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中需要在天赋与人为之间:理想国系列丛书

  摘 要: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试图从人们的天赋的需要开始,筹建他心中的理想城邦。本意上的天赋使然,确是使城邦获得了正义与存在的依据。然而,在构建的过程中,柏拉图却天才般地加进了他的意志,想当然的努力使城邦朝着他预定的轨道去构建,从而使得需要在人为的努力之下发生了天赋之上的扭曲。以至于出现个人与城邦无法根本实现完美的契合,最终导致构建失败,留下“此曲只因天上有”的感叹。
  关键词:需要;天赋;人为
  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1.4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11-96-03
  
   在柏拉图的视野中,个人正义的实现,要遵从天赋来行事:即我们的劳动。在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中,人类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财富,而善与荣誉是与财富相伴随的[1]。看似一种功利的论述事实上是人类天赋的实现,更是对人类需要的满足。人类自身的劳动,满足了自身的需要,但因为天赋技能的单一性,使得需要的满足也是单一的。然而人类的需要是复杂的、多样的,不光有对面包、牛奶的需要,也有对善和荣誉的需要,但是其他需要却是在自身技能对应的需要满足之后才出现的。
   一、《理想国》中的需要事实
   柏拉图的《理想国》 [2]无疑是要为人类谋求一种幸福生活,而个人幸福生活的起点就是正义。当对正义的讨论出现困难之时,他们开始了对城邦建构的讨论。试图通过对城邦正义的论述,从而实现个人正义、城邦建构以及正义的最终定义。然而在实际的论述中却是从个人着手,从秉受天赋及天赋直接促成的需要着手开启了个人正义的论述,而其一以贯之的主线就是人的天赋的需要与需要满足中的矛盾。
   (一)在谈到城邦建立的原因之时,柏拉图从每个人切身需要的角度给出了他的理由。[3]
   (二)正是基于此种原因,柏拉图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1.每个人的需要都是不同的;
   2.管理者(邀集人)产生的基础是需要的部分聚集;
   3.公共住宅区就是为了群体满足自身需要而设立的[4]:
   4.在满足自身的不同需要的同时也是对自身天赋的[5]:
   (三)城邦创立的过程就是创建者在需要上不断递进地过程:粮食――住房――衣服,而对应这些提供需要的就是:农夫――瓦匠――纺织工人。[6]而这一系列的递进中:“We should add someone to the city,or someone else to cara of our bodily needs!”[7]而在其后的发展中,鞋匠,军队的出现都是随着城邦的需要不断发展的。留下的疑问就是:人的需要发展是天赋的还是人为的社会总结?
   (四)需要发展的空间都是因为每个人的天赋不相同,而这天赋的直接表现就是每个人从事不同的工作,以提供不同的需要:如果说人的天赋是划分的起点,那么其间的合理成分就不言而喻了。然而,在柏拉图的努力中却充分的加进了主体的努力,去实现的是不同的天赋以产生不同的需要。
   二、人类视野中的需要
   既然在《理想国》中可以看出,需要是城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而这个需要却又是从个人最为基本的身体需要――即自然性所赋予的需要开始的,最后上升到人类共同体的需要――即社会性所赋予的需要完成的。所以,我们的谈论的起点应该是需要。
   (一)需要
   需要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1.人正常生活所需的东西。对于一个人而言,基本的和普通的需要包括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8]
   2.人(包括个人、群体、阶级和社会)为维持自身的延续和发展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各种需要。马克思认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515页)。[9]
   从这两种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人的需要的讨论始终是在两个方面进行的,即人的自然性的天赋秉受和社会性的人为努力交织中进行论述的。然而这样的界限划定是否确然合理,我们仍需要思考?
