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弟子释德建:一个人的传奇]老电影少林弟子

  中岳嵩山,峰岩嵯峨,群山如黛。少室山西侧的三皇寨,亿万斯年成就的山石,挺拔峻秀,崇高从容。她像一位阅尽了世间沧桑的老人, 笑看云卷云舒,喜听风去风来。她在静静地守候,守候着一个人的到来……
  这等待漫漫却又匆匆。公元1997年,三皇寨终于等到了她所守候的人――少林寺曹洞第三十一代弟子、永化堂第十九代弟子、吴古轮派禅武医文化的第四代传人释德建禅师。他于这一年正式隐居三皇寨。早此五年,1993年的1月,德建禅师即遵师命,来此幽静之地,习武参禅。自1997年始,经�建禅师十余年的辛苦经营,在政府和社会贤达的鼎力相助下,三皇寨利用社会捐资一千余万元,匠心营构,建成了左殿(无量圣殿及其群体建筑)右院(禅院及其群体建筑)的仿北魏纯石材建筑群。一个集参禅、习武、行医和少林禅武医文化研究为一体的三皇寨肃然峙立,坚韧沉实地续写和创造着少林禅武医文化的新传奇。
  
  求武向佛 漫漫长路
  
  德建禅师,俗名丁洪本,出生于东北。大约是得关外豪侠剽悍之气的影响和家庭习武之风的熏染,自小喜武。十六岁的年纪,正是一个少年阳光天成、自由自在的花季,丁洪本却开始了他求武习拳的漫漫长路。他先后拜师学过太�、劈挂、九节鞭、内椿功、点穴法、陈式太极、形意掌和八卦技击术等。这些拳法击技并没有让他感到满足;这时,一个遥远的地方和一个响亮的名字――河南嵩山少林寺,在向他召唤。1982年,丁洪本慕名只身来到少林寺。因为在寺院一时尚未遇到合适的师父,他暂在寺外,一边练武,一边寻找和等待。1987年,他在开封学武时,遇到少林寺释德根大师的弟弟德宗老拳师,经其介绍,丁洪本到少林寺后山拜禅师释德根的大弟子杨桂吾为师,学习少林武术,并在杨桂吾先生所办的武术学校任教。
  1988年的春天,杨桂吾先生派丁洪本到少林寺,商讨为德禅大和尚修建功德碑之事,无意间听到德禅弟子说:“少林寺现在精通‘心意把’绝学的吴山林大师的关门弟子张庆贺现就在我师父的住处(少林寺僧院),他不仅是少林‘心意把’的唯一继承者,而且功夫高超,德性好,医术精湛。”
  依佛家的说法,这也许就是“缘”了!丁洪本在百般寻觅中,终于得遇高师,拜在张庆贺(法名行性)的门下。鉴于杨桂吾是行性法师的师弟,丁洪本已拜师在先,行性法师让他以师伯称之。嗣后,丁洪本对行性法师便以“义父”相称。
  少林“心意把”是一种于顷刻间可以致人毙命的功法,如若不是武德上好的人,一旦授此功夫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心意把”的历代传人都是佛门中人。1990年年底为了继承绝学,弘扬少林禅武医文化,丁洪本决意弃绝俗世生活,走进少林寺,并正式礼上素下喜大和尚为师,赐法名释德建。1992年,这年农历四月初八,在白马寺受持三坛大戒,释德建真正成为少林寺僧人。
  社会的急剧变化,使得往昔宁静的寺院,已变得不再清静。一心求武向佛的德建禅师,超脱扰攘,经常到少林寺后山的五乳峰上达摩祖师面壁的山洞中,静思悟禅。在一次次的禅悟中,德建禅师一次次地提升自己,并为嗣后的三皇寨的发展做着身体与精神的蓄积。
  1993年1月,德祥大和尚圆寂。办完丧事之后,因为诸多原因,行性法师离开少林寺,过上了隐居生活。在离开少林寺时,法师对德建说:“你已入空门,应以静修为主。你要向达摩祖师学习隐居深山面壁九年的精神。嵩山三皇寨很静,是习武修禅的好地方。你有时间经常到那里去练功和修身吧!”
  从1993年春开始,德建谨遵师嘱,不断到三皇寨,一边习武,一边维修那些已经或正在倾圮的殿堂。1997年,征得素喜老和尚的允准,并由少林寺民主管理委员会出具委托书,德建禅师正式走上三皇寨,开始了他筹资修复三皇寨建筑、筹建少林禅武医研究院、弘扬少林文化的艰辛之路。
  
