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孕育永不枯竭的生命】 生命即将枯竭

  儿童是极富想象与创造力的,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课程更容易激发学生想象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个性。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呢?笔者结合在一线教学的多年尝试,谈几点具体的实施方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思想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有了正确的理念作为指导,所实施的行为才会达成既定的目标。作为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先前,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学的重点在学而非教。学生是具有充分地创造潜能的个体,不是知识的接收器,思想的灌输体。特别是小学生,可塑性特别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之间要积极互动,注重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共同营造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掌握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一位学生创新思维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高。
  二、掌握创新策略。发展创造性思维
  高效的课堂有如灵动的活水,能激发每一位参与者积极地思考,时时绽放出智慧之花,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去努力:
  1.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天安门广场》一文,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我让学生收集有关天安门广场的资料、图片。课堂开始后,我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天安门广场,学生们争先恐后,热情很高。高涨的热情使得整个课堂在互动中生成了许多精彩的内容,对于天安门广场的意义。一些学生更是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与认识。由此可见,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2.敢于质疑问难。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实现创新的大客观因素。能够质疑问难,本身就是积极思维的体现。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这是―个思维高度集中紧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人的创新精神得以彰显,创新能力得以证明,创新意识得以继续培养。
  3.发挥丰富想象。
  “想象力是能动的知识,是创造力和智慧的必要背景。”想象本身就是创新思维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文本的空白处进行想象,就一笔带过的略写部分进行想象,就图片的表象进行想象,还可以对故事的结尾进行想象续写。
  4.改革评价方式。
  现如今的课堂都提倡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肯定的评价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继续学习的兴趣,这固然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评价方式。但是,作为教师还应清楚地认识二点,课堂评价不能过于共性,不能一味地为了保护学生的热情而忽略了学生回答中客观存在的问题。“你说得真好!”“你真棒!”这些常见的评价方式在课堂上不能够总是重复出现,那样会让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寻,失去判断。在语文教学中,更不能追求所谓的正确的、唯一的答案。那样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所抛出的问题,教师应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观点,从而实现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开展课外活动.提供创新经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走向成功的一条重要途径,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载体,最好的活水之源。在实践活动中,孩子的各种感官已全部不受约束地打开,尽情地享受着活动带来的愉悦。此时,活动中的种种情形,种种体验,已悄悄地植入到学生的脑海之中。为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储备了丰厚的素材与经验。在主题单元活动《春天里,我们有个聚会!》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无限的应用。其中一个子活动――春装发布会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绝佳舞台。他们结合接触到的T台走秀、服装设计等生活经验,利用铅华纸、塑料膜、树叶、花朵等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设计出了许多富有创意、优秀的作品,然后自己当模特,进行T台走秀。这一个活动使学生的创新才能得到充分的显现,极具个性。同时,这样的活动又为学生今后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与经验。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民族的灵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具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灵活运用教材,及时总结经验。相信,经过不断努力与耕耘,小学语文教育这块土壤上定会绽放出朵朵创新之花。

推荐访问:枯竭 孕育 永不 创新孕育永不枯竭的生命 生命是一条永不枯竭的河 生命是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