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中国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演变|如何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摘要] 电影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发行网建设的完成,使新中国电影业逐步发展起来。“文革”后恢复发展的电影发行放映业,虽强调了企业性质和管理归属,但在管理上没有走出计划思维。随着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既有的发行模式被打破。院线制的推行与电影发行放映业投资限制的放开,促进了电影发行放映业的合理发展。
  [关键词] 中国电影 发行放映 管理体制
  一、机构设置与发行网的建设
  电影的意识形态属性使其成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重要部分,在建国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初步建立。这一管理体制的建立以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简称中央电影局)的设置为肇始。1949年3月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建立,统管新中国的电影事业。中央电影局内设有负责全国电影发行业务的发行处,同时,在东北、西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南等六大行政区设立了影片经理公司,负责各区域的电影发行放映业务。为规范电影放映活动,1950年10月国务院颁布《电影业登记暂行办法》、《电影新片颁发上映执照暂行办法》、《电影旧片清理暂行办法》、《国产影片输出暂行办法》和《国外影片输入暂行办法》等五项规定。为了加强专业化领导,1951年2月中央电影局在北京建立中国影片经理公司总公司,并将各行政区的影片经理公司改名为区公司,同时在各省、市、自治区设立分支机构,以此建立起全国电影发行网。
  在建立发行网的同时,中央电影局开始对作为电影发行终端的电影院进行改造,中国影片经理公司总公司具体负责对旧中国留下的646个城市电影院进行改造,明确了电影院的管理归属和管理制度。为使放映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中央电影局已于1950年8月在南京举办电影放映人员训练班,集中培训了1886名放映人员,建立了第一批放映队伍。[1]1951年,这支队伍成为各地电影放映骨干力量,他们在各自所属电影公司的有效管理下,维系了全国电影放映网正常而有序的运转。
  随着全国电影发行业相关建设的初步成型,相应的政策和管理规定陆续出台。中央电影局于1953年接连颁布了《关于电影企业推行经济核算制的指示》、《关于推行经济核算制的权限、责任、业务范围及财务管理》、《关于推行经济核算制职责分工的原则》等规定,确立了计划性的经济核算制度。1953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电影放映网和电影工业的决定》,明确了依据既有的电影发行放映网发展电影业。中国影片经理公司总公司于1953年改名为中国电影发行公司总公司,各行政区公司改为代办处。1958年,中央电影局发行处与中国电影发行公司总公司合并,成立了新的机构,即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即中影公司)。它是具有行政管理和企业经营双重性质的机构。同年,各行政区代办处被取消,改名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其行政关系隶属于地方政府。至60年代中期,全国电影发行放映网日趋成熟,电影发行放映业快速发展,然而,其在随后的“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
  二、恢复发展与行业管理的探索
  十年“文革”后,为恢复电影业的发展,中影公司成为主导力量,电影发行放映业成为关注重点。1979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明确了中影公司的领导地位,并对电影发行放映收入分成比例做了调整,增加了用于发行放映事业的生产基金,要求各级电影发行公司的留成中,扣除成本后,利润的20%上缴财政,80%留作修复、发展电影发行放映企业的基金。在执行这一政策的三年中,全国发行放映业共留下近10亿元,改造、修建的影院达2000多家。这一政策有利于放映业,解决了放映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但制片厂的收益微薄。
  针对这一情况,文化部在1980年以1588号文件的形式规定:中影公司根据发行需要所印制的拷贝量按一定单价与制片厂结算,并按拷贝基数浮动10%的结算办法。这促使了制片厂产量的增加,部分地缓解了制片业与发行业的矛盾。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电影发行放映业主体的企业性质日益突出。1984年5月,文化部正式提出“成立中国电影总公司”的体制改革方案。同年,电影业被规定为企业性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85年1月,电影局在广州召开电影体制改革座谈会,提出简政放权、政企分开和扩大制片业与发行业经营自主权。1985年年底,根据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决定,1986年1月,电影局正式从文化部划归广播电影电视部领导。
  然而,中国电影市场在1986年之后进一步萎缩,针对此情况,广电部1987年出台了975号文件,中影公司和制片厂拷贝结算的上下限被放开,并可以用代理发行、一次性买断和按比例分成等办法结算。不过,考虑到自身利益,中影公司在1989年重提“电影发行收入承包方案”以取代原先的多种结算方法,并通过财政部、广电部联合颁发了《关于试行承包电影发行收入基数的通知》,如此一来,电影发行的结算又回到了过去按拷贝结算的方式。此外,1989年广电部的351号文件对不同经济情况的地区规定了不同的承包基数,试图通过行政手段达到保证一定发行收入的目的。凡此种种都没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思维。
  三、深化体制改革与拓宽发行渠道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施行的体制改革和加强行业管理的举措并没有扭转电影业不景气的局面,电影发行放映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管理模式没有被打破。中国电影发行放映业的体制改革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后才真正开始。1992年,广电部拟定了改革方案和实施细则。1993年1月5日,广电部印发《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实施细则》,要求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等企业必须适应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变计划经济中电影的“统购统销”及其带来的制片、发行、放映间经济分配的不合理。其中的改革举措主要有:1、将国产故事片原由中影公司统一发行改为各制片单位直接接洽地方发行单位;2、电影票价原则上放开,具体由各地掌握;3、对于1993年生产的国产故事片,制片单位可同地方发行公司通过出售地区发行权、单片承包、票房收入分成及代理发行等方式进行结算。这些举措改变了中影公司的垄断发行地位,打破了计划定价,使制片公司与地方发行公司成为平等的市场主体,发行形式顺应市场变化而变得多样化。

推荐访问:放映 新中国 管理体制 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