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研究综述_国内大学校长领导力研究综述

  摘要:大学校长是大学治理不容忽视的力量。当前领导力研究成为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在教育领域日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对象。尤其伴随着领导理论的成熟以及现实条件的需求,对于大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日益成为学者们探讨的对象。通过梳理有关文献,以影响大学校长领导力因素为视角,对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进行综述,力求了解学术界对大学校长领导力研究的动态,进而为大学治理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大学治理;领导环境;大学校长领导力;大学校长素质;大学校长行为
  作者简介:周丽(1985-),女,山东日照人,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8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005-03
  一、国内大学校长的领导力研究概况
  1.概念界定
  (1)领导力的界定。对领导力的概念,在学术研究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界定体系,早期的学者将领导力从个人的特性和素质等方面进行研究,如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库泽斯指出“领导力,是领导者如何激励他人自愿在组织中作出卓越成就的能力”。[1]有学者认为领导力是在活动过程中起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如张小娟认为领导力包括“崇高的人格魅力,精准的预见、判断能力,超强的沟通能力,不息的创新能力和持续的延伸能力”。[1]20世纪90年代,约瑟夫·罗斯特将领导力定义为“一种意图实现实质性变化以反映其相互目的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影响关系”。领导力不仅仅为领导者本身素质,而且也体现了在领导过程中的动态关系,表现出的不仅仅是个人的领导力,而且也体现的是组织的领导力。[2]综合学者对领导力的研究,本综述将领导力界定为领导者素质以及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表现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2)大学校长领导力的界定。在教育大辞典中,将校长定义为“学校行政的最高负责人。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全面校务。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办学团体、个人任命或委派,或通过一定程序推举产生”。[3]依据领导力的界定以及校长定义的,本文将大学校长领导力界定为大学校长在实现学校目标、推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展现的能力以及与全校师生的关系和对他们的影响。
  2.大学校长的领导力研究历史
  这里以有关校长领导方面的著作为进展线索,总结和回顾学者们对大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状况。这些学者对于领导力的研究范围虽然不集中,但是涉及到关于校长领导力的领域较为广泛,这也为大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提供了认识的依据和基础。
  如李冀《校长管理职能》、张楚廷《校长学概论》(1994)、吴恒山《学校领导艺术》(1994)、李甲奎《现代学校领导要研究》(1997)、卢云锴《校长学》(1999)、李剑萍《校长领导与学校效能的实证研究》(2005)、林明地《校长学——工作分析与角色研究取向》(2005)、刘向兵《大学战略管理导论》(2006)、黄俊杰《大学校长遴选:理念与实务》(2006)、林明地《学校领导:理念与校长专业生涯》(2006)、张俊华《教育领导学》(2008)、王洪才《大学校长:使命·角色·选拔》(2009)。
  3.大学校长领导力研究的基础
  教育管理的研究多是追随企业管理的研究。大学校长领导力研究是伴随着企业管理领导理论发展、现实的需要而发展和进行研究的。
  (1)理论基础。领导力的研究日益成为领导学研究的热点与核心问题。从20世纪开始,学者对领导者进行实证研究,并建立起了系统化的领导理论,在企业管理界首先提出了领导特质理论。领导特质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成功的领导者与不成功的领导者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并且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测定并归纳成功领导者应具有的人格特征而作为选拔领导者的重要依据。[4]在教育领域,有众多学者运用此理论对教育领导特质进行研究,提出了教育领导者须具备的条件,譬如学历、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
  后来有学者提出领导者的素质最终是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而不仅仅局限于对领导者素质静态的研究,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对领导者行为的研究,提出领导行为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是对企业中员工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理论。领导行为理论是对企业中领导者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理论。目前教育管理界基于本理论对于大学校长领导行为的研究主要有对大学校长领导方式的研究,如对“任务型”、“人际型”等领导行为的研究;也有学者对女校长和男校长的领导行为进行比较研究。
