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机决非池中物,一飞冲天当世殊:一飞冲天

  富士公司的工作人员把X-Pro1交到我手中时,专门嘱咐了一句,多拍點漂亮的照片。我理解的意思,就是拍一些与其他相机手册差不多的东西,如美女、鲜花,早霞,海湾等,最好有沙漠的骆队,扭曲的胡杨林等,我有条件拍到类似东西,也比较在行,近日去的柬埔寨西湾,椰树、白沙海湾等,都是有名的美景,而著名的吴哥窟被称为世界第七大奇迹,更是盛产这些图像的好地方,富士X-Pro1表现这些场景,当然不在话下。但是我认为这些场景用其他相机也一样可以从容表现,那么X-Pro1的优势表现在哪里?只是更好的清晰度?更少的噪點?实际上拍这些场景也用不着那么高的感光度,ISO 100甚至更低的感光度最好。
  像素重排列
  很多人认为富士X-Pro1的出现是影像感应器的革命,这无疑是对的,其实,相机的发明就是感光材料的发明。相机的成像原理,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墨子就弄清楚了,只是他无法将小孔投到墙上的那些影像保存下来。达盖尔发明的摄影术,最大的贡献是固化影像。从玻璃干板到胶卷再到数字成像,每次摄影技术的巨大进步,都与感光材料的变革分不开。数字成像的出现,是一次嬗变,将感光材料的化学反应变成物理的光电转换。但是数字影像感应器的排列方式存在缺陷,容易产生摩尔纹,工程师不得不在其前面加一块低通滤镜,就是要将影像锐度降低,这样,摩尔纹是没了,但影像的清晰度也受到了影响。X-Pro1影像感应器最大的特色就是改变像素點的排列方式,达到抛掉低通滤镜却不产生摩尔纹的效果,听说这一做法是受到了胶卷颗粒随机排列的启示。富士公司毕竟对感光材料有深刻的研究,而为达到这一成果,他们花了三年时间。
  锐利细腻的成像
  富士X-Pro1的影像感应器是我目前见过最锐利的。特别是微反差,在影像的最精微处,它还有极好的反差和锐度,在我的使用感受中,只有徕卡M9的影像品质可以与它有一比。我将徕卡M9与富士X-Pro1混用,拍出的照片从素质上看很难分清哪些是徕卡M9,哪些是富士X-Pro1拍摄的。而徕卡M9与单反比,则一眼就可以看出差别来。
  徕卡M9是全画幅,富士X-Pro1的画幅不到其一半。徕卡M9用的那块CCD也没有低通滤镜,但高感光度下的表现却没法与富士相比。如果说徕卡M9在ISO 400以下的油润感与影像的结实度比富士有细微优势的话,那么到了ISO 800,X-Pro1就全面超越了。在ISO 6400的感光度下,X-Pro1的影像品质与许多APS-C画幅数码相机在ISO 800时相当。这类以移动拍摄为首选的相机,这一特性尤其重要,它完全可以与全画幅相机“叫板”了。
  超越的取景方式
  富士X-Pro1所采用的感应器无疑是革命性的,但我认为其最重要的贡献是观看方式的超越,它第一次使旁轴取景与同轴取景融为一体,拥有旁轴取景的小巧明亮,单反取景的精确和液晶取景的多角度。摄影师可以根据任务随心所欲地切换取景方式。
  相机的革命,历来是看的革命。最早的相机取景多是同轴的,就是现在仍在使用的大画幅相机的毛玻璃取景。这种取景是最准确的,只是慢,麻烦,要将底片匣取下,安上取景器才能观看,而且影像是倒的。光线暗时,常常见摄影师将一块黑布盖在头上取景,就是为了克服这类相机取景显示暗,不要以为取完景就可以拍照了,还得取下取景器,换上胶片后背,关掉快门,调整光圈,拔掉片盒档板,才能拍照。这种相机没视差,但有极大的时差,拍静物还行,拍人,基本不是看到时的面貌了。为了克服这类相机的缺陷,出现了外接取景器,这是旁轴取景器最早的雏型,这种取景器一般是插在闪光灯热靴上使用,小巧,视差极大,不能对焦。这两种取景器一直是并行发展的。后来,毛玻璃取景结构发展成了单反相机,外接取景器结构发展成了旁轴相机。
  早先是旁轴相机一统天下,这一标准是由徕卡M3确立的。M3将旁轴取景器的小巧明亮和精确对焦融为一体,这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都是当时最好的取景方式。但它的死穴是无法克服视差,对于长镜头,变焦头,微距头都没法用,或不好用。单反相机是由康太时发明的,但真正将其发扬光大的是尼康F1。单反相机发展到今天,有着极大的优势。取景明亮,不用盖头布,反应快,最快的可以达每秒14张,足够用了。但它也有死穴,结构复杂,个头大,震动大,广角镜头的效果不如旁轴,这也是徕卡旁轴M9今天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精致、小巧,高品质的M9,有单反无法超越的地方。
