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效应的弱化:沉默的螺旋案例2017

  【摘要】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平等的和去中心化的话语空间,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促使舆论形成和以往大不相同。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沉默螺旋”产生的效应逐步弱化,不太可能会出现舆论一边倒,取而代之是沉默中的大多数不再沉默,少数人的意见演变为多数人认可的舆论,甚至消除“优势”意见缓慢上升的现象。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 网络传播 舆论匿名性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人,跃居全球第一。网络媒体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民的意见和网络传播中形成的舆论正在影响新闻事件的发展和走向。在网络传播中,多元声音的表达正在一步步化解单一和一边倒的舆论,“沉默的螺旋”所产生的传播效应也随之弱化。
  一、“沉默的螺旋”效应
   “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的,她在其1980年出版的德文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对“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全面概括。诺依曼认为,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沉默螺旋理论强调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包括了“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程。
  第一、人们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为了避免陷入孤立和因孤立而遭到社会的惩罚,就会努力从周围环境中寻找支持,并对自己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他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会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从于环境压力转向“沉默”或附和,由此而产生少数人的意见服从多数人的意见,劣势意见附和优势意见,形成弱势意见更沉默强势意见越发大声疾呼的螺旋效果。
  第二、一方的“沉默”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转而支持另一方意见,并成为其的增势,使的“优势”意见更加强大,这种强大的“优势”意见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趋向“沉默”状态。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一种“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状态”。
  第三、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借此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而舆论的形成不具备社会公众的理性,这种舆论压力会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认同,并进一步采取趋同的行动。
  但是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意见的表达更加多元、平等、开放,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舆论的形成发生变化,大众传播营造的“意见环境”不总能影响舆论的走向,“沉默的螺旋”效应在网络环境下逐步发生弱化。
  二、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效应弱化的表现
  1、大多数人不再沉默
  “沉默的螺旋”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再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在网络媒介传播过程中,网络提供的平等和自由表达的平台,他们在网络世界中总能找到自己的支持者,或者和自己有相同看法的人,即便没有人呼应,属于劣势的群体意见也可以自由表达,这部分传播者逐渐脱离了对现实社会孤立的恐惧,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表现得更为活跃和自主。
  例如网友微博爆出“郭美美”炫富事件,网民的持续关注和对此事件的穷追不舍,他们评论、转发,最终引发中国红十字会的信用危机,在这起事件背后,大多数人不再沉默,不再被动等待传统媒体的说法,并对官方言论质疑。
  2、少数人的意见演变为多数人认可的意见
  在网络世界中,网民可以借助搜索工具很快选择切换到自己有兴趣、意见冲突少、立场接近的虚拟社区,或者通过微博表达自己独立的意见,在网络中逐步形成一些意见领袖,他们本身是意见的中坚分子,这部分人发表的言论可信度高,往往会引起受众的反向思维,从而使沉默的螺旋迅速倒戈,形成反沉默螺旋模式。
  以“西瓜膨大剂”事件为例,今年5月份,镇江丹徒区延陵镇大吕村刘明锁承包的的40多亩西瓜爆炸,引出了西瓜膨大剂致害之说,一时间各媒体舆论纷纷谴责使用膨大剂,西瓜的价格在争议、讨论中一降再降,并最终波及了国内其他地方。而以打假斗士著称的方舟子在自己的微博中发布膨大剂无害说后,逆转了多数人认可的舆论,事件最终得以平息。
  3、消除“优势”意见快速上升趋势
  现代社会已形成巨大的媒介市场,在网络环境下,大众对相同件事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不会再由于一方声势的壮大而选择向其倾斜,人们更多的是站在自身角度思考判断,选择忠于内心言论的阵营和自己观点接近的人为伍,这种变化消除了在舆论生成过程中“优势”意见上升的“螺旋”,转而形成不同的力量对立的“反沉默螺旋”现象。
