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港片,录像厅的味道|录像厅电影记忆

  记忆中的香港电影是浓艳的、传奇的、俗透的、画面粗糙的、CAMP的,环境也肮脏杂芜,录像厅为我的“香港电影”、甚至“电影”,规定了最初的形态和色彩,印象最深的是带有CULT色彩的港片。《倩女幽魂》我曾经看过二十遍。
  此后多年,一提起“荷尔蒙”,我首先想起的,就是录像厅那种气味。
   每逢新出品的香港电影遭遇批评,人们感叹香港电影江河日下,我就设想出一个穿越把戏:把如今的香港电影穿越到八九十年代去放映,把八九十年代拍的香港电影穿越到现在放映,结果如何?
  事实上,我在大巴上看到《天若有情》、《英雄本色》,不由万分诧异,剧情难道不是漏洞百出的吗?对白也不乏�点,怎么当时毫无觉察?
  如今我们的眼界更开阔了,资讯更丰富了,而香港电影的价值观和叙事方式的进化速度,已经远远跟不上如今国门大开的观影世界。人更热爱得不到的东西,《志明与春娇》、《维多利亚一号》还有3D《肉蒲团》这种纯港味电影反而得到内地观众的认可。
  从数量上,当时可以看到的电影很少,尽管当时国产电影的数量非常惊人,但从内容形式上,当时可供选择的电影类型很少,多数是现实主义、主旋律。八十年代末,出现以国产录像片为载体的CULT片狂潮,但这股潮流很快就被压制下去。相对合法的而且数量庞大类型众多的,还是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的水准其实没有变,没有更好或者更坏,是我们变了。香港电影的进化速度,已经远远跟不上观众的进化了。
  现在的金像奖并非是一个小圈子的自娱自乐。目前的电影市场格局就这么大,这个圈子看起来小,却并不是出于它本意,而是像样的电影也就那么些,因为它的现状限制了它的开阔。也正因为香港电影票房萎缩,电影制作成本高涨,影人资源日益老化,等等原因,催生了导演北上。
  香港导演能够北上圈钱,说明还未江郎才尽。导演北上,其实扩大了他们的胸怀、见识和电影格局。
  现在的内地观众,倒更热衷人性的、智性的表达。小制作导演彭浩翔,充满人生关怀的许鞍华,张婉婷、尔冬升这些导演群体,他们更像是一个公司的技术研究部门,效益或许一时不明显,甚至有可能一直不明显,但他们的存在,却为整个公司提供着智力支持。
  中国的电影市场将来将面临更成熟、更商业化的操作,更迅捷的电影技术探索。他们北上,将深刻地影响到华语电影的格局、气质。

推荐访问:味道 录像厅 记忆中 记忆中的港片 录像厅的味道 港片记忆 港片记忆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