   (二)需要层次理论
   对需要的集大成论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需要是人类所共有的,是对自身需要的递进满足:对食物的需要――对安全、保护以及关心的需要――对群居、感情、以及爱的需要――对尊重、地位、身份、以及由此而来的自尊的需要――对自我实现或发挥个人所特有的和人类所共有的多种潜能的需要。
   需要的层次是相对的,不是固定不变的:除了以相对的或递进的方式外,人类从不会感到满足。[10]当人在实践需要的时候,哪一种需要最切实,人就会暂时的努力去实现这种需要;当这种需要满足才会去努力去实现另外一种需要。
   首先作为人,为了保持主体的存在,首先要实现的就是对自身的保持,即通过食物维持自身存在,通过稳定的环境保护自身的存在,以及在环境中所伴生的爱与归属,以及最终个体价值的体现于是可以称这些需要是生存需要。生存需要虽然没有等级之分,但却有相对之意。一种生存状态,对于某些人也许是满足的,但对于另一些人却不是。[11]
   因此,在此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给良好和健康的社会下一个定义:它通过满足人的所有基本需要来允许人的最高意图的出现。[12]而这个最高意图就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是在自然人的基础之上,在人类社会中,去实现人的最终需要。而最终需要的满足是人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的,对自身的需要的一种升华。
   三、柏拉图式的需要发展
   柏拉图从人们为了满足每个人都不能独自满足的需要而进行让渡,从而组成城邦开始,对城邦进行详细的讨论。
   (一)初级城邦中的需要
   在初级城邦中,人们的需要是简单的、初级的。在柏拉图的阐述中,简单的需要组成的是猪的城邦[13],没有任何的精神享受――即没有任何的人类社会的烙印。接着,作为正义的城邦中,护卫者的出现却是难以理解的。[14]在柏拉图的城邦中,秉承天赋的需要,为的是需要的满足,从而出现的扩张是正义的,而,邻居的扩张却是不满足的无限制追求财富。这样的划定,本质上就是人为地对需要所进行的扭曲。
   城邦的扩张就应该都是满足需要的行为,从而进行复杂的社会建构。柏拉图却进行的人为地指定哪方扩张的合理性,使得原本初级城邦到高级城邦的发展的就开始出现了善与恶的区别,而这个区别是人为地。
   在柏拉图的城邦中,个人正义的最好体现就是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一个人能知道的事情就是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不冒犯神灵,就能快乐和幸运。[15]当生意人、辅助者和护国者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了。[16]
   从上面的阐述中,每个人的需要对应的是其禀赋――即所从事的职业。以护卫者为例。对于护卫者的选拔中,依据人的身体素质来说是天然的,因为在冷兵器时代,战争中的胜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士兵的身体的素质。而柏拉图却对护卫者作出规定:第一,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以外,他们任何人不得有任何财产;第二,任何人不应该有不是大家所公有的房屋或仓库……。[17]在尽好护卫者职责之外,应该有其他的需要才能符合天赋。而柏拉图却进行了人为的划定,即:需要是有取舍的,服从禀赋就不能有其他的需要,只要满足最基本的需要就可以了。
   (二)城邦中的需要
   柏拉图在第八卷至第九卷中全面对城邦需要的发展进行了阐述,集中体现在对四种不正义政体的论述中。
   需要的扭曲并不能简单的从城邦的考虑,而是个人与城邦共同作用而形成。比如在荣誉政制中,其产生的过程是这样的:由于城邦的护卫者没有按照适当的结婚和生育的时机,生出了一些不优秀的后代。当这些人被选为国家的统治者的时候,他们开始蔑视那些有教养的人。于是导致了不和谐:一是出现在不同的公民群体之间;二是出现在统治者内部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并由此引起战争和仇恨。
   这其中的扭曲是护卫者对荣誉的过分追求,从而忽略了其他需要的存在,一味地将荣誉作为城邦共同需要进行追求,最终导致的是一个穷兵黩武,战祸连连的城邦。而战争的出现在柏拉图的眼里就是不正义的,是对需要满足之后的不满足,本质上是对需要的扭曲。(当一种需要长期得到满足时,其价值就可能被低估。如果他们为某个需要所控制,这个需要的重要性似乎压倒一切……这样,优势需要将会在可能曾经将它轻易放弃的人的意识中占据优势地位。)[18]
   (三)哲学王
   柏拉图在对现实的政治体制的缺陷的描述无疑是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对自身职责的扭曲开始的。而这很显然的是对自身需要的扭曲。柏拉图对于需要的保证是德性的四优长(包括正义、智慧、勇敢、节制),而其中的重点就是节制,节制是尽职尽责的保证。而在柏拉图的城邦中,能够具有德性四优长的只有哲学家。
   哲学家是唯一在身份与天赋上都是符合城邦统治者的,因为哲学家有以下的几个特征:(1)他充分的分有了理念,他对需要的追求是天然的;(2)他具有追求需要的过程中不至于进入欲望层次的四种德性;(3)他对需要的追求是天然的处于最高层次的――即精神的满足或灵魂的救赎(高级的需要的满足并不一定是在初级需要的满足之后才出现的;某些个体对需要的追求天然的符合人的本质需要。)[19]。
   只有当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才能实现正义的城邦与正义的个人的统一。从而符合需要与天赋的契合。
   四、《理想国》中需要的矛盾
   人的禀赋使人具有不同的技能,不同的技能对应了不同的需要,同样对应了柏拉图的德性。然而对德性而言,从天赋的角度是不应该去划分层次的,可事实在《理想国》中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一)个体需要对城邦需要的的取代
