的天分,很快引起了老师们的注意,对他青睐有加。而他自己也十分努力,不过半年,就完成了预科的学业。校长很欣赏这位来自中国的才子,特批他跳级,于是,他成了作曲系本科班的学生。
  当时,雷振邦在校园里可算得上是风云人物,学习和才艺样样拔尖,受到同学们的追捧,请他参加各种校园活动的邀约不断。但雷振邦对自己严格要求,很少浪费时间到社交或休闲场所中去,他抓紧一切时间埋头苦读,直到1942年大学毕业。
  毕业后,雷振邦回国任教,曾分别在北平女子中学和惠中女子中学当音乐教师。音乐本来就是一门有趣的课,但这位年轻老师的课,则更加有趣,他组织同学们采风,在校园里举办小型音乐会,激发同学们的音乐热情。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还在同学们中间组建了一支业余的交响乐团,成员五十多人,他亲自担任指挥,还把一些中国古曲改编成管弦乐供乐团公演。他们的第一部作品是《悲歌》,一经演出即引起轰动。
  1949年,雷振邦被调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当时还叫北平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正式踏入电影乐坛。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里,雷振邦佳作不断,六年时间,他为十七部纪录片创作了音乐,像《军旗》、《烟花女儿翻身记》、《抗美援朝》(第一辑)等,都颇有影响。
  六年后,他又被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雷振邦为了做好曲子,常常到各地去采风和学习。他跑遍了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经常和十几个少数民族人民共同生活,造访当地的民间艺人。为搜集云南民歌,他十下云南,六进西双版纳。为搜集景颇族民歌,他四上景颇山,每次步行七十余公里。十一年的时间,他先后又为十七部影片创作了音乐,像《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刘三姐》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作品。
  
  一段经典
  
  《五朵金花》是周总理交代的任务。当时是1959年,文艺界掀起了向新中国十周年国庆献礼的热潮。周总理看了一些作品后,对那些政治口号太多,缺少美感和轻松感的电影相当不满,想让时任文化部部长的夏衍拍一部以大理为背景,反映边疆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喜剧影片。这便是电影《五朵金花》。
  准备拍摄时,导演王家乙与编剧季康及作曲雷振邦来到了大理,但一连待了四五天,导演和编剧都没有找到拍电影的感觉。而作为作曲者的雷振邦,因为曾跑遍全国各地去采风,他想起不少少数民族都有对山歌的风俗,觉得若用这种形式,肯定有感染力,而且形式独特。于是,他向导演和编剧提议,把对话改成对歌。这一提议引得大伙拍手叫好,导演当即采纳这个建议。而编剧季康也在雷振邦的启发下,一口气写完了《五朵金花》里所有的歌词。
  雷振邦不但很快为歌词谱好了曲,而且根据自己对云南民歌的了解,对歌词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季康看到改后的歌曲,不由佩服得五体投地,说道:“只知道雷大哥是作曲大家,没想到作词也是一个高手!如果你要也写歌词,我恐怕就没饭吃了。”说得众人哈哈大笑。
  就这样,一部几乎拍不下去的《五朵金花》,顺利完成。周总理看到《五朵金花》的小样后,非常高兴,称赞道:“《五朵金花》为我们的电影开创了一种能反映伟大时代的新风格。”还亲切地接见了主要演职人员。
  影片公映后,反响强烈,并先后走进了四十六个国家,深受观众喜爱,被赞为“编导好、演员好、音乐好、风景好、色彩好”的“五好”影片。而雷振邦也因该片获得了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小百花奖。
  《五朵金花》的成功给了雷振邦启发,他在为《刘三姐》作曲时,有了全部用对歌形式创作的想法。这一想法又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乔羽一口气为《刘三姐》创作了数百句动人的歌词。歌词出来后,作曲的雷振邦却不见了。原来,他利用这段时间跑遍整个广西,搜集民歌去了。带着搜集来的摞起来有一尺多高的一千多首民歌曲谱,他如获至宝,提炼出精华后,迅速创作了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的优美旋律。
  这部影片作为新中国的第一部音乐风光艺术片,其中动人的音乐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热烈称赞。
  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也是雷振邦的代表作品,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深受欢迎,传唱不衰。但创作这首歌曲时,雷振邦却险些丧命。
  当时,他接到创作任务后立即赶到新疆体验生活。为了搜集少数民族战士传唱的民歌,他跑遍了昆仑山上所有的哨所。有一次,他不理会众人的劝告,执意要到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山哨所上去。这里风大雪厚路险,经常发生雪崩。这一天,他刚到达其中的一个哨所上,还没来得及进屋,身后一声巨响,离他不远的地方发生了雪崩,吓得在场的众人都出了一身冷汗。但正是在这个哨所里,他从一个塔吉克族战士讲的凄美爱情故事里,找到了灵感。雷振邦激情万丈,立即动手谱完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曲子,还创作了一首《怀念战友》的歌词:天山脚下是我可爱的家乡,当我离开他的时候,好像那哈密瓜断了瓜秧;白杨树下住着我心上的姑娘,当我和她分别后,好像那都它尔闲挂在墙上。秧断了哈密瓜依然香甜,琴师回来都它尔还会再响,当我永别了战友的时候,好像那雪崩飞滚万丈。啊……亲爱的战友,我再不能见到你雄伟的身影、和蔼的脸庞。啊……亲爱的战友,你也再不能听我弹琴听我歌唱……
  画上最后一个音符后,连雷振邦自己也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一种忧伤
  