  富士X-Pro1的出现,与其说是挤占徕卡有限的市场空间,不如说是与单反叫板。在旁轴之后,几十年来,一直是单反相机的天下,以至今天人们谈论相机言必称单反。
  其实单反是相机设计中最不得已的选择。那个我们津津乐道的单反镜箱,使所有的广角镜头变成了物理不吻合系统。这使单反相机的广角镜头变得既大,成像又不如小巧的旁轴广角。虽然现在单反的连拍是相机中最快的,但因为反光板挡住了光路,拍照时必须抬起反光板,这一动作大大限制了相机的连拍速度,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单反相机的每秒连拍张数是由反光板的运动速度决定的。有单反镜箱在,相机就无法做得小巧,更无法克服震动,连拍速度越高震动越大,也是单反的死穴,现在的单电相机,在小小的机身里,很轻松就做到了10张连拍,单电没有反光板,理论上,连拍速度只受快门起落瞬间的限制,
  将光学取景,电子取景、屏幕取景巧妙融合的富士X-Pro1,使旁轴取景的明亮,小巧,直接,与电子取景的精确,屏幕取景的多角度,在一部相机上实现了自由转换,而且不累赘。这些都是在如徕卡M9般大小的机身上实现的,
  完美的色彩与镜头表现
  富士不愧是制造胶片起家的公司,对色彩有独到的理解,X-Pro1的色彩表现,有多种胶片模式,其色彩的准确度与舒适感,是我见过的日系相机中最好的,这得益于富士制造胶片的经验,也得益于富士龙镜头的卓越表现,玩大画幅相机的影友对富士龙镜头的威名应该耳熟能详。这次为富士X-Pro1配备的三只镜头:XF18毫米F2R,XF35毫米F1.4R,XF60毫米F2.4RMacro微距镜头,都是大光圈定焦头,焦距相当于35毫米全画幅相机的27毫米,53毫米和90毫米,刚好涵盖了常用焦段,这三只镜头制作极为认真,即便光线直射进了镜头,也不会产生鬼影,为了适应感应器对斜射光感光不好的特性,它们的后镜片几乎覆盖了整个感应器,以使画面边缘感光充分,几乎没有暗角。
  是把变焦头作为第一选择,还是只用定焦头,需要进行哲学考量,其实人眼是定焦镜头,睁着双眼相当于35毫米的视角,睁一只眼相当于50毫米的视角,我们许多时候选择变焦镜头,除了方便,更主要是害怕遗漏视角,其实,我们是无法将世界一网打尽的,富士选择定焦镜头作为X-Pro1的主打头,无疑是明智的。定焦头具有小巧,大光圈,高品质的特性,相对28毫米至50毫米焦段,也就是跨前两步和后退两步的事,我说此机决非池中物,就是因为这一焦段是展现人与人关系的最佳焦段,其固然可以作为拍摄普通照片的机器,如它具有的多次曝光,艺术滤镜,宽画幅等都是好玩的功能,但若仅限于此,那绝对是暴殄天物了,
  便捷安静的拍摄
  富士X-Pro1的低调,便捷的使用特性,使它成为展示人文精神的摄影利器,我这次在柬埔寨利用两个中午拍摄了一个建筑工地,虽在异国他乡,但这款相机却不扰人,我不但可以用它的屏幕取景功能,将相机伸到人群中,或用极高与极低的角度取景,而且可用光学取景器直接观看,从而使整个拍摄变得流畅,让我忘了使用一直陪伴我的徕卡M9。
  在正午的阳光下,40℃的气温,人不到10分钟衣服就全部湿透。一次拍摄下来,衣服要湿透4至5次,富士X-Pro1一直开着,热得烫手,但没有死机,整个柬埔寨的拍摄,包括吴哥,我基本只用了18毫米镜头,并没有感觉镜头不够用,在整理照片时,选择早晚最佳光线拍摄,看似美丽,壮观的吴哥,却远没有中午恶劣光线下拍摄的建筑工人感人,震撼。这款相机既可以拍吴哥这样的风光题材,更擅长展示悲喜人生。
  “光电相机”
  一飞冲天当世殊,对于富士X-Pro1并不是过誉之词。数码相机发展多年,其实革命性的变化很少,影像感应器结构基本没变,取景方式就多了一个屏幕取景。而富士X-Pro1一次就完成了两个革命性贡献——独特的影像感应器和取景方式,这是划时代的,以至于我们无法将其归为哪一类相机。现在的35毫米相机都是按取景方式分类的,如旁轴,单反,单电等,而富士X-Pro1既是旁轴,却可以像单反一样用电子或屏幕取景,其最大的特點是光电混合式取景。对于这个特殊的相机,我想将其命名为“光电相机”,但还觉得无法完全概括它的革命性贡献。

推荐访问:池中物 当世 冲天 一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