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下一句是什么_精益求精打造再版图书

  在众多明星蜂拥而至出版“自传”的今天,很少有明星的图书像多年前一样被众多读者追捧,而很多明星书都如过眼云烟,出版过一版,造造声势也就过去了,此次接到曹可凡图书再版的编辑任务,最开始真是忐忑而紧张。
  2011年,一本《悲欢自酬》让上海书展的读者了解到知名主持人曹可凡在台上光鲜风采之余深藏的文心雅意。而今,因为图书销售一直很好,而曹可凡老师本人又再三要求精益求精,所以我们上海书店出版社决定再版《悲欢自酬》一书。
  说到这本书,就要先从最开始的选题策划说起,一般而言,明星出书多谈荧幕生涯、生活琐事,甚至很多都是生活照图片书,而当我们第一时间拿到执主持界牛耳多年的曹可凡老师的书稿时,我们眼前一亮,他另辟蹊径,独独在传统文化中,以神思相属与忘年之交纵横交织,勾勒出一幅艺坛趣事及海上闻人的浮世绘。他告诉采访他的记者:“包括写传记什么的,我觉得自己还不到那个火候,生活中也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写。但是,因为我从20多岁开始跟很多的文化大师有过一些近距离的接触,他们的所言所行都给我带来很多的教益。因为他们的关系,我对传统文化比如书画、戏曲有了一定的爱好和研究,也有了一些收藏。虽然有的画家我无缘相见,但是因为品味过他们的作品,又自觉别有一番缘分。所以,我就想把听来看来的名家故事,对前辈的看法和研究,用文字方式写下来——很多人说,文字的承载,足以让人生多活一倍。”
  主持人俗务繁忙,时间都无法收归己有,直至2003年“非典”,曹可凡终于有了差不多半年的空闲时间,那段时间,他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在古董街闲逛、喝茶、聊天,然后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也因此有感而发,诉诸笔端。陆陆续续拖到2009年,曹可凡嗓子有疾,需做手术,禁声四个月,却也因祸得福,最终促成了他完成这部作品。
  书稿成型之后,我们开始进入编辑流程,那时候曹可凡特别强调,他有一个想法,想请两岸三地对书画有研究的名家能够帮写一个序。毕竟他对书画而言只是一个外行。当时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请香港的董桥先生写,因为他是个大收藏家,也是华语文坛的大散文家;第二位也是我们非常崇敬的文坛前辈、作家、诗人余光中先生;还有一位就是北京著名的学者冯其庸先生。董桥先生的序来的很快,余光中先生因为他的事情比较多,所以,等了大约一年的时间。余先生说他很忙,曹可凡就说:“没关系,您什么时候写完,我才出书,我不着急。”还有冯其庸,当时曹可凡给他写了一封信,他也同意了,可是后来冯先生编了几十卷的《冯其庸文集》,身体彻底就垮了,只能跟我说抱歉,没法再写这个文章。所以,这本书就一直拖到了2011年。
  曹可凡老师平时主持一档电视节目《可凡倾听》,跟诸多文化艺术界的大师面对面地交流,时间久了,他说自己也慢慢变得沉静下来,开始学会静下心去体会去总结。在记录中他表示要尽量还原真实的人物,他仅仅做一个记录者。因此,他书中每涉及分合恩怨,有令人敬仰,也有令人惋惜,曹可凡透露,“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写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张爱玲跟白先勇、吴昌硕跟王一亭、齐白石跟陈师曾,这些都是他们在艺术之间的交流。还有比如说像启功先生跟谢稚柳先生,他们都是大家,一生都保持非常好的关系,但是对某一些事情比如张旭的《古诗四帖》看法不同,这也并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还有一些就是文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了,比如陈逸飞跟陈丹青,李政道跟杨振宁,这些都算是比较有名的文化圈里面的恩恩怨怨,我觉得我这样一个小辈不适合下结论,所以只是提供了足够的材料,留待读者品评。还有李敖,他一直很气余光中,所以我去台北采访他的时候,他一个劲说你这个家伙居然采访过余光中,还敢来采访我!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佘光中的散文写得非常好。”
  也正因如此,出于对众多前辈的尊重,我们在编辑的过程中非常谨慎小心,经常为了一个小情节不停地与曹可凡直接沟通核实,确保内容的真实性以及要保证出版后不会引来不必要的“争议”。
  2011年图书出版第一版后,市场反应很好,但是曹可凡却对图书的很多细节有着更多的想法,他反复强调,要重新修订,他要呈现给读者更好更完美的文字,于是在他的力主下,我们特别请来了“文坛啄木鸟”金文明先生(现任上海新闻出版局特聘图书质量检查组审读专家,复旦大学出版社特约编审,《咬文嚼字》月刊编委)对图示进行精修细校,使该书重又回到读者视野,既存艺坛趣事,亦补画史之遗。
  曹可凡的这本《悲欢自酬》中书写文人时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不以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去孤立地描摹一个人的侧影,而是力图以他人的眼睛还原一个文人的全貌。古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也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壮举。能编辑这本书,亦是我们这些年轻编辑之幸!

推荐访问:再版 精益求精 打造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