   不同的需要对应不同的才能,在城邦中,相同的技能拥有者,天然的组成了一个群体,不同的需要就组成了不同的结合体。于是,城邦中,哪个结合体的技能最重要;于是,他们也就成为了城邦的引领者,以其天赋或者说是技能引领者整个城邦的需要,进而形成管理者。而被管理者们的禀赋所对应的需要则是管理者的需要。此时的引领者的意志可以说是集体意志的体现,城邦的意志仍是一个集体的代表。如果对粮食的需要占主要位置,那么农夫就是引领者,而社会形式就是农业社会,更会形成小农经济等一系列农夫群体中的秉性。而随着人们的需要按照基本需要的层次上升,其他的引领群体就会成为新的管理者。一旦基本需要的层次上升,其需要群体的引领就会慢慢变少。一旦城邦共同体的需要上升到个别引领者时,个体禀赋就自然成为了城邦共同体的需要,于是整个城邦就置于个体的管理之下,管理者个人的意志也就成为了整个城邦的意志。
   如果说合理的需要所对应的管理者,代表的是城邦的合理需要,那么这样的管理者就是符合天赋的。而柏拉图的契约却使得这一切都有了屈从之意。人类在契约的召唤下,组成共同体,其要旨便是让渡,而让渡的最好体现就是屈从。毫无疑问,在城邦之上的一切美好的词汇:幸福、善良等都具有了屈从之意。于是,城邦中人类的属性就被排除在了天赋的需要之外了。(这个矛盾的成功的解决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因为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共同作用的产物,而社会性是人类的本质属性,是人类长期的历史的选择的结果。于是,城邦共同体中人类的属性就被理性的划入了天赋的范围之内。)
   看似毫无等级之分的禀赋的划分,而与之需要划等号之时,就天然的进入了层次的范畴之内了。不同的禀赋,意味着不同的需要、分工等。本质上毫无差别的一气呵成,却成就了层次与等级的差别。似乎就是无差别的各种色彩,却对于人类有着天囊之别:冷、暖色对心情,对环境的不同效用,就天然的在人类的意识中有着差别。
   在柏拉图的城邦中,其人为划定出需要的管理者,自身对需要的让渡就注定了他无法履行他应有的职责,从而扭曲整个城邦的需要。从天赋的需要开始组成城邦,而最终却以一种人为的需要完成城邦。这样前后的差异性,才是柏拉图的城邦不可能性的开始。
   (二)对天赋自身的否定
   如果说一切都以天赋而划分需要,而定职责,为何又会有现实需要的扭曲所产生的政治无奈呢?哲学家的地位又怎么会被野蛮与无知所取代?是否天赋本来就不存在;或者是不完全的存在――即被部分人拥有,而部分人只是单纯的自然的人?
   柏拉图的理论即金银者有天赋,铜铁者则没有。但是,同为元素或生物的东西之间的差别仅仅是逻辑的不通就可以设定其存在吗?
   可能的解释是,只有当个体的秉性在后天的培养中实现了与共同体完美的统一,这些个体便是《理想国》中的管理者,柏拉图理念世界中的哲学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能实现完满的分有。
   既然在理念所统摄的世界中,能够实现与共同体真正需要相统一的是哲学王。那么,为什么在城邦之中的哲学王既需要受教育,又有可能被现实玷污?
   在柏拉图谈到对几何学之所以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中,谈到了三点原因[20]:
   1、没有一个城邦重视它,再加上它本身难度大,因此人们不愿意去研习它;
   2、研习者须有人指导,否则不能成功,而导师首先是难得;
   3、即使找到了导师,按照当前的风气,这方面的研习者也不见得能虚心接受指导。
   可以说,正是因为柏拉图对天赋的过分推崇,恰恰是将其推上了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本质的通俗色彩,却又被套上了一件不凡的外衣,在于颜色的常识中,过多的颜色重叠,最后导致的是颜色的消失。于是,柏拉图又人为地将天赋抹煞了!
   柏拉图对天赋的否定事实是为了说明,他的城邦共同体只是理想的,他在《理想国》中写道,苏格拉底说:或许天上建有它的一个原型,让凡是希望看见它的人能看到自己在那里定居下来……。[21]
   而柏拉图的这一结论,就是对天赋的最好否定。于是,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出在城邦构建之初的天赋的需要中,现在只剩下需要是真实的了。
   之所以在柏拉图的构建中,从天赋的需要开始,无法实现哲学王管理之下的城邦,无法实现现实城邦与理念的统一。因为,在柏拉图的论述中,他已经否定了天赋,否定了哲学王的统治。那么在这一系列矛盾的的自我否定与证明中,就只剩下了需要的真实性还有待跟进。也就是说,在柏拉图的城邦构建中,留给后人的只剩下了需要,这对于我们现实城邦的完善,还留下了一丝希望。
   参考文献:
  [1] 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 神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9.
  [2][3][4][5][6][13][14][16][17][20][21]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58,59, 63,65.156,130,293,386.
  [7] C.D.C.REEVE, Republic, 2004 by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8]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10][11][12]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程朝翔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9,70.
  [15]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 神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5.
  [18][19]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60-61,67-69.

推荐访问:理想国 天赋 《理想国》中需要在天赋与人为之间 论理想国中正义思想pdf 柏拉图理想国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