  “文化大革命”时期,雷振邦带着全家人下乡锻炼。后来当地文化局创作了一台大型京剧《红松岭》,于是又把他从公社抽调到了县文工团参与创作。
  因为成分不好,雷振邦在团里虽然很受尊重,但仍然小心翼翼。他为文工团创作了很多作品,还教团里的乐队及创编人员很多知识。条件很艰苦,但雷振邦觉得能做自己的本行,还是很感欣慰,唯一不放心的就是女儿雷蕾。有一次,文工团里招考学员,雷蕾被父亲带到团里来应试。一番表演后,雷蕾的多才多艺博得了全团人的称赞,都认为她肯定会被选上。但因为雷振邦的出身,最终还是没有被录取。看着女儿落寞离开的身影,雷振邦无限忧伤,觉得对不住自己的孩子。
  雷蕾生于1952年,她最初对音乐的兴趣并不大。虽然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安排她学习钢琴,但她的梦想却是做一个花样滑冰的运动员。
  年龄稍大些后,雷蕾终于鼓起勇气向父亲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一直想把她培养成音乐天才的父亲顿时呆住。雷蕾的选择引起了家里的一场风波。雷振邦考虑了一段时间后,最终决定尊重雷蕾的意见,同意她读体校。
  雷蕾兴奋地抱着父亲的脖子大呼万岁,她终于可以学自己喜爱的专业了。接下来,她很顺利地考入了吉林体校,在校园里刻苦锻炼,成绩一直优秀。成为一名花样滑冰运动员,似乎只是时间问题。然而,时代的转折一下子打破了雷蕾的梦想。
  十六岁那年,雷蕾成了小小的下乡知青,被分配到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县翻身乡翻身七队插队落户。正值豆蔻年华的她开始还很兴奋,也很能吃苦,无论多脏多重的活,她从不叫累。一双曾经弹钢琴的手因为刨玉米茬子磨出了一层层的血泡,甚至有一次,被磨得大面积脱皮,不得不去医院做手术。
  最难忍的是饥饿,夜里常常被饿醒,觉得自己饿得能吞下一头牛。有一次,有人见她们住的破房子在零下几十度的气温下,竟然没有装玻璃,便给了她们一些面粉和纸,让她们将面粉打成糨糊贴窗户。糨糊打好后,一帮知青围着那盆糨糊直吞口水。饿极了,哪里还顾得上冷啊。最后,她们把糨糊分着吃了,窗户也没有贴成。
  知青的生活是苦的,但雷蕾却很能苦中作乐,父亲的遗传基因使她走到哪里都能成为文艺骨干。艰苦劳动之余,总有一帮人围着她让她表演,她也不推辞,一张口就是一段《红灯记》,有模有样,围观的人啧啧称赞。
  慢慢地,这种没有目标的生活越来越让她感到忧伤,雷蕾总是抱着一架破旧的手风琴唱一些比较忧郁的歌。她还从家里带了一本《外国民歌两百首》,不光她看,还在知青圈里不断地传看着。音乐在这个时候成了大伙心中的慰藉。而雷蕾对音乐的那种发自骨子里的喜爱,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慢慢培养出来的。
  
