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之独秀,编制美丽】我们爱的没有错只是美丽的独秀

  想将灯笼的起源做一个完整的考据,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上古的人们发现火可以供照明之用,为使其不受风候的影响而以各种能防风,但不妨碍照明的物品来防护,灯的型态于是渐次地发展出来。古时候,灯笼广泛使用于宫殿、官府、寺庙,店铺及民间节庆,颇具浓厚的民族特色。几千年来的历史中,各种千奇百怪的灯笼交迭出现,在楚汉演义的字画里,萧何月夜追韩信,马前小卒必绘其手执一灯。在中华文明中,灯笼除了供照明之用,还因其形式,绘的字样、图案等因素而有其象征的意义存在。比如在灯笼上写上姓氏,又称字姓灯,从前为官的人出巡必有一对伞灯为前导,其上并绘以官名,例如中元节城隍出巡。又比如闽南话中“灯”的发音与“丁”相近,从前婚嫁仪式的队伍前导也是手持一对伞灯,其他再接以鼓仗乐队、媒人轿子等。一方面取灯笼的光明吉祥,也有昭告他人是那户人家娶媳妇。回程轿前再由新娘的弟弟担一对宫灯,名为新娘灯,置于新人床上,取其添丁之意。再有,古时私塾开学时,学生们要各自带一盏灯笼到学校,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仪式。不难看出,与我们密不可分的灯笼,为众生肩负着求平安,避邪、求取功名的重任。因此,绘制灯笼除了要精致、合宜合地,更要传达吉祥如意给人们。
  传统民俗灯笼的制作,是集民间传统工艺的大成,结合了竹编,糊纸、书画和彩绘等程序,除了实用目的,今天灯笼所传递出的更似一种艺术气质。如今在台湾,灯笼最常出现的场合,如婚庆仪式,家中厅堂或寺庙,以及丧葬等场合。而在台湾流传的传统灯笼中,尽管种类繁多,但大多以福州式样、泉州式样为主。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灯笼骨架的制作方式。福州式的灯笼,以竹篾交叉编织成网状;泉州式则以竹筒经劈,修,削、去内骨,钻孔,串编后,嵌在台座的凹槽内,将其撑开后,竹骨如伞撑开状,故名伞灯。
  在各种传统灯笼的制作过程中,伞灯应是其中最繁杂、精细的。其中,灯笼的制作以灯体的编织较为繁复,灯体形状有筒型,橄榄型、圆型等。台湾制灯重镇鹿港则以泉州式灯笼的产量最多,以用途来分及因应场合如婚,丧,喜,庆的不同也有所区别,包括王爷过炉灯,香灯、暗访出巡灯,宇姓灯、路灯等等。其中包含一般型:和字型灯,吉祥灯一样,一面是姓氏、神的名字或吉祥话,另一面是吉祥图案。官灯:灯上所绘的字和图,与一般灯相同,不过底是黑色,字是金色。古时,唯有皇帝御赐,才能悬挂这种灯笼。筒型伞灯是厦门式,传统式原为正直筒型,改良后较为圆顺。其中又分为字姓灯:灯的一面是姓氏,另一面是祖先曾经担任过的官名。如“王”姓即开台第一,“谢”姓是太子少保,“关”姓是汉寿亭候,“郑”姓是延平邵王等。不曾任官者则写添丁发财等吉祥话,若用于婚礼者,可写百子千孙。吉祥灯:灯的一面是姓氏或神的名字,另一面是八仙(吕洞宾、何仙姑等),福禄寿三星等吉祥图案。
  传统手工灯笼的竹制骨架材质多以台湾种植最普遍的桂竹为主材,麻篱竹则为次要材料。因桂竹材质特性坚韧,表皮坚硬、抗弯强度颇大,故可供作建筑、家具,编织工艺品,或当做竹竿与制成竹帘。制香等,用途极为广泛。通常作为次要材料的麻篱竹生长较少,且硬度,韧度都不及桂竹,通常在没有桂竹时,才使用麻篱竹来替代。台湾因气候关系,具有热带性的丛生竹与温带性的散生竹,可见从福建、广东等沿海渡海来台的竹工艺等的蓬勃发展与台湾为竹的产地有着密切的关联。
  灯笼的制作技巧时至今日并未有太大改变。依据使用需要选择竹材;竹材的选择和处理:制作铁骨架;灯体的制作(此步骤又分为竹骨的制作,表纱(纸),铺纱(纸),刷洋菜胶);灯座的制作;绘饰(包括人物图案,字体,空白边图案,头尾图饰);经过修饰后最终完工。
  在选定竹料后,首先要将竹材放在蒸汽室内加热半小时,置阴凉处晾干,不可过份干燥,也不能强光下曝晒。然后刨去竹材粗糙的表皮,制成灯笼骨架所需的竹条,竹条的长度依灯笼的大小而定,通常规格大二号竹骨长度近1米大一号竹骨长度约有93厘米;头号长度约有87厘米;二号长度约有80厘米;三号长度大约为73厘米。通常传统手工灯笼的大小大致以竹骨的长度为准,但也有连台座的长度也计算在内。一般使用上,以头号(竹骨长度约87厘米的规格)为多,也可视家中厅堂的大小,庙宇的大小及用途而变更。
