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

  摘要 小麦白粉病是烟台市冬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介绍了小麦白粉病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分析了影响其发生的因素,并提出了农业防治、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对策,为进一步防止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影响因素;防治对策;山东烟台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125-02
  小麦白粉病是烟台市冬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过去仅在沿海地区局部发生为害,近年来随着土肥水条件的改善和小麦栽培密度的提高,田间郁蔽度加大,全市发生较为普遍,为害加重,目前已成为小麦生产上主要病害之一。据烟台市植保站测定,罹病株千粒重一般降低3~5 g,重者下降10 g以上。受害麦田通常减产5%~10%,严重者达20%~50%。
  1 发病症状
  小麦从幼苗至成株均可被白粉病菌侵染,但该菌以侵害叶片为主,发病重时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均可受害。其症状以叶片正面最为明显[1]。麦株受害部位初期仅为灰白色丝状小霉点,以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绒絮状霉斑,上覆1层粉状霉,即孢子堆。发病重时,霉斑可相互连片,甚至覆盖全叶。粉状霉层先是白色,渐变灰色,最后呈灰褐色,霉斑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即病原菌的有性器官闭囊壳。被害叶片霉层下的组织,初期无明显变化,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发生褪绿、发黄乃至枯死。小麦颖壳受害时能引起枯死,致使麦粒变秕,甚至腐烂。发病严重的植株长势矮而弱,不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而且茎秆纤弱,极易发生倒伏现象。
  2 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闭囊壳越夏。在气温偏低的地区或环境,以分生孢子侵染自生麦苗;在夏季低温干燥处遗留下的闭囊壳和未释放完的子囊孢子存活时间较长,也能度过夏季,而后产生分生孢子再侵染秋播麦苗;在夏季低温干燥处遗留下的闭囊壳和未释放完的子囊孢子存活时间较长,也能度过夏季,成为秋季麦苗发病的初侵染来源。以分生孢子越夏的地区,秋季麦苗发病早而重,在无分生孢子越夏的地区,则秋季麦苗发病晚而轻。在烟台地区一般年份秋苗发病较少,但在部分山丘麦田则发生较为普遍。秋苗发病轻重与越夏菌源数量、小麦播期和秋苗期的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一般越夏菌源多,小麦播期早,秋季气温高、湿度大的年份发病较重。秋苗发病后,以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翌年春季,越冬病菌先在麦株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依次向中部、上部叶片发展。发病严重时可引起穗部染病,一般发病田或重发病田早期发病中心明显。
  3 影响发病的因素
  3.1 菌源
  春季发病的菌源主要是当地越冬菌源,也有来自邻近发病早地区的分生孢子。若当地秋苗发病重,越冬菌源多,春季小麦发病早而重,易引起流行。若当地越冬菌源少,仅靠邻近地区传播来的分生孢子侵染,小麦发病晚,不致造成大流行[2]。
  3.2 气象条件
  已有研究表明,白粉病菌发展的温度范围为5~25 ℃,以20 ℃左右病害发展最快,在温度0 ℃以下或28 ℃以上不发病。在发展温度范围内,温度愈高,发病愈早,潜育期愈短,病情发展速度愈快。白粉病菌对湿度的要求不甚严格,一般相对湿度达60%~70%,病菌孢子就可以萌发和侵入为害。故凡春季气温回升早、麦田相对湿度较大的年份,白粉病发生早而易流行。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对直射阳光很敏感,在春季发病期,日照少,阴天多,病害发生重,反之则轻[3]。
  3.3 栽培条件
  秋季小麦过早播种,氮肥过多,磷、钾肥不足,浇水管理不当,植株茂密或倒伏,造成麦田阴蔽潮湿的环境,导致严重发病。在干旱年份,植株生长不良,发病也会加重。
  4 防治对策
  4.1 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选用比较抗病的丰产良种,如莱州953、鲁麦21、鲁麦14、烟农15等,但要注意品种的合理搭配及更换,以免病菌优势小种的形成。适期适量播种,控制田间群体密度[4]。在白粉病菌越夏区或秋苗发病重的地区可适当晚播,注意不要过晚播种;根据品种特性和播种期控制播量[5]。减少初侵染菌源,在秋播前要尽可能消灭自生麦苗,在病原菌闭囊壳能够越夏的地区,秋播前要妥善处理带病麦秸[6]。根据土壤墒情进行冬灌,减少春灌次数,但发生干旱时也应及时灌水。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施用量,坚决避免偏施氮肥。
  4.2 药剂防治
  三唑酮拌种能有效地控制苗期白粉病和锈病的发生,而且残效期可达60 d以上,还能兼防根部病害。在秋苗发病较重的地区,可采用种子量0.03%的三唑酮(粉锈宁)拌种进行防治,用药量切忌过大[7]。小麦白粉病流行性很强,在春季发病初期(病情指数达到1以上或病叶率达到10%)及时进行喷药防治,一般喷洒1次即可基本控制白粉病危害。常用药剂有12.5%烯唑醇、20%三唑酮、15%三唑酮等[8]。
  5 参考文献
  [1] 吴同彦,刘会,谢令琴,等.小麦白粉病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5):339-342.
  [2] 宋玉立,何文兰.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治Ⅲ.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规律[J].河南农业科学,1998(3):17-20.
  [3] 向礼波,周忠泉,龚双军,等.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新药剂田间药效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2):3023-3024.
  [4] 郭小山,熊战之,付佑胜,等.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06(3):88-89.
  [5] 臧鑫,曹有平.鹤壁市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1(12):126-127.
  [6] 盛宝钦,周益林.河北省和北京地区小麦白粉病菌寄主范围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4,9(1):101-107.
  [7] 史晓凤,王爱华.天水市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甘肃农业科技,2011(11):60-62.
  [8] 杨共强,宋玉立,何文兰,等.几种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8):153-155.

推荐访问:白粉病 烟台市 小麦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