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保罗·高提耶顽童不老,创意不死]保罗高缇耶

  如果要问设计大师让·保罗·高提耶时装的风格,没人能给你标准答案。在他的设计生涯当中,  让整个时尚界哗然的时刻太多了。他推出过裙子穿在长裤之外的穿法,把暴露的内衣设计成外衣,
  用朝向天空的金色尖锥代替胸罩��用变化万千来形容让·保罗·高提耶的时装最适合不过,
  他是时尚界当之无愧的老顽童,总有天马行空的创意。
  5月,让·保罗·高提耶第一次来到中国,他在北京开了一家精品店,随后又在朝阳公园附近举行了盛大的秋冬时装秀。在当天下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高提耶再一次让大家惊讶,他穿着最钟爱的蓝色海魂条纹衫,下身搭配了一条黑色垂感A字裙,今年60岁的高提耶先生穿了一条18岁少女穿的A字裙!难道这还没有让你热血沸腾吗?
  这次他在北京举行时装秀,除了带来男女装成衣及高级定制系列以外,更邀请了当下最具争议的男模特安德烈·佩芝(Andrej Pejic)走秀。安德烈虽是男儿身,但样貌身形却比女性还要妖娆,再来看看他请来助阵的中国明星:以中性风出名的李宇春,还有刚刚在演唱会上出柜的黄耀明。这些,恰巧正合高提耶的口味,他一向喜欢用服装把玩两性间模糊的距离感。性别之争,不是他的焦点,“我可不是故意哗众取宠。我认为人们的思想在改变,男人在改变,因此也不再害怕展示自己女性化的一面。凭什么说只有女人才需要诱惑力?对我来说,这一切都自然而然。”
  对于高提耶来说,同样自然而然的还有无穷尽的新点子,才思枯竭这回事,他没体会过,“人老心不老”这个形容词最适合形容他。发布会现场,他还兴致勃勃地画了一幅速写:穿着清朝官服、梳着长辫子的他和穿着尖锥胸罩的麦当娜并列而立,那表情,就像是一个恶作剧的坏孩子。
  龙到花甲
  “我刚刚过了60岁的生日。我知道在中国,60是一个幸运数字。我知道今年中国是龙年,而我自己也是一个‘龙’!”高提耶一开口就震惊了所有到场的记者。他说话的方式热情、活泼,一点都不像时尚圈里那些“母螳螂”——我说“母螳螂”的意思是,那种随时都要把对方的脑袋吃掉的生物。
  在中国传统之中,花甲之年乃人生一轮,此时的高提耶,正准备把事业大规模地挪到中国市场来。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北京,我非常喜欢这里,虽然为了准备走秀,我还没有参观很多地方,只在今天上午去了故宫而已。我发现这里有很多高挑漂亮的模特,很多甚至比我还高,走起来非常美。”
  高提耶还透露了自己的下一步计划:去年在加拿大举行的个人回顾展览吸引了他的一大批粉丝。他准备将此展览在短期之内搬到北京和上海来——这一定会在他最喜欢的城市(巴黎)之前。
  在办回顾展之前,他先为中国观众带来了包含60套秋冬男女装的大秀,灵感来自不久前去世的灵魂歌后艾米·怀恩豪斯,秀场从妆容到发型都复刻了艾米强烈的个人风格:复古胸衣、丰润红唇,还有蜂窝一样的发髻。当手持一支香烟的主秀模特安德烈·佩芝走出来之后,每个人都被颓废又性感的气氛包围。
  这不是一场以规模取胜的秀,T台不大,没有过多的装饰,但是胜在精致、完美,即使第四排的观众都能看得清衣服上的细节。如今,越来越多的品牌追求好大喜功的发布会,但高提耶却不这么想,他说,这就像在演唱会现场,很多观众只能远远地看着大屏幕上播放的画面,而这样的方式对于服装展示来说并不合适,因为细节更能体现设计师的巧思以及服装制作的极致手工,“我希望每一个在秀场的人都能近距离接触到服装,体会时装设计的细节之美。”
  坏小子的大师路
  让·保罗·高提耶出生在1952年,故乡是巴黎近郊的小镇阿尔克伊(Arcueil)。有人说,高提耶的设计常可见到来自高级定制的传统结合次文化的应用,并由此推测这应跟他年少时代的经历有关。其实,在小镇阿尔克伊,男人不穿裙子,女人也不穿机车服——而这些,都是高提耶日后的设计中重要的元素。