  灯体的制作是传统手工灯笼制作中重要一环,稍有不慎,即影响最终成品灯笼的美观及实用性。竹材不可太嫩,嫩的竹材调整较易,且因含水分多,将来易致变形、虫蛀:亦不宜太老,否则调型不易,影响形体的美观。劈材:将购得的竹材锯成所需的规格长度,再以劈竹刀劈成比小指略细的长条。修葺:将竹条上的竹节,用刀修平。削尖:竹条两头削成尖刃状,其厚度以能嵌入台座凹槽的大小为宜。
  灯骨制成后,即将调整完成的竹骨架穿过灯座,竹骨上涂匀浆糊,纱布(纸)喷湿后,裱于骨架上,纱布(纸)要保持适当厚度,不要太松,以表面保持平整,以免影响灯体美观。灯头,尾的部分以补填的方式将纱(纸)裱上,不整齐的重叠部分,可在上色时,以深靛青颜料遮盖。上纱布(纸)时,需注意连灯座也要覆盖,不可只覆盖竹骨部分。
  铺纱布(纸)完成后,将洋菜胶(海藻萃取物)加水煮溶,呈稠状液,以棕刷均匀地涂遍灯体,干后会在纱布(纸)上形成一层胶膜以供绘饰之用。通常洋菜胶其自身的酸、碱度,干燥气候等因素都决定着未来在灯体上绘饰的美观。比如天气太湿热,绘饰时会有渗色的现象,这是因为胶膜尚未干透。所以通常在干寒时节,即所谓霜风天气干燥的时节刷洋菜胶最佳。
  灯体完成为后,作为制灯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便是绘饰。厦门式伞灯所采用的图样、字体、花色繁多,故成品极华丽,这一部分揉合了创作技巧和经验,最能表现民族技艺的气息。绘饰所采用的颜料计有:红、白,浅绿、深绿、粉橙、宝蓝、茶(以上为盐基性颜料,呈粉状,使用时需和牛骨胶及水加热调和),黄、桃红、紫,靛青(以上为水质原料,呈小块结晶,直接加水即可使用)。灯体的绘饰大体分四类:人物图案:一般绘上八仙或福、禄,寿三星。如为八仙,在灯面上人物的位置为:上排为韩湘子(骑凤凰)、张果老(乘白鹤),下排从左至右为何仙姑《骑梅花鹿》,李铁拐(骑麒麟)、吕洞宾(骑白象)、蓝采和(跨金蟾),汉钟离(骑宝狮),曹国舅(骑马):如绘饰为福,禄、寿三星,即中间为福星,左边为寿星,右边为禄星。传统的绘制过程先用墨画出人物轮廓。此后上三色:粉橙,黄,这三色涵盖了人物的脸、手、袖边,裤,及鹤、马,麒麟、象等体色。同时用白颜料在衣上绣花边等,使整个图案活泼,生动。至于灯笼之上的人物型态位置大都依绘图匠师的创作灵感而变化,更可因场合需要改绘历史故事的图案,此皆有画稿可循。字体:一般人家挂在厅堂可写姓氏,庙宇所用者写上庙名或所祀神明,如新竹都城隍,天上圣母等。字体用色一般为朱红,但也视地区民俗而有例外,如竹林东地区林、叶等姓氏字用绿色。台南、嘉义地区庙宇所用的灯,庙宇字体用青色,神名再用朱红,总之,灯笼的字体用色都有规矩,不可乱用。同样字体亦有范本,和一般商用广告文字的型态相似,但描写时有一定的笔画技巧和搭配关系,和平常写字不同,经验的成份很重。空白边图饰:此指为人物图案及字体以外的灯面所余空白区的图饰。平常可写上凤毛,麟趾,或制作即兴祝辞。有时,视匠师的创意或顾客指定而绘上吉祥之意的图案及篆体文字。头、尾图饰:指灯头及灯尾的图案。为弥补补纱(纸)时所造成的痕迹,所以灯尾的图案较复杂,而且用色较深。因灯笼多为悬挂式,灯头部分较不易为人所见,图案即较为简单。一般只用深靛青色涂满外再圈以红,黄等圆环即可。灯尾的图案用色较繁复,一般是连续性出现的花卉或图案,加上红,黄,白,绿等交替出现的圆环图案、颜色变化繁复,多视匠师个人的创意而定。但这也只有厦门伞灯才有的特色,泉州式伞灯则只有绘上深靛青色及红,黄圈饰而已。
  绘饰后的灯体,已大致完成灯笼的制作,不过还未完工。还要在整个灯面上绘上水波纹,其用以代表云气,形状如绘蜗牛壳形,字体部分再上漆。如果制作的为小灯,则只将木制的灯座,直接上色、上漆均可;但若为大灯,则灯座须再填上龙形图样。制法为先用白粉及牛骨胶制成稀糊状的白泥再用竹签沾上勾画,而后再上色、上漆即可。最后钉上灯座,上、下台座上糊上金彩纸,传统手工灯笼即完成。

推荐访问:编制 独秀 美丽 艺之独秀 编制美丽 艺指独秀 艺织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