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北宋白描大师] 白描大师

  摘要:白描艺术是中国画之基本功底的根本体现。李公麟作为历史上第一个把该艺术形式作为独力创作的大师,是十分值得当今人学习的。笔者通过具体分析及代表作《五马图》来阐述其艺术特色与历史地位。
  关键词:李公麟;骨法用笔;古雅
  中图分类号:J22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192-01
  
  唐以后,有两个重要人物,都潜心追摹“晋唐之风”并且,把中国线描艺术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高峰,他们分别是:北宋初期的李公麟和元代的一代复古大师赵孟�。
  真正使吴道子这种“白画”形式完善,并且把白描作为一种正式的创作形式的重要人物,是北宋的李公麟。不论是吴道子,还是武宗元,他们留下的作品,相当于今天创作的“副本”“小样”,还没有得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仔细品味,还是有点生硬,不免略显粗率之感。然而,自从李公麟在中国绘画史上亮相,立即又使中国人物线描画,出现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宣和画谱》中写道“始画学顾,陆与僧繇,道玄,及前世名手佳本,至盘�胸噫者甚富,乃集众所善,以为己有,更自立意,专为一家,若不蹈袭前人,而实阴法其要。凡古今名画,得之则必摹临,蓄其副本,故其家多的得名画,无所不有”。“蓄其副本”,也就是复制名画,直到今天,临摹学习中国画,大都也是从复制各种名画之白描开始。可见。李公麟早年也是从这种方法,进入中国画之堂奥得。
  吴道子为代表的白描画风是工笔意写,严整中见粗放,用线可谓阳刚实足,意气风发,势不可竭,而李公麟的用线则精工绵密,于无一笔率意中见生动,其线深静婉约,风华内敛,趋于静美所谓“内美静中参”是也。
  李公麟的白描作为一种正式完整的创作形式,较之吴道子的“粉本”更适合于文人把玩,这是与当时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李公麟本人与许多处于上层的文人士大夫此类精英阶层,过从甚密,对其艺术品位的提升与保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一大批“文化精英”必然会影响其艺术风貌的形成。北宋中期,文人的审美理想居于主流,文人大多追求鲜明简洁,清新朴实的格调,李公麟创作出的“扫去粉黛,淡毫轻墨”的白描正是一种高度简洁而又效果明快的表现手法,正切合了文人雅士的品味,故李公麟在世时,就备受文人精英们的倍加推崇。相反,就连吴道子这样的一代“画圣”反倒是被认为“俗气”(米芾)。认为“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苏轼)。可以看出在苏东坡这些人眼中,吴道子无非是画匠而已。就这一点,我个人觉得有失偏颇,吴道子其画非常大气,康健。线条与画面形象是何等的气势飞扬,气韵非凡,正是唐代那一个蓬勃上升,充满活力的时代的象征。李公麟的线条沉静内敛,适合当时文人雅趣,线条的呈现出的力度是一种向内沉潜,内收的趋势。文人大多喜欢含蓄,而贬斥张露阳刚,我倒觉得我们不应厚此薄彼,“雄强大气”作为一种美学形态跟“内敛静穆”一样自有其美学归属,谈不上孰高孰低。艺术应当尽量呈现各自面貌,过于偏执一端,都是不妥的。关键是不同线质是否蕴含相异的时代风神。既然,艺术重要是差异,为何李公麟所处的北宋时期,会出现一种有别于前朝的风气呢?这是由于宋代总的来说是一个从崇文抑武和庶族化得优势,使其美学主张和艺术创作受到朝野普遍尊崇,“士以功为名为贵”而“艺也者,虽志道之士所不能忘,然持特游之而已” 根据“依仁游艺”的原则,确立了“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无所往而不乐,游于物外”的超然审美态度,提出以人品,才学替代专业,技能的观点,强调从事美术创作活动的“游戏”态度和“业余”性质,促进本体自律化和主体个性化。