  一段奋斗
  
  1977年,雷蕾的春天来了,全国恢复了高考,她开始了一段拼命似的学习生涯。
  当然,她的体育梦想已经不可能再实现了,而她最有希望考上的,就是当初父亲希望她学习而被她拒绝的音乐专业。看来一切都是天意,她注定要女承父业。父母想让她报考中央音乐学院,但雷蕾没有信心,她当时只想考上学,不管什么学校都行,所以她比较稳妥地选择了沈阳音乐学院。
  雷蕾本来只有初中的学历,而且几年来一直在干活,根本没有学习过,要想考上学,谈何容易。那一段时间,她白天正常上班,一到晚上下班后,她就回到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储藏室里练琴,一刻也不敢休息。
  这一天,雷蕾还在工厂里干活,她的一个好朋友从传达室疯狂地跑来,大叫着:“考上了!考上了!”那是雷蕾的录取通知书。顿时,整个车间都轰动了。雷蕾长出一口气,几年来压在她心头的那自卑的种子,一下子连根拔起,从此,她可以挺起胸膛了!
  走进大学校园里的雷蕾开始了新的生活。作为著名作曲家的女儿,她很受老师的关注,老师们都以为她的功底很厚。有一次,老师布置作业,特别提醒她:“你父亲那么有名,你可不能给他丢脸,一定要创作出好作品。”雷蕾无奈地笑着对老师说:“可我父亲并没有怎么管过我的音乐啊。”老师自然不信。等雷蕾交上了自己的作品后,老师看罢直摇头:“看来,你父亲真的没怎么管过你啊。”说得雷蕾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但雷蕾并不服输,她万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白天认真地听课,晚上和同学们跑到琴房里疯狂练琴。琴房的楼道门关了他们也不走,一直练,精神抖擞。外面夜深人静,琴房里却琴声震天。到了凌晨两三点,大伙儿才肯回去休息。楼道门过不去了,便顺着下水管道往楼下爬。
  经过苦学,她终于从同学们中间脱颖而出,再有人看到她的作品,都会不由得竖起大拇指:“真不愧是雷振邦的女儿!”雷蕾从未想到借父亲的光环来抬高自己,但能不给父亲丢脸,她感到开心极了。
  四年时间一晃而过,雷蕾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被分到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音乐创作组工作。长春电影制片厂是中国电影的摇篮,在这里,有父亲和很多前辈。雷蕾依然像在学校一样,很认真地向所有人学习着。
  她自认为不是一个智商特别高的人,反应也并不快,所以她就要比别人多付出几倍的努力。每次她谱完曲到录音棚后,都是不吃饭也不喝水地将所有工作做好,直到最后全部录完,她自己再认真地听几遍,感觉不错,这才会放下心来。这个习惯保留了下来,直到今天,她已经成名多年,依然如此。
  
