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古典诗词教学之画面美]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

  摘 要:诗词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在鉴赏诗词过程中,通过体验诗词色彩缤纷之美,动静结合之美,虚实相生之美等,让学生形成美的情感、美的德操、美的理念。
  关键词:画面;色彩;动态;空灵;审美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213-02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诗人王维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辋川夏日百鸟飞鸣的画面;“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依然以绘画艺术的手法,勾勒了一幅清新美妙的画面;“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词人周邦彦描绘出一幅亭亭玉立的荷花图;“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词人范仲淹铺陈出一幅辽阔秋色图。苏东坡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看来品味古典诗词的画面美是引领学生鉴赏诗词的首要,那么从哪些方面探索才能走进这片神奇的深邃的桃花源呢?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涵咏诗词的画面美。
  一、色彩缤纷之美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深邃的意境,洗练的语言,鲜艳的色彩与和谐的节奏呈现出一幅幅异常缤纷的人间百态和深邃辽远的历史画卷。我国的张浮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东坡则说:“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中国古典诗词与绘画的这种亲密关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厚的历史根源,特别是诗词中的色彩之美,借助色彩意象,不仅表现出诗人们情感世界的律动,也为读者创造着一幅幅灵动的画面。
  诗人爱用鲜明的对比色,不仅可以表现出诗人们内心情感的律动,而且增加了感情色彩的浓度。红、绿是一组对比色,不仅具有对比鲜明的视觉效果,而且具有具有丰富的色彩内涵。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红杏的“红”色凸显,绿色隐退。我们读来红绿映衬之下,红色是那么鲜艳,如同画于大家眼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在赞叹西湖荷开美景之余,无边蔓延的绿色和荷花娇艳欲滴的红色交相辉映。“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江花和江水,一个胜于火的红,一个如蓝的绿,鲜明澄澈,晶莹明亮。“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过。“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蒋捷《贺新郎》)感叹秋天清晨篱落间的景色之美。“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这是一首招饮小诗,其诱人之处,在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的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的背景下,产生一种亲切而温暖的人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以酒暖心。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上句明言“黑”,下句暗点“红”,四野黑云中闪烁着一星渔火,以黑衬红,特别明亮,两种不同明度的暖色的对比与调和,既使画面色调对比强烈,也在单纯的雨景层面上显示出作者对这种祥和温馨的雨趣的独到把握。“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两句都未明写色彩,而雨后之竹含“翠”,夕阳近山见“红”,仍暗寓鲜明的色彩对比。“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陶岘《西塞山下回舟作》),则写出了光与色的变幻和对比。乌鸦翻动枫叶,使得叶上的夕阳之光不停晃动;白鹭站在芦花滩上,映得秋水格外澄明。上句是红与黑的对比,下句是青与白的映照。这种色彩的暗比,不仅可以用来写景,还可以写人。
  这些佳句都是借用红绿等对比色或者鲜艳的色彩勾勒了生动的意象,体现了强烈饱和的情感,具有生命的张力。色彩增强了诗词的画面感和绚丽感,仿佛可以使人触摸,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
  二、动静结合之美
  诗歌的动态之美是一种情怀,是一种永恒的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诗作反映出来就具有动态之美和传神之美。
  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春山静寂,明月渐起,惊动停留在树枝上的的山鸟,清晰动听的啼叫声在春山中回荡。凭着对美的事物有着特殊的敏感,再加上诗意的想象,自为画家的诗人王维,捕捉到月光、春涧和月出、鸟啼等关联的景物,并缀合在一起,以动衬静,淡淡几笔,寄寓诗人向往自然追求宁静的心情,轻盈淡远,缥缈宁静的意境美跃然纸上。
  又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鹂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和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此诗动静结合,风格深远,如同一幅清幽的水墨画。
  化动为静,是将动态之景化为静止之状,从而收到出人意料的新奇效果。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在李白的另一首诗歌《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也有类似的意境。诗歌的第三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前一句化静为动,使人可联想到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后一句化动为静,使人联想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景象。
  化静为动,将本来是静止的景物加以刻画,使之具有动态感,静物写活,从而使作品富有生气,充满活力,情趣盎然。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将静态的视觉形象动态化,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皎然说“诗有七德”,其五是“精神”,是说诗文要表现出事物的精神,才能激起读者的想象。如陶渊明诗:“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谢灵运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琴。”则以草树写春之精神。这些诗句,千古传颂,贵在通过具体的物象描写,表现了事物的精神风貌,具有一种动态美,令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虚实相生之美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引严东友论诗说:“凡诗之妙处,全在于空。”一个“空”字体现出空灵留白之意,让读者在欣赏之余增加了想象的空间,以此来再造审美空间。比如散曲精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评价这首小令说:“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一语道出了这首小令虚境创造的审美想象空间的重要意义,这首小令之所以千古流传,就在于以最简约之笔却勾勒出极丰富极开阔的意境,这自然是“空”的奥妙之处。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紧紧抓住对意象意境的分析,让学生自然地开拓新的想象空间。从结构上看,前两句是描写客观事物,中间两句是借景向抒情的过渡,最后一句是直接抒情。在这幅深秋图景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西风、夕阳七个灰色意象总给人凄清、悲凉、黯然的感觉。枯藤、老树、昏鸦使得诗人触景生情,乌鸦到在黄昏时尚能回到树上的巢穴中,而流浪天涯的人却不知自己归向何方。而小桥、流水、人家三个意象意味着住在这里的人团聚在一起,过着宁静舒心的生活,而诗人漂泊在外,在感受秋思之时蓦然发现有这么温馨的团圆,由此产生的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是可想而知了。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体味秋意和孤寂的同时,让学生深味这浓郁的漂泊之感和凄清之感。
  又如《江雪》作者以极其洗练的文笔,勾画出一幅渔翁汉江垂钓图。我们应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把“江”“雪”与“渔翁”有机联系在一起,动静相衬,虚实结合,使整个画面浑然一体的美感。
  总之,品味诗词,不妨勾勒出这具有中国风的古典画面,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其中、畅游其中沉醉其中,从而学会去涵咏意境,品味感情。古典诗词就如涓涓细流,流在这温婉的岁月中,犹如淸妙的笛音氤氲于那翠绿的山谷,即使画面定格,即使乐声骤停,我们依然挥不去那一抹神奇的色彩!
  参考文献:
  [1]杨辛,甘露.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秦训刚,宴渝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推荐访问:古典诗词 画面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