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乐东:推开贵州的窗,就是世界 推开窗

  在美国,有一批热爱贵州的美国人。   他们成立了一个社团――“美国人贵州同乡会”,每月第三个星期六都会在一家中国餐馆聚会,谈论中国的事情。每年10月,密歇根州奥克兰大学会提供一个场所,给来过贵州的美国人作“汇报会”。这些美国人,从中国西部高原回到美国,回忆里带着贵州的因子。
  比尔・理查森先生就是“同乡会”的一员,他第一次到贵州是在1988年7月。作为美国密歇根州奥克兰大学的代表,给贵州的英语老师进行暑期英语培训。21年来,每年夏天的贵州都会迎来比尔和他的同伴。
  这一切都源于在奥克兰大学任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贵州人李乐东。
  
  美国的“贵州中心”
  
  1987年,作为贵州省首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33岁的教师李乐东从贵州师范大学来到美国密歇根州奥克兰大学,攻读语言教学艺术硕士。
  这一年秋天,贵州省首次派出以大学校长组成的赴美访问考察团,来到奥克兰大学。双方签署了长期合作交流协议。奥克兰大学成为第一所与贵州教育界正式签订交流协议的美国大学。李乐东成为此项目的参与者。
  1993年,李乐东再度赴美,在奥克兰大学自费攻读教育博士学位。毕业后被奥克兰大学破例录取,留校任教。
  这是一名贵州青年在异国他乡的奋斗历程,其间充满了抱负、努力、机遇、疑惑、坚持、坦然……种种际遇,非亲临无以体会;个中滋味,唯有当时当事方能深会。
  当然,这只是故事的前半段。
  纵观李乐东的异国历程,我们会发现,他的足迹一直秉承着中国传统价值的使命: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
  1993年,李乐东参与发起并成立了伍德科克基金会。这个基金会以首任美国驻华大使的名字命名,旨在“重交流、重理解”,力求促进中美双方从政府到民间的各种交往。每年一次的年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商务、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与会者包括外国驻美国中西部的使节、美国议员、政府官员,以及工业、金融、商贸界的要员。
  从此,李乐东开启了贵州与美国的各种交流。其中包括学生互访、政府管理人员互访、干部培训、贫困生助学、研究生合作培养等诸多项目。
  1994年,成立密歇根一中国教育联合会。每年都有中小学教师、学生及行政管理人员的互访活动。
  1997年,在李乐东的倡议下,奥克兰大学开始设立贵州学生奖学金,以资助贵州学生到奥克兰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该项目已为贵州培养30名硕士毕业生,回贵州高校任教。
  1998年,李乐东在奥克兰大学成立了专为发展中美教育合作交流的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奥克兰大学每年选派8~10名教师,在暑期赴贵州进行教学,帮助贵州的中学英语教师提高口语能力及课堂英语教学能力。
  21年来,贵州全省接受培训的英语教师已达4000人。很多美国人来到贵州,看到了这里多元的文化,觉得贵州既有独特性又有吸引力。参加过这个项目的美方教师已超过200人,在密歇根奥克兰地区形成了一个对中国十分友好,对贵州非常热爱的群体。这个长线项目,为贵州全省英语教学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这方面的中美教育交流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2006年,李乐东在美国成立“贵州中心”。一方面帮助更多贵州人走出去,一方面则把更多的美国人带到贵州,旨在更系统地让贵州站在世界的面前。
  “我的先祖是李端�,北京大学的主要创办者之一。” 在美国。李乐东每每提起这位先人,美国人亦是肃然起敬。
  “中国人一直不善于张扬自我。但是中国的精华要让世界知道。”李乐东说道。
  在北京大学校史陈列馆,第一馆即是“端�馆”。
  这让李乐东很骄傲,也让他为这些年的努力找到了根源:“家族的血液里有教育的因子。”李乐东自己也在努力做一些事,“希望尽绵薄之力把贵州展现给全世界。”
  