  他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从事会计行业的父母本希望他可以成为一名教师,倒是会算命、举止神秘、衣着怪异的祖母对他影响最大。在小高提耶的眼中,祖母满柜子的胸衣和不同寻常的举止,都透露着某种无所不能的魔力。14岁的时候,他策划了第一场迷你服装秀给家人观赏,18岁,他将自己的素描寄给不同的服装店和设计师,获得了法国设计师皮尔·卡丹的注意,得到了在大师身边担任助理的机会,这是他进入时尚界的第一步。
  没有在时装学院读过书,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训练,高提耶全靠自学成才。1976年,他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几季之后就声名鹊起,但让高提耶真正走入公众视野的,则是他为流行乐坛天后麦当娜在1990年巡回演唱会设计的出位演出服——著名的金色尖锥形胸罩。有人把他的这个设计上升到了“表达女权”的高度,这让高提耶一炮成名,走上了时装设计最高的圣坛。
  今年6月1日,麦当娜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开始她的《MDNA》世界巡回演唱会。这一次,麦姐重新演绎了高提耶为她设计的新款锥形胸衣装,再度引起了轩然大波,麦当娜或许没有当年青春魅惑,但高提耶的设计依然经典,“我今年才60岁,将来还有很多合作机会。我和麦当娜的合作就像一支没有完结的情歌。我非常欣赏她,觉得她是一个真正拥有风格的人。”他说。
  贩卖一个梦给女人
  高提耶曾为很多影片担任服装设计,尤其偏爱实验性的艺术电影,《第五元素》里米拉·乔沃维奇惊世骇俗的白色绷带装,《情欲色香味》里海伦·米勒性感到极致的内衣外穿式小礼服,都出自高提耶之手。他也和西班牙大导演阿尔莫多瓦多次合作,比如,为《吾栖之肤》的女主角设计了相当于第二层皮肤的裸色外衣。
  “我喜欢王家卫的《2046》和李安的《卧虎藏龙》,这些影片的画面充满了美感。接下来我很想和中国电影人合作。”在北京发布会短暂的采访现场,高提耶滔滔不绝地回答中国记者关于“你喜欢哪些中国电影”的问题,对服装设计师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常规问题,而记者们会这样问,是因为高提耶的新身份,他是今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九位评委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个服装设计师。   他从不排斥跨界和商业化的运作,也相当重视与媒体的关系,但这些并不是这个行业的全部:“以前的设计师不会特别去考虑名气方面的问题,他们只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时装。如今,各种各样的媒体使这个行业变得有点势利和商业化,品牌对广告的投入变得非常大,时装与媒体的关系不一样了。我不是学设计出身,打从一开始,我就是通过电影和杂志来了解这个行业的,对于目前的状况其实我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必须承认,发达的媒体对年轻设计师来说肯定是件好事。”
  过去的四十年中,时尚行业发展极其夸张,比如说,当年风靡一时的皮尔·卡丹,在如今虽然仍是时装巨头,但是在设计上并未创新,几乎被当代的时装界遗忘。40年来,这个行业改变了吗?“40年前的时装品牌远没有现在这么多,高级定制的工艺也不像现在这样完整。今天的时装界被大型商业集团掌控,以前的设计师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兴趣,单打独斗地进入这个行业的。”高提耶先生如是说。
  不管是执掌Hermes创意总监期间,还是如今专心发展自己品牌的时刻,高提耶一直有高级定制时装的梦想。虽然如今的高级定制时装呈现日薄西山之势,不少大牌都纷纷转战低成本的成衣,就算偶有新设计师加入,也会在创作几季后即告撤退。高提耶却说,就算是销量不好,他也会继续高级定制业务,因为他热爱这关乎美丽、欲望和独特感的事业。
  这就是时尚老顽童让·保罗·高提耶的故事,他还没到退休的时候,他永远不会切断与时装的关系,“因为它贩卖一个梦给女人”。
  对话让·保罗·高提耶
  不要让年龄禁锢你!