  学者们对理论的认识是在现实中不断发展的。在20世纪70年代,企业管理界提出领导的有效性不完全取决于领导者的特质,也不完全取决于领导者的某种领导行为,而是取决于领导方式或领导行为是否与特定的领导情况相匹配,并提出一成不变的普及适用的领导方式是不存在的。[2]在教育领域,有学者针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全球化的趋势对校长领导进行研究。
  1992年桑乔万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出版,其道德领导理论的问世打破了教育领导理论追随企业领导理论的局面,标志着教育领导理论研究进入了独创阶段。这也带动了国内教育领域以新的理论探讨校长领导力。
  可以说,上述领导理论的提出也是对大学校长领导力所涉及的因素的提出,为众多学者对大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导向,在此基础上也使教育管理领域的研究多从领导素质、领导行为、领导环境等因素探讨领导力。
  (2)现实基础。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争创一流大学目标的提出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快速化与细化,行业对从业者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大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灵魂,也对大学校长的领导提出更多的挑战与压力,引发学者对大学校长领导力与环境条件变化的研究。
  二、国内大学校长的领导力研究现状
  本文对于国内学者对于大学校长领导力研究的现状情况的综述是基于中国知网网络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8~2010年的文献进行研究,并以大学校长领导力、大学校长特质、大学校长行为等为关键词搜索。基于各学者参照的领导理论的不同,且以各领导理论的核心要素的差异为研究脉络体系,即从大学校长素质、行为、环境等方面作为现状研究综述的思路。
  1.基于大学校长的素质对大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
  领导素质理论产生的原因一是为了选拔和预测的需要;二是为了确定哪些方面能造就有能力的领导者。国内有些研究者认为大学校长的领导力主要通过素质及能力来体现。[5]因此,研究者通过对素质的研究来提升大学校长的领导力,虽然学者赞同大学校长的素质对于大学校长的领导力有影响作用,但是学者们站的角度不同,而且提出的对于领导力提升的素质要求也是不同的。
  (1)有学者从时代的角度分析领导力的大学校长素质。黄新斌指出,大学作为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力量保障和促进国家民族发展的加速器,其创新发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特殊的重要地位。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最高行政首长,是带领一所大学完成使命和实现目标的关键性人物,其在大学创新中扮演的角色与作用发挥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大学创新发展的成效。大学的创新活动对大学校长的基本素质提出了四项要求:战略家的思维能力、管理家的协调能力、活动家的交流能力、高等教育专家的创新能力。[6]闫措时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大学校长应该从三个方面提高自身的领导力:拓展视野,具备科学的战略思维;提升人文素养,努力成为凝聚人心之灵魂;提升管理能力,实现对大学的有效管理。从而完成大学校长的使命。[7]
  (2)有学者以国内与国外比较的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大学校长领导力的素质。吴坚以国外大学校长中的卓越者为比较点,提出国外知名大学校长都是兼具学者的深远思想和独立品格,政治家的坚毅果敢和灵活敏锐以及管理者的知人善任的综合型人才。他们的教育背景具有共同之处,即具有高学历、多元的知识结构、名校就读经历以及多元教育背景等。这些特点为对我国当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选拔校长提供了有价值的标准,在对国外知名校长素质分析的基础上,其在文中指出应该从大学校长的学历、经验、教育背景的多元化选拔校长。[8]即大学校长应该具备这些方面的特点。同样牛维麟也是从国外比较的角度出发,认为虽然不同学校对大学校长的素质要求可能不尽相同,但是只要对世界一流大学校长进行一些分析就可以发现大学校长的共同素质,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大学校长应该具备的素质:“一流大学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位教育家;一流大学校长应该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一流大学校长应该具备创新能力;一流大学校长还应该是一名学者;一流大学校长还应该是出色的社会活动家。”[9]而李兵则从国内的视角出发,认为书院大师凭借其博大的胸怀、敢于创新的勇气等各方面的素质,使书院在学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对现代大学校长领导素质提供了三方面的经验:洞悉大学发展规律的教育家、学术创新的推动者、出色的社会活动家。[10]
  (3)也有学者从宏观角度提出了大学校长领导力的素质。俞天红在他的文章中引用“美国教育进步与激励委员会”荣誉主席费瑟等人的研究论点,成功的大学校长在个性、职责、社交等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和素质。[11]许晓东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对研究型大学校长的素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得出大学校长素质的一般性和规律性的结论,即“学者气质和学术职称”、“人格特征”、“关怀行为方面的素质”、“结构行为方面的素质”、“决策行为方面的素质”。[12]陈云超提出,大学校长需具备的三个方面:学养、人格、魅力。[13]