  只是想伸张汉语正义
  
  李乐东是美国第一位获得全美语言教育博士论文奖的华人。2002年6月13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还对此做了报道。
  李乐东的论文题目很长。翻译过来是《语音在汉语字词识读过程中的作用:兼论汉字声旁表音层次及中国二年级和五年级小学生识读过程》。
  “选这个题目主要是受到一个刺激。因此想要伸张一下汉语正义。”李乐东笑道。
  1993年,一名美国学者批评汉语落后,原因在于汉语要依赖枯燥的记忆。
  李乐东内心很是不平,他觉得美国学者,甚至世界学者对汉语有误解,只看到汉语的源头,而没有看到其发展脉络。
  李乐东在论文中一方面反驳这种片面性,一方面强调汉语特有的“意义学习”,并对汉字的发展历史,汉语口语与识读的关系,现代汉语字词的关系,汉语形声字中声旁的表音层次以及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识读过程进行了阐释和剖析,对汉语的认知过程提出了新的论点。
  他提出,语言的交融是世界性的。而文字,是平等的。研究语言应该研究每种语言的优越性,及其可取之处。这篇论文被多次引用,许多外国学者开始重新审视认知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
  李乐东现在考虑的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数字教育危机:“随着数字化的飞速发展,已经使得教学规律倒置。以往,老师比学生知道得多;而今,在电脑知识和工具的运用上,老师反而不如学生。网络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教育在网络使用上则是非‘疏’却‘堵’。教师科技知识滞后,电子时代教学方式滞后,一系列问题致使教育面临危机。”
  “这是世界性的问题。”李乐东说道。这亦是他正在关注的课题。
  他评价中国的应试教育,认为有其可取之处。现在美国人认为中国改革最大的成功在于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现在美国许多州已经开始实施基础教育水平考试,倒过来走我们的路。教育制度没有完美的。西方入开始批判自己的教育制度,我们也应该反思。应试教育讲究规范化,但不能极端化,如果能平衡学习与兴趣的关系,方是最好,当然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
  “出国让我懂得怎么爱国。”两度出国,李乐东自觉心境大有不同。从对西方文化的憧憬,到对中国文化的回归。李乐东从中找到了一种平衡,他把自己定位为“世界公民”。
  “中国人要做世界公民,要看到并展现自己的优势。”
  
  二胡・武术・美国
  
  在李乐东的办公室里,有一幅他与成龙的合照。几乎每个学生一进办公室,就会大叫“你认识Jackie!”
  在美国,成龙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是美国人了解中国的一扇窗;而李乐东,则成为密歇根州的美国人了解贵州的一扇窗。
  在中国,李乐东常拉小提琴;到美国后,改拉二胡,而且技艺精湛,常常在各种场合表演,在当地很有一些名气。
  他还时不时把二胡带入课堂。学生们喜欢得不得了。
  比如他讲“多元智能”,也就是中国常讲的素质教育,就拿二胡来举例,告诉大家,教师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音乐可以进入课堂,乐器亦是拓展教学的一种方式。
  比如他讲“技能培训”。先拉上一段二胡,然后告诉学生,要通过教育成师,必须要下苦功夫。音乐是相通的,没有他在国内拉小提琴的基础,没有这些年来差不多1万个小时的练习,他的二胡不可能达到这个水平。西方人讲究量化,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在奥克兰大学每学期教一个本科班,一个硕士研究生班,还指导5个博士生。每周每门课3小时20分钟;自主性也很大,自己选择课本以及考核方式。
  李乐东在十几岁时练习武术,直到26岁。他的武术老师曾是贵州武术队的“总教头”,现已退休。
  李乐东觉得武术不仅是在强身健体、陶冶性情,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做人理念的展现,人生难免有冲突,如何把力量展现出来,不屈人,不屈己。因此需要“悟”。
  有一次,他邀请武术老师去美国。美国人一向觉得中国武术很神秘,想要挑战一下这位中国武术师。两个人高马大的美国警察,以擒拿手硬按住武术师,想要将其制服,却被武术老师借力使力,两个警察一下就跪倒在他面前。两人起身之后,赞叹不已,深深折服。
  李乐东在讲述这段故事时,是骄傲的,亦是平静的。多年的异国生活,他身上融合了美国的张扬,中国的内敛,美国的开放,中国的包容。他把多元化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呈现一派大气清朗之风。
  除此之外,他还有世界性的视野。李乐东看问题总是站在一定高度上,不片面,不偏颇,力求寻求一种“balance”――“平衡”,这也是一种和谐。
  也许,正如他本人一样,推开窗,就是世界。

推荐访问:贵州 推开 世界 李乐东:推开贵州的窗,就是世界 推开窗来看世界 推开窗来看世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