  续写禅、武、医的历史
  
  少林寺历史源远流长,少林寺永华堂一脉禅武医的传统也是绵延幽远。时间上推至清末,德建禅师的师祖爷、行性法师的师爷吴古轮(法名寂勤)成为少林寺拳法掌门、少林禅武医文化的集大成者。当时的清王朝严禁少林僧人习武,古轮公为延续少林传统文化一脉,打出山门,还俗山乡,矢志将少林绝学传于后人。吴古轮之子吴山林,即德建禅师的师爷、行性法师(张庆贺)的师父,自幼秉承父志,成为古轮公的第二代传人。遵先父“要把少林绝学还给少林寺”的遗命,吴山林大师中年回到少林寺,收徒授功,培养出了一批文武兼备的人才。行性法师即是其中的佼佼者。行性法师跟随山林大师修禅、习武、行医近二十年,深得其师真传。山林大师晚年将衣钵传于行性(张庆贺),于是他成为少林禅武医文化的第三代传人。
  2001年秋,行性法师鉴于自己的身体状况,决定完成吴古轮派禅武医文化的传承交接仪式。行性法师将1999年就写好的“禅武医”法脉传承书,交与素喜老和尚,再由其交给德建。
  这时的行性法师已病体疲弱,行动不便,素喜老和尚一行专程到他的家中,完成了这一仪式。这是少林禅武医两代传人的传承,也是吴古轮禅武医第三代传人向第四代传人的一次郑重交代。
  仪式上,行性法师深情地对素喜老和尚说:“这么多年来,我受恩师吴山林的委托,传承少林禅武医功夫。德建是得我传授修习最好的一个,现在我把他还给少林寺。”
  至此,德建禅师苦修十一年终成正果,获传承为吴古轮禅武医第四代传人,少林文化精髓之传承和光大后继有人。
  德建禅师所修的叫“行意禅”。行意禅,也叫菩萨行,专修禅武及禅医,皆与“行气”有关。只有心静如水,空灵自然,古井无波,忘我无我,才能意气合一,进入禅的境界。
  禅与武的最高结合,莫过于被行性法师称为“无上禅”的“心意把”了。若论其来历,实在是太过平凡。心意把,又名锄镢头,是少林寺僧人千百年来在耕种劳作之中,受锄地、镢土、摇辘轳等动作的启发,悟出的一门上乘功夫。这个来自乡野民间、极为世俗平凡的“心意把”,却如镶嵌在中华武术皇冠上的明珠,千百年来,成为习武之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上功法。因此,少林功夫有“练掌不练把,等于瞎胡打”的说法。
  “心意把”三字各有其深刻的含义。“心”即心法,“意”即意气合一,“把”即把握火候分寸。依据赵国成先生对行性法师的解读,心法有三,一是修其静心,广积善念;二是修光明心;三是修淡泊心,严守戒约。
  “意气合一”,即以意养气,理气,行气,使丹田之气与自然之气贯通,行气入膜,畅通身体。静剑于内,祛病健身;动显于外,点化千钧。以意引气,以气聚力,出拳不见拳,浑身皆为拳。
  所谓“把握火候、分寸”,首先是知己,善于把握自己功力;其次是知彼,对于对手招招式式了然于胸。静中求动,守中取攻,发对手于未发,制敌于须臾间,且又手下有德,不夺其害。
  行性法师承续山林大师衣钵,潜心研修禅武医六十年,将“心意把”推演出八百多把(式),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行云流水、随心所欲的境界。德建禅师依行性法师所嘱所传,在远离尘嚣的三皇寨上,坚韧地传承着少林禅武医文化。
  如今,练习少林武功的几乎滔滔天下。君不见,歌榭舞台、晚会庆典,少林武功无处不在。德建的禅武与这些以竞技和艺术表演为主旨和特征的少林功夫大相径庭,实在了得。练武中的德建禅师,似乎是一个在运气、习身、练体的普通人。练功之中,他似乎一直让自己处于守势――从未放高身段,半蹲着身体,投手抬脚,辗转腾挪,守若处子,动如脱兔,步步为营,招招沉实。他向前稳步推进的形态,就像儿时在老家见到的石碾,在碾盘上缓缓滚动。给人一种无功而功,大象无形,坚韧沉雄,万夫不挡之气象。
  德建禅师梅花桩上的套拳,他极少示人的“一指禅”功夫,都多为人称道。如今,年岁已长的德建禅师,仍可在悬崖峭壁上,腾挪辗转,令人拍案称奇。还有那广为传扬、同时真实见于中央电视台《修行》一片中于飞檐上打拳的功夫。只见德建禅师一袭黄衣,定立飞檐,然后运气舒身,抬脚出拳,舒缓有致,碾滚前行。那飞檐长不过丈把,宽不过尺余,檐下悬壁,深不见底。一群乌鸦从崖壁飞来,掠过飞檐,“呱呱”声中,令闻者心惊。再看禅师那里,气定神闲,已收了架势。如若不是亲�,如何能信?!
  一位远道来的武术掌门人,听闻德建禅师功法,专程来到三皇寨,意欲切磋技艺。德建禅师飞檐上的一趟拳路,让来者折服,于是放弃了自己的功夫展示。
  拍摄《修行》专题片的中央电视台摄像师,找好机位,架起摄像机,准备拍摄。德建禅师在飞檐上刚要起练,这边的摄像师当即“晕机”了。只见他蹲在地上,不敢抬头睁眼。想来摄像师可能恐高,被这阵势吓晕了,最后只好由他人代为摄像。
  在禅医一面,德建禅师亦是精诚竭力,继承弘扬。数年来,德建和他的弟子攀绝壁,涉深涧,采摘中草药,依据恩师行性法师所授医理,再经精心完善,配制了一方多用的临床验方“禅通”系列中成药。经服用此药和德建禅师一指禅医功法配合医治疑难杂症的佳话,如神话般在民间流传。闻此而上山求医者日众,德建禅师却从不收取任何费用,而且还解决患者的吃住问题。种种善行传扬世间。如今,“禅通”系列中药,经中国嵩山少林慈善基金会授权,由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科技研究所制造,并通过香港卫生署鉴定认证,以“禅通甘露滴”、“禅通药粉”和“禅通宝”三种方式,在香港面世。
  尤为难得的是,德建禅师并不守成固步,他与国际知名的脑功能科学家和心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人脑功能促进中心总监陈瑞燕博士精心合作,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丹田呼吸法及其他功法,进行实验、研究,以求为深奥的少林禅医寻得一条现代科学方法实证、弘扬的通途。2006年,他们运用功能性磁力共振研究刺激丹田对大脑活动的影响,实验确认了少林禅医丹田疗法的医学功能和科学性。这篇文章在美国中医学杂志发表。可以相信,如若假以时日,这种研究将会结出更为丰硕的成果,从而更广泛地造福于人类。
  为了传扬少林禅武医文化,德建禅师十余年勤苦不辍,世人有目,佛祖可见。他不愧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优秀使者。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影响,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少林禅武医文化的真实形态、奇绝境界和宏大形象。
  