  以“药家鑫”案为例,药家鑫杀人案从发生到二审判决,反对和支持的声音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舆论也没有呈现出一边倒的现象。在药家鑫“杀”与“不杀”的问题上,西安有5位教授决定联名呼吁免除药家鑫死刑,他们认为“药家鑫案的审理并不是在一个很公平的舆论环境中进行的,被社会舆论所影响,”在这起案件的进程中,不同舆论的力量之间的较量从没有停止过。
  三、从网络特性角度看沉默螺旋效应的弱化
  1、网络的匿名性与群体压力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网络的传播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匿名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在网络中群体压力的消失,人人都会有自由发言表达意见的机会。网络具有有匿名性的特点,使得网络的角色和现实中的角色相剥离。只要自己愿意,网民可以通过网络对任何消息和任何事件发表自己真实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因为网民可以选择匿名发言。
  在网络的匿名传播过程中,大部分网民表现得更为勇敢,他用不着考虑自己的反对意见会带来怎样的危害,甚至自己会付出多大的代价。匿名传播意味着传播内容与传播者的社会角色相剥离,传播者可以不对传播内容负责。所以,建立在传统的媒介社会基础之上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一旦进入信息无限丰富、自由开放和网民匿名发表言论的网络环境,“沉默的螺旋”理论就失去了成立的基础。网络匿名性的特点将现实生活中的群体压力卸载了,人们不用再用遮遮掩掩羞于表达,不用再在意周围人的看法。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网路传播过程中“沉默的螺旋”理论已经不再起作用了,相应的它的效应也就不会再产生。
  2、意见领袖作用破解了沉默机制
  在网络上迅速成长起来一大批“意见领袖”,他们一般颇具人格魅力,具有较强综合能力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被认同感。在社交场合比较活跃,与受其影响者同处一个团体并有共同爱好,通晓特定问题并乐于接受和传播相关信息。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的中介或过滤的环节。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意见领袖作为媒介的意见或者为媒介设置铺路,他们在网络这个媒介中表现更为自由,表现出意志的坚定性、主张的一贯性和表明态度的强烈性,可以对“多数派”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变群体已有的合意并推动新的合意的形成,是舆论发生转折的关键因素。沉默的螺旋给人这样一种印象:一旦某种意见取得优势地位,就很难改变,但是意见领袖出现后,舆论会发生逆转,当沉默的大多数越来越多时,意见领袖的公开意见表达,往往成为虚假事实和伪言论的揭露者,使得优势意见向正确的意见转向。
  3、网络的多元包容性打破了沉默螺旋的根基
  沉默的螺旋效应产生的根基,在于大众传播的“意见营造”,这种“意见营造”一旦被网络的多元和包容打破,沉默螺旋形成的根基就产生动摇,沉默的螺旋效应将不会产生。
  网络多元和包容的空间,给自我见解提供了一个平台,人们在这个平等、自由的环境里可以打破墨守成规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真实的意见,张扬个性展现自我日渐成为主流。网络的传播主体兼具了传者和受者双重角色,他们充分应用网络的双向互动性,对事件进行讨论,作出客观评价,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过滤,同时对不同观点作出判断,更加注重个人意见的表达,不再人云亦云,从众跟随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构建出真实的话语空间。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互联网对舆论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传播的特性弱化了“沉默的螺旋”机制,在网络空间中,沉默的螺旋很难产生相应的效应,这种变化使得“沉默“被打破。但是由于沉默螺旋的心理机制仍然存在,并与我们现实的舆论机制发生着复杂的互动,政治权利对网络空间的侵入与网络空间公共性的逐渐丧失也会造成网络中沉默螺旋效果的复杂性,其结构也在经历着一个归入传统主流媒体的过程。如果自由表达遭受到限制,网络的民主、自由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反沉默螺旋”中坚力量的自由表达都将受到挑战,这些问题也还值得我们继续关注和探讨。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22
  ②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 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③刘君:《网络言论:互动式民主与规范管理》,中国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省略/xsjd-view.jsp?id=1644
  ④伊丽莎白・内尔・纽曼:《民意――沉默螺旋的发现之旅》,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1
  (作者:辽宁大学文学院传播学09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推荐访问:弱化 螺旋 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效应的弱化 沉默的螺旋 网络传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