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_失乐园撒旦形象浅析

  【摘 要】约翰·弥尔顿(1608-1674)是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 是继莎士比亚后最杰出的诗人,活跃于被暴力与激情所充斥的动荡的17世纪。他本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由于目睹当时国教日趋反动,放弃了当教会牧师的念头,一心攻读文学,想写出能传世的伟大诗篇。
  【关键词】失乐园 撒旦 形象
  弥尔顿在这部伟大的史诗中对魔鬼撒旦一改前人所描述的那种恶魔的化身的形象,而赋予撒旦有史以来最崇高和辉煌的地位,使撒旦的形象具有了积极的意义。弥尔顿对撒旦形象的刻画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宗教政治等是密切相关的,我们把撒旦称为弥尔顿本人的代言人,是弥尔顿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反抗暴政、不公平以及权威的具体表现,弥尔顿对于革命的热情,造就了撒旦的英雄形象。这一形象根植于英格兰社会和文化,以其独到的方式反映了英国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挑战了当时统治地位的社会、道德、宗教秩序和权威信仰体系。但是由于弥尔顿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使得他在根本上对于反抗上帝、诱骗亚当和夏娃的撒旦持否定态度,撒旦本质上恶的一面在史诗后面部分得以体现,于是在整部诗作中形成了撒旦矛盾冲突的、鲜明复杂的人物形象。
  说起基督,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句话:“别人打你的左脸,你把右脸也伸给他”。以此断定,宗教意味着忍受无条件的屈辱。但他们却不曾留意《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及《路加福音》第十九章都记载过这样一个“沾净圣殿”的故事:耶稣进了神殿,看见人们在那里做生意,兑换银币,非常愤怒。于是推倒他们的桌子、凳子,驱赶他们出殿。并对他们说:“我的殿比称为祈祷的殿,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啦。”看来,耶稣并不是对任何事情都能无限容忍和顺从的。更何况,《旧约》中的上帝更是一个威力无比、嫉恶如仇的形象,其程度常常到了极其残酷的程度。自基督教被确立为西方权威宗教后,它就统治着西方的意识形态和道德体系。撒旦式的人物正是挑战基督这样的“权利意志”的支配,超越所谓的“奴隶道德”,旨在保护基督统治下弱者的道德违反和权力意志,打击让欧洲人堕落的根源。各种撒旦式的反叛活动都朝着基督教和它所信奉的上帝,在一定程度上撼动了基督教在当时所统治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我们可以说,仅从弥尔顿思想中的革命性一面而推论说他在抨击撒旦反叛上帝的精神是比较片面的。
  只因为对弥尔顿的创作起源无法界定,在《失乐园》所塑造的人物中,撒旦形象历来受赞扬最多,同时争议也最大。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拜伦、雪莱等对这个形象所体现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美更是推崇备至。他们相信撒旦在史诗中被作者塑造成了真正的英雄。布莱克认为,撒旦代表情欲,代表人类富于想象的灵魂。他说,弥尔顿写到天使和上帝时,感到缩手缩脚,但写到恶魔和地狱时却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因为弥尔顿是一个真正的诗人,自己站在恶魔一边却不自知。 当然许多人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在后面各卷中,撒旦的形象越来越渺小、猥琐,直到在第十卷中变成一条嘴里嚼着苦灰的令人厌恶的蛇。需要指出的是,撒旦那具有崇高美的叛逆者形象并非完全是弥尔顿的创造。在大约写于8世纪的宗教诗《凯德蒙的圣诗》中,作者就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不愿做奴仆,不向上帝折腰,只要自己做神的颇具叛逆精神的撒旦形象。弥尔顿的撒旦无疑受到它的影响。 但无论怎样看,撒旦仍是一个塑造得十分成功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在前两卷里,他被赶出天堂,扔到地域的火海中后,仍然充满不屈不挠的精神,发誓要继续与万能的上帝对抗。
  他说:
  我们损失了什么?
  并非什么都丢光。
  不挠的意志,??热切的复仇心,不灭的憎恨,
  以及永不屈服,永不退让的勇气,
  还有什么比这些更难战胜?
