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几点想法|小学列方程解应用题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体育小学,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结合体育生学习时间紧,性情好动的特殊现状,我们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为关注。创建有效课堂,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我们全体教师追求的目标。
  教材在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部分安排的是用方程解比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就思维方向来说是逆向思考的;就数量关系来说是比较复杂而隐蔽的。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看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和特点,了解列方程与算术法解题在思路上的不同与优势,较好地阐述了用方程解题的思路,总结出解题的步骤。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比较简单、顺畅,思维难度小,且解法划一,可以使一些应用题化难为易,有明显的优越性。这对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基础知识和降低学习难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习兴趣,有积极作用。
  总结多年教学的经验,我认为对列方程解应用题这部分,分以下三步进行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做好从算术法到方程理念的改变
  从算术法解应用题过渡到方程解是思考方法上的一次转折和飞跃。学生在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过程中,要把未知数和已知数一样看待。这样寻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就成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在多个相关的基本数量关系中必有一个是主要的,那么寻找题中的主要数量关系也就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第二步:适当的练习。
  结合练习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但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有相当的一部分同学不能达到教学的要求。所以我针对这一现象做了第三步的尝试。
  第三步:在做好以上教学和练习的基础之上,注重对题目类型做出归纳和总结。
  类型一: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列方程(如例1,两个量的大小比较等)
  在例1的教学中,若用算术方法解,需要逆思考,思维难度较大,学生容易出现先除后减的错误。通常不作教学要求。这里用方程解,思路比较顺,体现了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学生容易想到多种代数形式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比较而言, ax±b=c形式更容易理解,有利于达成既学列方程,又学解方程的教学目标。因此,教材的解答,选用了把黑色、白色皮的块数关系看成一个数的几倍与另一数比大小的关系。也就是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或少)几是多少得问题。
  类型二:逆向思考的还原应用题(如上车下车问题,收入支出问题,进货销售问题,)
  如:原来有一些水果糖,卖出34千克以后,还剩41千克。又运来25千克,原来有多少千克水果糖?
  原有的重量+运来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 ↓ ↓ ↓
  x + 25 - 34 = 41
  这类问题的过程越复杂,则用算术法解决的难度就越大,而相反也就越能显示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类型三:两个量相比较的倍和或倍差问题(如例2,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等)
  例2创设了购买两种水果的现实问题情境。如果撇开各数量的具体内容,就它的数学意义来讲,可抽象为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在生活中经常能遇到。而且,理解了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也就容易理解两积之差、两商之差的数量关系。在例2中组成两积的四个因数,有两个是相同的,这就可以根据分配律,得到含小括号的方程。这些都使例2具有举一反三的典型意义。
  教材给出了两种方程,其一为两积之和等于已知的总数,让学生自己解答。其二为含小括号的方程,介绍了把小括号内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求解的思路和方法,并留有空白让学生自己解完。
  类型四:根据公式法列方程(已知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锥体体积等,求底或高)
  如:面积为15平方厘米的三角形纸片的底边长6厘米,这条底边上的高是多少厘米?
  这一题目学生再用算术法解答时,在”除以2”的处理上出错或方法欠妥;而用方程解答这一类的应用题就显得异常自然且易于接受,优势非常明显。
  三角形的底X三角形的高÷2 = 三角形的面积
  ↓ ↓ ↓
  6 × h ÷2 = 15
  以上几种情况较好的概括了小学阶段遇到的适合用方程解决的应用题的主要类型。
  通过以上三步工作,同学们对应用方程解应用题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使学生更快的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节省了学生大量的精力。
  新课改对教师在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教学关键要素的把握上有了明确的要求。但不是一味的硬搬照抄,要在全面理解和把握的同时,结合学生的状况灵活合理的安排教学。摒弃看似热闹却华而不实课堂教学,推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用最少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达到教学目的,这才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

推荐访问:几点 初学 想法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