  2.基于大学校长的行为对大学校长领导力进行研究
  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领导者,领导的素质影响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教育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但是最终是要体现在校长的领导行为上。行为科学主要集中于四个领域的研究和发展:第一,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第二,同企业管理有关的人性问题;第三,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第四,企业中领导方式的问题。[14]即人的需要、动机对领导力的影响、组织关系对领导力的影响等方面。且当前教育管理界,从领导行为分析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发挥,学者从多学科的视角进行探究,如心理学、社会学、组织学、管理学以及教育学。
  (1)有学者从组织学的角度研究大学校长领导力的领导行为。当然组织学的视角也很宽泛。马龙海从组织的价值观层面提出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实现应该尽可能使各种能力得以有效实现,并认为个体层面的价值观转化为组织层面的价值观,组织核心能力就以个体核心能力为基础,那么二者就实现了相互转化,大学校长个体领导力的实现机制便找到了。他提出大学校长领导力实现的两种基本方式。第一,大学校长领导力实现的前提:从个体走向组织。大学校长领导力实现机制从个体的领导力传递到群体领导力,最终形成分布式的组织领导力,这才能够形成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组织文化,才不会使大学校长的领导力因某个人的存续而存续;第二,大学校长领导力实现的桥梁:组织共享价值观。[15]吴金瑜提出校长要领导教师共同实现领导力,领导教师发挥他们的智慧,形成学校共同的教育愿景。[16]
  (2)有学者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大学校长领导力的领导行为。陈云超认为,大学管理体制对于处理好领导与被领导这一对关系,成为大学校长治校成败的重要领导艺术。提出大学校长在被领导的时候勿忘领导的责任,在领导的时候勿忘接受被领导的义务。[17]也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影响大学领导力的领导行为。刘国胜从对校长提出人性领导力,校长领导力发挥的关键在于把握人性的理解与需求,让师生获得尊重和身份认同。[18]
  3.基于大学校长的领导环境对大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
  领导有效与否不仅与领导者的素质、行为有关,而且与领导者所处的环境也有很大关系。领导权变理论强调领导者要认清领导环境,采用与之相应的领导方式、方法的一种随机制宜的领导理论。[7]基于菲德勒的理论认为领导环境从职位权利、任务结构、上下级关系三个方面影响着领导者能否有效地行为。国内学者对于大学校长领导权变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大学校长的职位权利角度分析对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影响。陈云超在文中对大学校长的社会责任进行反思,力求将大学校长成为社会道德的化身与行为的楷模,进而发挥其对社会和学校的领导作用。[19]吴金瑜认为“大学校长的主要地位是领导”,可以理解为大学校长的主要职责为行使领导的权利,进而提出从四个方面实现领导力:形成与新课程思想一致的学校愿景;校长要成为一名真实的领导者;让你的同事与组织不断成功;让学校成为教师与学生的精神家园。[20]
  (2)从大学校长的任务结构分析大学校长的领导力。张懿通过对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教授个案研究,探讨了世界一流大学校长面对全球化而采取的治校实践,“为耶鲁大学制定百年战略”、“吸引最好的师生”、“为全世界培养21世界的领袖人物”、“致力于全球化大学的建设”等措施,[21]为我国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发挥提供参照和借鉴。冯倬琳提出大学校长成功领导一流大学的关键在于其出色的战略领导,并且提出了五个任务进行了分析:前提是明确学校定位;目标是形成学校愿景;核心是以学校资源和能力为基础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关键是策略实施;需要持续有效的评价。在领导战略明确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充分的领导力。[22]
  (3)除从领导环境的几个微观方面分析,也有学者从领导环境的宏观方面来探究大学校长领导力。系统理论和权变理论认为,组织是开放的系统,要研究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分系统内与各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提出最适宜于具体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行动。马龙海指出“对组织环境的认识是组织中个体角色探究的基础”,其对大学校长所处的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实现,即“大学校长与大学的历史传统和大学现代的关系、大学校长与政府对关系、大学校长与市场的关系”三种环境下,定位大学校长的领导力。[23]李伟涛提出校长领导力要符合成长环境(校内外的教育资源、社区以及学校的专业)和规律。[24]这也潜在地指出了成长环境对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影响。
  4.基于大学校长的道德领导对大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