  这是撒旦在地狱中激励其他天使时说的,也是他自己的思想体现,他的演说慷慨激昂,表达了一个叛逆者的战斗决心和意志。读到这些充满豪气的语言,看到他那克服一切困难去实现自己计划的不屈意志,人们不禁会感到,布莱克的话不无道理。撒旦能得到浪漫主义诗人和众多读者的赞叹,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个形象体现了意志的自由。 在撒旦眼中,没有绝对的真理、政治、宗教、道德和价值体系是必须服从的,他为了满足自身欲望和实现自身价值,可以冷酷无情、不择手段。所以很多人把撒旦定义为邪恶人物,但是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他挑战的正是这样非绝对的真理、政治、宗教、道德和价值体系,所以就不能单单以邪恶来衡量他,因为他的形象一直被基督教“妖魔化”,其实不然。
  不论撒旦后来变得多么渺小可憎,也不论他内心多么痛苦乃至悔恨,有一点他从未改变,那就是,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未屈服。恐怕正是这种不屈的自由意志在浪漫主义诗人和革命者弥尔顿心中引起了共鸣,以致弥尔顿在塑造这个形象时有时竟“站在恶魔一边而不自知”。
  不过,撒旦这个人物主要是在史诗的前两卷中具有叛逆者的英雄气概。当史诗的重心从地狱转到伊甸园,从撒旦转到亚当和夏娃时,这个艺术形象的崇高美便消失了。外表上,他从一个伟岸的天使军统领变成一个卑鄙的窥视者,一只丑陋的蟾蜍,一条令人厌恶的蛇,最后在火海中满嘴嚼着苦灰。从内在本质看,他则从一个敢于向万能上帝挑战的叛逆英雄堕落为一个不敢直接向上帝复仇而去伤害两个从未得罪过他而且永远不会也不能加害于他的弱小生灵的懦夫。他外表上的变化正是他本质上堕落的反映。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是,撒旦堕落是因为他骄傲,不敢当上帝的奴仆。可是如果我们仔细体会,会感到撒旦的真正堕落似乎并不是他反叛上帝,而在于他引诱人类犯罪从而毁灭他们。在前两卷中,我们看到撒旦在被赶出天堂坠入地狱之后,仍然保持着大天使的气概和叛逆者的英雄形象,只是在实施毁灭人类的罪恶计划并取得成功之后,他的形象才变得丑恶。这便很好地体现了弥尔顿所要提出的主要思想,即真正的忠诚与真正的堕落都是在自由意志下完成的。
  《失乐园》塑造的人物形象中,撒旦是最为突出鲜明的,诗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和撒旦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刻画分不开。弥尔顿在诗歌中首次改变了撒旦以往在人们心目中魔鬼的邪恶形象,而是以一个英雄的叛逆的革命者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代表着资产阶级革命者的力量,具有追求自由和民主的精神,敢于反抗权威和强权。在诗歌里面,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对撒旦形象的描写是充满了感情的,在《失乐园》里,撒旦形象高大、伟岸,英勇雄壮,聪敏机智,足智多谋,他身穿金甲,腰佩利剑,背负巨盾,手持长矛,有帝王般的尊严,更重要的是他不畏强权,不甘心失败,他有着无比坚定的、不可战胜的信心和决心。在与上帝的抗战中,撒旦及众多追随他的天使失败了,受到了上帝的惩罚,失去了天堂,被赶到了地狱,在地狱之中,他们沉沦辗转在烈焰之中,受尽折磨和痛苦,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撒旦并没有失去战斗意志,反而更激起了他复仇的决心。这时候撒旦身上表现出的叛逆性,代表着诗人自己的革命性思想,撒旦对上帝的反抗,寓意着资产阶级对封建专制暴政的反抗,而撒旦失败并且失去乐园,则寓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和封建王朝的复辟。但是诗人的革命思想是坚定的,正如撒旦不甘心失败一样,资产阶级革命者也不甘于失败,在寻找着复仇的机会。   有人认为:撒旦是人类失去乐园的祸根,最终受到上帝的惩罚。但作为一个魔鬼,撒旦不是一个一击即溃、头脑简单的傻瓜,否则耶稣所受的考验就称不上奇迹了。对付人类,撒旦一计不成又升一计,所以人类上了他的当。