  一段辉煌
  
  雷蕾毕业两年后,机会来了。
  当时,导演林汝为要拍《四世同堂》,首先想到了雷振邦。但当时雷振邦年岁已大,好多细活做起来不再得心应手,于是对导演说:“我女儿也是作曲的,我带着她一起写吧。”导演答应了。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对她在音乐方面的发展抱有期望,结果她自己换了专业;后来她考文工团又因家庭原因没被录取,这些,都是父亲内心深处一直的遗憾。现在终于能带着女儿一起创作了,这位音乐大师心里充满了事业后继有人的欢喜。
  雷蕾和父亲来到了北京,父亲做音乐总体的设计,雷蕾和父亲的助手谱写曲子。为写好曲子,雷蕾带着录音机去现场听骆玉笙的京韵大鼓,回来后在录音机旁反复听。后来她建议由骆玉笙来演唱《四世同堂》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四世同堂》最后一炮走红,而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也成了骆玉笙的代表作之一。
  《四世同堂》作为雷氏父女合作的典范,大获成功,一时成为圈内佳话。从此后,雷蕾正式踏入了北京电视音乐圈。
  《四世同堂》成功后不久,导演林汝为主动找到雷蕾,邀请她独立为《便衣警察》作曲。当时雷蕾已有孕在身,准备生孩子。林导见此,说道:“没关系,你生吧,我等你!”可见林汝为导演当时对雷蕾是多么器重!
  1987年4月,雷蕾生下宝贝儿子后没多长时间,就狠心将儿子放到北京的婆婆家,跑到长春创作,常常一走就是一两个月。
  《便衣警察》的主题曲,导演要的是合唱,但有一天,丈夫去上班了,雷蕾一个人在家里弹钢琴,弹着弹着,忽然一下子找到了感觉,她很快就创作出了《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曲子。丈夫回来后,看到雷蕾一边动情地弹着这首曲子,一边泪流满面。丈夫听了一会儿,也很激动,叫道:“这次你成功了!”后来,这支曲子一个音符都没改动,直接做了主题曲。这首曲子借鉴了当时的流行音乐元素,由刘欢演唱后,一下子蹿红全国,传唱大江南北,甚至还引领了当时影视歌曲开始通俗化的趋势。
  后来,《人民日报》举办了“十年金曲88新星”选举活动,《少年壮志不言愁》比第二名整整高出了五千张选票而名列十年金曲榜首。接着,《少年壮志不言愁》又获得公安部首次给音乐作品设置的“金盾奖”。雷蕾从不喝酒,但在公安部“金盾奖”颁奖会后,她和警察们一起喝醉了。
  很快,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又找到雷蕾,说有一部五十集的电视剧要她作曲,希望她能拿个三连冠,再次成功。这便是电视剧《渴望》,而作词的,正是雷蕾的丈夫易茗。
  孩子还小,在家里吵个不停,没办法,雷蕾只得又离开北京,跑到长春创作去了。因为前两次成绩太好,这一次雷蕾有了压力,她在长春憋了一个多月也没有创作出来,愁闷不已,她甚至怀疑自己江郎才尽,是不是该转行了。后来,她把一腔愁闷告诉了父亲,父亲淡淡一笑,对她说:“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憋,也许憋出来的是好东西。”这正是父亲一辈子的经验之谈。又过了半个月,丈夫已经把《渴望》主题曲《好人一生平安》的词写好了,雷蕾还是没灵感。
   这一天,雷蕾拿着《好人一生平安》的词看来看去,当她看到“谁能与我同醉”这一句时,忽然一下子就唱出来了,并迅速将一整段曲都创作出来了。丈夫一听,大喜,觉得好极了。
  朗朗上口的音乐再次获得成功,主唱毛阿敏唱歌的时候,感动得哭了,说这旋律唱出了她的心声。电视剧才播放十集左右,大街小巷都已经将主题曲传唱开了。
  1991年,《渴望》成功后,雷蕾从长春电影制片厂调到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开始了事业上新的春天。
  1997年9月,将雷蕾引进音乐之门的父亲雷振邦去世了。但他的作品还在流传着,继承他事业的女儿还在继续创造着更多的经典。
  一晃又是数年。
  2009年岁末,雷蕾的新作――原创歌剧《西施》的旋律尚在国家大院剧里回响,而以乔羽作词、雷振邦作曲的“感动中国:乔羽――雷振邦作品2010新年演唱会”又在中山音乐堂举行。
  父女两人的音乐,几十年来一直都在人们身边回荡着,都在被人们传唱着。
  曾有人问雷蕾:“听到这些熟悉的旋律,你会不会常常想起你的父亲?”雷蕾淡然地摇头,说:“很少想起。”是的,一心扑到音乐事业中的她很少想起那个和她共同生活时间并不长的父亲,但她的音乐已经替她做了最好的注释――从不曾想起,从不曾忘记……■
  (责任编辑/金 翎)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