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 [息烽:基层组织建设的四个抓手]

  息烽县通过“抓队伍、抓机制、抓保障、抓创新”,不断推进全县基层组织建设的创新与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近年来,息烽县围绕“抓党建、夯基础”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实施“建强一支队伍,完善两个机制,落实三个保障,实现四个突破”为主要内容的“1234”基层组织建设工程为载体,进一步推进全县党的建设健康发展。
  
  抓队伍 配强村级党组织班子
  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息烽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用人为贤、结构合理、后继有人”的理念,扩大选人视野、拓展选人用人渠道,不断完善选拔方式,加强村级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
  在村党支部书记的选配上,打破身份、地域限制,扩大选人视野,立足本村选人的同时,面向全乡、全县选贤。“班子强不强,关键在班长”。在村级党组织班子建设中,2006年该县在全县10个乡镇支部换届试行“公推直选”,打破地域、身份界限,把党性强、作风正、有能力、群众拥护的党员干部选配为村党支部书记。此外,息烽县还建立了农村党支部书记后备人才信息库,目前,已建立185名村党支部书记后备人才名单。同时,从乡镇推选出170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村任党支部书记或副书记,切实发挥好他们在农村工作中的“领头羊”作用。
  
  抓机制
  夯实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
  息烽县以抓基层、打基础为着眼点,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基础工作。
  进一步完善党建责任机制。明确书记是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落实县、乡、村三级责任机制,真正构建起上下联动、左右互动、整体推动的党建工作新格局。进一步增强基层党委书记党建工作“直接责任人”的意识和村党支部书记“具体责任人”的责任,进一步让村支书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去做,更好地接受群众的监督。
  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建设机制。近年来,息烽县以扩大基层民主、改进领导方式、提高决策水平为重点,推行党群代表议事制度,建立和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和村级党务公开制度,集中民智、集思广益,共商共议村内“大事”。对议定的事情实行党务、村务公开,切实落实党员群众对村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不断激发广大基层党员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赋予了基层政权新的活力,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抓保障 让党员干部
  无后顾之忧安心工作
  “运转经费有保障、工作报酬有保障、离岗养老有保障”这三个保障是息烽县为进一步推进全县党的建设健康发展进行的有益探索。
  息烽县170个村(居)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空壳村”占绝大多数,“有人干事,无钱办事”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村级水电费及办公开销都无力解决。为了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从2009年起,该县每年划拨68万元资金,每年补助每村(居)4000元,经费来源由县财政与所属乡镇按1:1的比例匹配,主要用于村级水电、办公、学习等活动开支。
  息烽县在建立完善以基础工资为主、绩效工资与集体经济创收奖励相配套的村干部报酬机制,切实增加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工作报酬。同时,逐步建立村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提高村干部待遇。2008年,全县村干部正职基础工资由2400元调整为5040元,加上年终业绩考核奖励资金,每名村党支部书记的年收入至少也有8000元,高的可达1.5万元。
  按照“促进党内和谐,夯实基层基础”的理念,解除离任村干部晚年生活困难的后顾之忧,息烽县建立了离任补贴机制、节假日慰问、养老保险等退有所养的制度。目前,已有720多名离任村干部被列为补助对象,每年将发放生活补助费33万元。
  
  抓创新 在社会经济发展上
  实现新突破
  通过政策上“提一把”,党员干部“带一把”,社会力量“扶一把”,息烽建立和发展完善集体经济的帮扶机制,逐步解决了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
  通过建立和完善村级党内民主决策机制、财务管理制度和村级党务公开制度,广泛集中民智、充分集思广益,推行党群代表议事制度,共商共议村内“大事”。
  通过建立返乡农民工党员信息库,做好返乡民工党员基本情况调查摸底,息烽县切实抓好返乡民工党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为返乡农民工党员创业营造良好环境,从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上激励创业。
  息烽县还不断整合县直相关部门培训经费、培训资源和惠农政策,对参学党员干部实行学习积分制,根据其积分情况兑现相关优惠政策,激发了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者单位:中共息烽县委组织部)

推荐访问:息烽 抓手 基层组织建设 息烽:基层组织建设的四个抓手 基层组织建设的四个抓手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