在天堂,他也同样不甘寂寞,首次谋反被打入地狱仍不甘心,甚至更加疯狂地鼓动再次造反,向“独揽大权,肆虐天庭”的上帝“进行一场永不调和的战争”。的确,撒旦的演说慷慨激昂,非常精彩,制造出一派不战不休的气势。如果我们把它与其创作时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上帝才是一个专制、施暴者的化身。因此作者从撒旦的形象上隐藏着作者对革命势力的悲哀,以及对暴君者们的嘲笑和讽刺。在诗歌中,塑造了撒旦这一叛逆者的革命形象,作者以撒旦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代言人,颂扬了反叛专制暴政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而最终撒旦在对上帝的对抗中失败,从而失去天堂的乐园,寓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和封建势力的复辟。
  作者在感情上对撒旦的失败和受到的惩罚表达了同情之心,因为撒旦的失败和受到的惩罚,很像资本主义受封建权威的压迫。但是由于诗人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在理智上并不允许他对撒旦持肯定态度,这就造就了撒旦矛盾形象的另一面,也就是撒旦本性里恶的一面的表现。撒旦的英雄形象主要表现在前两部,那是叛逆者的英雄气概。诗人的宗教信仰决定了撒旦最后的命运,凡是违抗上帝旨意者,最终都会受到惩罚的。人类也是如此,亚当和夏娃受到撒旦的诱惑,违背了上帝的旨意,最终被赶出了伊甸园,但是人类的被驱逐和撒旦的被驱逐也是有区别的。亚当和夏娃在走出伊甸园时,他们对于自己的行为怀着深深的忏悔之心,圣子给予了他们启示,天使为他们指点未来,只要他们诚心忏悔,最终是会得到上帝的原谅的,他们是满怀着希望地走向了另一个世界。而撒旦的结局却是迥然不同的,那是他罪有应得的,这是因为撒旦选择了孤注一掷的卑劣的报复,并且没有为他的报复行为产生悔恨之意。在成功地诱惑了人类,使无辜的人类受到上帝的惩罚时,撒旦欢呼自己的胜利,但是此时他却发现,他以及他的徒众都变成了令人厌恶的蛇,也使我们最终认清了撒旦的真实面目,他依旧是一个邪恶的魔鬼,这也是撒旦在《失乐园》中最后的形象。
  然而很多人把撒旦同堕落的魔鬼相混淆了。表面上看,撒旦最终从叛乱的革命家变成了蛇一般的恶魔,但这也体现了反叛人物追求自由意志和理性的斗志。在弥尔顿的《失乐园》中,上帝原本预见了撒旦的反叛,也预见了亚当和夏娃的堕落,但是他没有任何的阻止,只等一切如预见的那样发生了以后,他便看似合理地处罚他们。这就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上帝,无私、大爱、真理的背后藏着他自私、无情和不合情理的一面。面对这样顺他者入天堂、逆他者下地狱的独裁的上帝,撒旦在几番抗争后仍没取得更多成效,所以他只能去引诱亚当和夏娃,以实现对上帝的报复。看似他堕落成了万恶的恶魔,但是这也正是撒旦的一种自由意志和理性的选择,这是他反叛上帝的一种选择。
  由于弥尔顿在《失乐园》里首次创造出了英雄的撒旦形象,被恩格斯称为“第一个为弑君辩护的人”。撒旦这个复杂的艺术形象,深入到了每一个读者的内心,我们无法用简单的“好”与“坏”去阐释撒旦的性格,撒旦性格所具有的矛盾性及诗人所赋予他的丰富内涵,使之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也使之成为《失乐园》里刻画最为成功的人物。
  【参考文献】
  [1]弥尔顿. 失乐园 [M] .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2]马克·帕蒂森. 弥尔顿传略 [M] . 北京:三联书店,2001.
  [3]尼尔·格兰特,文学的历史,希望出版社,2004.
  [4]路易斯·波特.弥尔顿导读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陈嘉.英国文学史 (第一册) [M] . 商务印书馆,1980.
  [6]王守仁. 英国文学选读(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推荐访问:撒旦 浅析 形象 失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