  桑乔万尼认为,应将道德领导放于首位,校长的第一要务就不是监督考核,不是和教师去做交易,不是为教学工作开具“科学处方”,而是学习共同体共享的价值观、信仰、理念承诺和理想的建设。[2]国内学者明确将大学理念、大学文化、大学价值观与大学校长的领导力在同一个论题上研究的较少,但是对于大学校长与大学文化、大学理念等方面的研究文章仍然可以搜索到,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对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影响,笔者认为这些学者的研究对大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具有潜在的影响。
  如李昕通过对梅贻琦与赫钦斯两位校长的大学理念的比较分析,体现其领导作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意义。[25]张楚廷提出,校长的变动对于大学来说不是件好事。诸如芝加哥大学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是因为八位校长体现的基本理念就有高度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同时哈佛大学能够不断前进,也在于其核心价值未变。[26]世界一流大学中校长对学校理念的基本秉持对于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发挥具有借鉴意义。
  三、对大学校长领导力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大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主要考虑到素质、行为以及环境方面的影响,虽然有众多学者将大学理念、大学文化、大学价值观与大学校长在同一个论题下研究,但是目前并无学者明确将这几个方面与大学校长领导力加以研究。笔者认为这是教育管理领域对大学校长领导力研究的缺口。
  另外,在研究方法上,对于大学校长领导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学者多采用思辨的方法进行,如对国内外著名校长的事例研究分析,探究对大学校长领导力影响因素。但是采用实证方法研究的学者较少。
  因此,基于以上两点对于大学校长领导力以及为大学治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爽.校长领导力:背景内涵及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07,(9).
  [2]蓝浩博.基于企业文化的领导力培养[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8).
  [3]佚名.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35.
  [4]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刘晶玉.中国大学校长领导能力研究演变综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6]黄新斌.大学校长与大学创新[J].现代教育科学,2010,(9).
  [7]闫拓时.当代中国大学校长研究力初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3).
  [8]吴坚.从国内外知名大学校长的素质看教育背景在大学校长选拔中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0,(7).
  [9]牛维麟.一流大学校长素质谈[J].中国高等教育,2004,(24).
  [10]李兵.书院大师:在困境中实现超越——兼论大学校长的素质[J].高等教育研究,2006,(8).
  [11]俞天红.大学校长成功的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1990,(4).
  [12]许晓东.大学校长素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3,(4).
  [13]陈云超.大学校长治校的基本矛盾[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14]贺晓兴.教育管理辞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33.
  [15]马龙海.大学校长领导力实现方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
  [16]吴金瑜.校长领导教师共同实现领导力[J].上海教育,2006,(13).
  [17]陈运超.论大学校长治校的基本矛盾之一:领导与被领导[J].现代大学教育,2007,(4).
  [18]刘国胜.人性领导力:校长领导力的关键[J].教育导刊,2009,(11).
  [19]陈云超.大学校长的社会责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报,2010,(2).
  [20]吴金瑜.校长应如何实现领导力[J].教育发展研究,2007,(10).
  [21]张懿.追求卓越——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教授治校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4).
  [22]冯倬琳.研究型大学校长的战略领导[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9,(5).
  [23]马龙海.当代大学校长领导力实现的环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9,(8).
  [24]李伟涛.提升校长领导力要符合成长环境与规律[J].上海教育,
  2007,(5).
  [25]李昕.两位大学校长的默契——梅贻琦与赫钦斯大学理念的比较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3).
  [26]张楚廷.论大学校长[J].高等教育研究,2009,(7).
  (责任编辑:王祝萍)

推荐访问:大学校长 综述 领导力 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