  F:说说这次的北京大秀吧,有什么惊喜点?
  J:这次带来大约60套look,以2012-13年秋冬男女装为主。有趣的是,这次男女装系列的设计灵感分别在大西洋两端产生:女装取材自20世纪60年代的纽约,我们将反叛个性融入女装系列,以涂鸦文化为主题图案,用绝妙的方式出现在服装上。同时我们尝试了多种面料与针织布料的搭配,以层次搭配制造出垂褶,还有薄纱和精致剪裁。经典的皇室风格双襟大衣加入了随意系在腰间的金属薄片,单车外套则蜕变成了女装披肩,但都能被识别出来。而男装则源自伦敦街头风格、苏格兰大街小巷和码头小混混。“伦敦风情”源自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化碰撞,游民绅士造型应运而生,将典雅剪裁与休闲率性融合为一。我们重新演绎了部分经典设计,包括苏格兰裙、男装衬衣和皮裤,令人想起昔日的Dick Tracy卡通片。
  F:第一次到北京,就为大家带来男女装秋冬大秀,还邀请超过500位媒体和各界嘉宾莅临现场。但说实话,这种规模的大秀在Jean Paul Gaultier的历史上并不多见。您对秀的规模有什么特别的标准吗?
  J:我曾经也筹备过超大规模的时装秀,布置得像演出一样恢弘,邀请了超过1000人来看秀。但事实会告诉你,秀并不是越大越好。那场千人大秀搞完之后,我很明白,坐在靠后位置的嘉宾根本没有办法欣赏到衣服,更不要说衣服上的各种细节。看秀不是看演唱会,大家从四处前来捧场,是为了品鉴时装的魅力。而当你根本看不到衣服上的设计细节,譬如我在褶皱处的处理、新面料的尝试,这些细节都不是一个大秀所能达到的目标。于是,我开始在秀场上做减法,将人数和规模控制在一定标准内,保证每一位嘉宾都能看到一场精彩的时装盛宴。我想这也是时装发布会最本质的意义,这个核心,才是最重要的。
  F:这种对时装的执着和对细节的把握是与生俱来的吗?
  J:我并不出生于时装设计世家,也不是学设计出身,打从一开始,我就是通过电影和杂志来了解这个行业的。对时装的感觉也是懵懵懂懂产生出来的,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我的祖母,她靠替人算命为生,面具和一些带有神秘气质的衣服是我对时装最初的想象和灵感。祖母总是很神秘,她的衣着举止透露出来的画面总能启发的我的一些思考。14岁的时候,我策划了一场迷你服装秀给家人观赏,那大概是我第一次完整体验到玩味时装的乐趣。
  F:到了20岁,你正式踏入时装界,那个时候的时尚大环境跟现在有很大不同吧?
  J:那是自然的,首先从品牌的数量上来讲,40年前的时装品牌远没有现在这么多,高级定制的工艺也不像现在这样完整。时装行业发展到今天,除了少数品牌还保留着家族企业的经营模式,绝大多数都被几大时尚集团收购,然后按符合当今游戏规则的商业方法在运营,设计师更像一个雇员,为公司服务。但是以前,设计师真的是为了兴趣和对时装设计的热爱,单纯地涉入这个行业,然后凭借着一腔热血在并没有什么规模的时装屋坚持着。
  F:但时尚圈不就是个名利场吗?并不是所有坚持梦想的人都能如愿以偿。
  J:以前的设计师很少考虑名气方面的问题,他们真的是因为发自内心地热爱时装。现在的确变得很不一样,这个行业变得有点势利和商业化,品牌的商业化操作使其增加了很多倍的广告投入,于是时装与媒体的关系也变得更商业。
  F:你在时尚界经历了40年,大环境变迁很大,一点都没有考虑过退休吗?还会一直这样“玩”下去?
  J:当然不。为什么60岁就一定要退休?那是人们传统思维对年龄的禁锢。我仍然觉得我充满活力,灵感丰富,还有很多思想源源不断地在大脑中浮现,我还有很多事想做。更何况,我对时装的热爱丝毫没有泯灭,至少现在,按照你的说法,我会继续“玩”。

推荐访问:保罗 创意 顽童 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