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走出语文学习的搁浅区|

  案例一:收上作业来批改,却发现不少作业类同,就是不类同的也是大同小异……从而语文学习被“搁浅”。  案例二:课堂上发下练习测试纸去,很多同学挠头抓腮无从下笔。调查发现:老师讲的时候听起来很清楚,做起来却又不知道怎样答……,只是机械地听而没有消化成为自己的知识,从而语文学习被“搁浅”。
  案例三:常在课堂上讲:将自己预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记下来,然后课堂上注意听或发问。然而在课堂上问同学们在预习过程中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欢迎大家向我提问。安静的课堂没有人发出声音,他们真的懂了吗?其实不然,是因为他们不会提问甚至不会阅读……,从而语文学习也就被“搁浅”。
  …………
  面对教学上的种种问题,家长的高期望,学校的生命线——升学率……我陷入沉思,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大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为了不教。”而此时我在努力地教,学生也没有走出学习的困境,仍在哀婉叹息……。我在困惑中忆起肖伯纳先生说的一句话“我不是你的老师,我是你的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共同的前方”。我嚼着他的这句话,他让我明白了学习要靠学生自己主动去参与,不能单靠教师独霸讲台,化“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真正突破教学的“瓶颈”,让学生走出语文学习的“搁浅”区。那么如何让学生走出语文学习的“搁浅”区,优化语文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谈的。
  一.为学生设计有学生自主参与空间的学案,让学生徜徉其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学生学习的载体。出一份好的学案是优化语文教学课堂的关键。我觉得出好一份学案不仅是课标要求的,是考纲里注明的,是学生需要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空间去参与的,能适合各层次学生需要的。例如:我设计的《范进中举》的这份学案其中有一题是这样的:品读课文(讨论探究,重点落实)
  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认为最精彩的细节描写,并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在这自由的空间里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去选择喜欢的、认为精彩的细节描写,不会局限于教师指定的某个段落的细节里,更不会因这个细节不会而让语文学习“搁浅”。这样高层次的学生就会欣赏到较为精彩的细节,语文水平不怎么样的同学也会找一两个比较简单的细节进行分析,写出自己所想的。然后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班里同学进行交流碰撞,宽松和谐的气氛里,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这碰撞中对文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新的知识也在交流碰撞中生成。同时教师在这“碰撞中不断鼓励、点拨、评价,使学习不断向纵向、横向深入。这种以学生“喜爱”的为切入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空间的,这样所产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课堂教学效果是非同寻常的。而这个学案成了学生之间的横向沟通与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的平台,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出语文学习的“搁浅”区,优化语文教学的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二.指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方法,为学生走出语文学习的“搁浅”区提供有力的保证,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语文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愿学、乐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呢?
  1.学与问相结合,通过“问”来让学生走出语文学习的“搁浅”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清代大学者刘开说得好:“君子之学必好问。学与问,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知识浩如烟海,学习没有止境,要想真正学到知识,除了刻苦之外,还应该有“提问”的精神。孔子也有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语文课堂教学里,问也非常重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落实引导学生怎样发问。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发问的:可以针对具体的内容来提问:“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也可以针对有运用修辞手法的文段(句子)提问:“这个文段(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也可以针对不同的表达方式来提问:“文段的最后一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也可以从题目入手提问等等。王苏芳老师在《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探索》中对“提问”也非常重视,值得我们参考与学习,王老师提到:“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指导:一是提问的角度和方式,二是提问的思路和内容。如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提问方式:盯住文题问,了望全文;摄取‘灵魂’问,弄清主题;拎起‘骨架’问,明确思路;抓住关键词句问,培养语感;注意‘陷阱’问,挖掘深度;放眼课外问,培养迁移能力。”学生能掌握一定的“提问”方法,在学习中不断的问自己、老师、同学、长辈,寻根究底,通过“问”搬掉块块“绊脚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2.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文章,从而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学习。
  自古以来很多名家在“读”中出彩,有非常深的造诣,如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韩愈“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苏轼“提要抓纲”与“八面受敌”的读书方法,为他们带来了辉煌的成就。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下面是我经常指导学生阅读文章的一些方法。
  (1)找朋友“碰撞”地读。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也是我指导学生最常用的一种读书方法。这种读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可以使得喜欢读书的同学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如在指导同学们预习课文后,在上课时进行预习成果展示:“说说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收获最大的一点,可以是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是一个问题,可以是阅读时感受最深刻的一点。”通过同学们各抒己见的“碰撞”,对课文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有了新的认识,同学们带着这些“新产品”会更有效地进入下一轮的学习。又如我在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藤野先生》时,让各位同学看着课文,听多媒体朗读,一边看听,一边纠正预习时读错的字,同时思考问题:“小组探讨:看哪个小组能最清楚、最准确、最简洁表达出本文所写的主要内容。”(提示:文章重点写了在哪里发生什么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发生了什么事情?)通过小组组员之间的“碰撞”,对课文的内容就把握得更加准确了。在课余时间同学们也可以把自己学习心得和学习中的疑难跟同学、老师、父母进行交流碰撞,从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开拓思路,实现共赢。
  (2)专读、跳读二者相结合。专读与跳读的方法对现代文阅读应试非常重要,如在问题出现的段落或此段的前后要进行专读,对于其他的可以跳读。或对于写同一方面的内容的也可以跳读,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快速答题,同时用更多的时间突破难点取得高分。特别是做附加题课外古文时遇到一时无法读懂的内容先跳过去,然后前后融会贯通,也许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国大文学家鲁迅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
  (3)阅读时适当圈画、旁批。在阅读文章时能根据不同文体,掌握一定的方法进行圈画、旁批,特别对中考快速而准确答题有很大的帮助。如在阅读议论文的过程中,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对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用横线画起来,然后在旁边简单地写上“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对于论证方法的句子可以用波浪线画起来,在旁边写上“比喻论证”等等,并在此句前后圈起论证方法作用的关键词、句等。那么一阅读完,学生就可以对照自己圈画的内容进行审题答题了,如今年中考议论文题:17.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18.第⑤段主要分析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分)19.补充一个论据,简要论证第③段“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这一观点。(3分)20.请你具体说明第⑥至⑧段得论证思路。(4分)同时也可以圈画旁批重点词语,如一位学生在“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里隔壁的房子里……”句子里圈起“踱”,并在旁边写上:“穿长衫的人悠闲自在,锦衣玉食,与后面的穿短衣的劳苦大众站着喝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分配不公等等。”
  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学习方法,拿起文章来就能按照一定的方法去阅读理解,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有热情去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过:“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这就是说,教师在传授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传授给学生以学习的方法。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学生就可以沿着自学、会学的大道积极自主去学习了。教师的伟大不光体现在他把知识传授给了学生,更体现在他能引导学生形成独立主动参与学习的人格,从而促使学生走出语文学习的“搁浅”区。
  黄玉珍,教师,现居广东佛山。

推荐访问:搁浅 语文学习 走出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