  感悟禅师 天下财富
  
  三皇寨的夏日,清爽怡人。脱离了山下(也是俗世)的燥热,三皇寨以其澄明和清幽,使我能够平静地、近距离地面对德建禅师。
  许多年前,在电视画面上得见德建禅师。在我的感觉中,那时他比较内敛,话语不多。虽有问必答,但也仅止于答。他似乎有着种种心事和压力。几年时间,今度再见,恍若另人。禅师精神昂扬,神清气爽。谈佛论道,滔滔江河;妙语如珠,禅机迭出。言辞中,可以看出,他对自己所从事的功业的执著和信心。
  禅师留给我的印象是叠加的:
  有时他是一位机敏睿智的传道者;有时他又是一个干练的工程建设指挥者;有时却又形似一个行色匆匆的“工头”――站立工地,身染土灰,风尘仆仆。几年来,三皇寨从墙倾寺颓、荒凉破败中艰难地走出,成就今日气象,德建禅师居功甚伟。常人可能无法想象,最初的日子里,德建禅师先是住在棚屋内,后是栖身于一方山洞中,硬挺挺苦撑下来。
  练功之时, 禅师合唇叩齿,双目圆睁,活脱脱一只即将跃下山峰、跃出山涧的猎豹;但在平时,当他面含微笑,双目慈祥地望着你时,又似你的一个兄弟、旧朋、友邻,可亲可爱。德建禅师的一句话,让我感到了他这几年心态的变化和境界的升华。禅师说:“过去,我是恨不得一掌把顽石劈碎,现在我是希望把它放在手上捂热、暖化!”由击碎顽石到暖化顽石,德建禅师用简单的言辞,传达出了丰富的佛禅至理和他一腔爱人、护世的热情,显现了他对少林禅武医文化的最好理解和弘扬。他的教人向善,他的禅医救人,让少林禅武医文化泽被万千俗世民众。
  德建禅师虽是佛门中人,但他的慈爱目光始终注目着红尘。他以佛心禅理,他以禅医之道,时时对有缘与他见面的世人启蒙、点化。他在香港等地的演讲,直抵当下的人类生存现实,期望人们觉悟。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德建禅师在其住所龙阳洞院内的门额上,镌刻着“无说境”三字。这是智者、禅者的风范,也是佛、禅的妙理所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德建禅师一个人成就了一部传奇。其意义和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更加彰显。■
  (责任编辑/金 翎)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