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到底为什么要让梨_孔融让梨的故事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但凡是中国人,即便没背过《三字经》中的这几句,也一定听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在感佩之余,我们有没有想过孔融为什么要让梨呢?孔融自己的解释是,“我小,当然要拿小的”。
  最近中国时报介绍英国学者Len Fisher的一本书,题目是《剪刀、石头、布:日常生活中的博弈论》,其中提到了一个切蛋糕难题。这个“难题”的难度在于如何把一块蛋糕切开公平地分配给两个孩子。作者写道,对“公平”的感觉似乎深植在我们心中,而且可以追溯出长久的演化历史,就连猴子也分得出公平不公平。全身褐色的僧帽猴,如果看到同类完成了相同的任务却拿了较多奖赏,会“满腹牢骚”而大发脾气。研究者发现,它们生气之后就不愿意再做同样的工作,甚至气到拿奖励用的食物砸研究人员。那么,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确保哥哥不会嫉妒弟弟拿到那一块“大”的?
  答案很简单,就是运用“我切你选”的策略,由一人来切,另一人来选。这也就是所谓的“大中取小”原则。所谓“大中取小”,意思就是你得先衡量局势,看看各种选择会造成什么样的最大损失或最坏的结果,然后再决定怎样做可以让损失最小。“我切你选”符合“大中取小”原则,是因为切的人绝对会尽可能切得公平,好让可能的损失缩减到最小(这就是“大中取小”的原则),而选的人一定也会依照相同的原则来选择自己的一份。按照博弈论的原理,面对任何一种有限的资源,原则上这已经是最公平的方法,可以确保结果不会招致任何嫉妒之心。原因就在于,切的人会努力达到公平,而选的人都已经有选择的权力了,也没什么好抱怨的。
  但是,即便切出来的蛋糕是一大一小,人们真的一定会选择大的那一块吗?Len Fisher回顾说,在一场宴会上,装有小蛋糕的盘子在宾客间传来传去,传到我的时候,盘子上只剩两块。出于礼节,我将盘子伸向一位女客,请她和我分享这最后两块。她很快选择了其中较小的一块,把较大的留给了我。这完全不是博弈理论预料的结果,如果根据博弈理论,人类应该总是要追求最大自身利益才是。作者直接问她为什么挑了小的。她的答案是:如果拿了大的,会觉得不好意思。换句话说,大块蛋糕虽然会带来利益(满足口福),但却比不上这个看来贪婪的举动所带来的羞愧。
  所以,博弈理论的假设其实并没有错,只是要把所有的因素都列入考量。那位女客的确选择了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项。博弈理论家将这种总体的利益称为“效用”。比方说,要我们针对某事物的喜好程度给一到十分,其实就是在评定效用值。像前面提的挑蛋糕的例子,只要请那位女客为她的选择给分,就能解释她为何会选小块的。第一步,先请她给大小两块蛋糕评分,并假想她是在蛋糕店里,那两块蛋糕价钱相同,不太贵也不太便宜。结果,她给大块的五分,小块的给四分。接着再请她在同样的基础上,针对拿不同蛋糕的心理感受加以评分。她对拿小块的情形评了八分,而对拿大块的情形评为四分。只要将这些分数视为效用值,就能够相加得出结果:拿小块的总分是十二分,而拿大块的总分是九分――她一定会优先选择小块蛋糕。所以,这位女士是绝对的自私自利之正常人。
  现在回到“孔融让梨”的故事,如果用上述理论解释的话,孔融拿一只小梨所获得的“效用”绝对超过了拿大梨,所以他理所当然地拿了小梨。■

推荐访问:要让 孔融到底为什么要让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