在艺术观念上,较少受到陈规旧习的约束,而表现出较多的探求及创造意义。由此,李公麟不愿仿效吴道子在长壁大轴上出奇无穷,只于澄心堂纸上运奇布巧。使得中国线描艺术发展到更加精致完备的状况。的确把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与李公麟的《五马图》等近行比较,首先,前者非正式创作,线描无论如何畅达总不会超越画工,艺匠的范畴,虽雄浑奔放但剑拔弩张,容易为后人所传承,接受。然而,李公麟的用线艺术创造主体意识非常强烈,是对传统彩色的一种革新,有着强大的时代文化背景,其高华精彩,不仅是后世画工,同时也是后世文人都难以为继承的。
  “郭若嘘谓吴道子画,今古一人而已。以予观之,伯时既出,道子讵容独步耶”。夏文彦《图绘保鉴》也说:“伯时当为宋画中第一,照映前古者也,”最为经典,较为公正的说法:
  “画之六法,难于兼全,独唐吴道子,李朝李伯时,始能兼之耳。然吴笔豪放,不限长壁大轴,出奇无穷;伯时痛自裁损,只于澄心纸上运奇不巧,未见其手笔,非不能也,盖实矫之,恐其或进众工之事。
  以上对吴,李异同之比较,是比较客观,吴李二家是相互联系,有异有同的,都是六法兼全的天才,具有同等艺术历史地位,不同的是吴开创了道释人物大壁画之格式,李公麟则是变为更为宜于文人士大夫吟�情性的文人卷轴形式《宣和画谱》称李公麟“创意处似吴生,潇洒处似王维”着重于二者之契合点。
   李公麟的白描真迹,可谓‘凤毛麟角“现在学术界一致认为只有二幅:《五马图》,《临韦偃牧放图》我们主要来谈及《五马图》的用线特色,从而来展示中国线描发展盛期之面貌。
   特色一:“精微含蓄”
   《五马图》,画法用白描而略加淡墨渲染,利用线条自身的曲直,粗细,刚柔,轻重而富有韵律变化的线条,达到复杂形状与特征的概况,五匹马和人,有不同的线质形成。第一段 线条明确有力,取其线条直势,表现西域风情的丰满和豪迈,第二段 用细瘦的线质表达微茫淡化的线质感觉,用线取其劲道,强调关中人马的骨气与坚毅,第二段用流畅飘逸的兰叶描,体现中原人马的雍容和儒雅,用线略有‘风动’之感,取其劲曲之态。第四段用笔较粗,顿挫感较之前段加强,纸质取其力道,马的动态变化有序,人物头部转侧,眼神的顾盼都不尽相同,可见作者精细入微的观察能力。“含蓄”体现在整个画面的意境,《五马图》画面气息萧条淡薄,闲和严静,画风清淡平和,不激不厉,据考证,李公麟为南唐皇室之远族。因此,他对于士大夫生活是十分羡慕的,画风自然偏于含蓄文静。
   特色二 : 准确生动
   首先,这里指的“准确”并非今日西式素描之造型准确,此类“准确”是低层次的,我要强调的是一种“文化心理”上的准确,在《五马图》中李公麟以线条的粗略顿挫,枯湿浓淡,虚实节奏都与具体的物象,结合的“浑化无迹”,整幅画面全用白描手法,但觉光华灿烂,精微但不琐碎,画面不仅生动自然而且有一种朴素而又非凡的气韵荡漾于纸面。此非今人所谓的西方素描所能达到其境界。西方素描式的白描形式,由徐悲鸿推行华夏数十年,直至今日,还深刻影响许多高等美术学院的造型思维。的确,西式素描,也可“尽精微“地把握物象的准确造型,但久而观之,确失去“神韵”。中国的线条具有高度的概括,虚拟性,平面性,以及抽象性,这个这种抽象感又与书法,时代风貌紧密联系,当与素描这种科学地再现三度空间的理念已结合,就容易进入尴尬境地,对此,潘天寿先生有比较精辟的论述:“中国的线与西洋的明暗放到一起,总是容易打架,中国画用线将就概括空灵,一摸明暗,就不易纯净”其实早在徐悲鸿之前,清代的�士宁,就试图用明暗来改造中国画的面貌,郎世宁本人也画过不少马,但我们若把其作于李公麟的作品放在一起,我想立见高下,此不详言。
   所以,我提出的一种“文化心理”上的准确,至于“生动”,那就与“气韵”密切相关了,“六法”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气韵生动”具体讲气韵与生动怎样的关系呢,首先,气韵是生命力的升华,李公麟画马是有其大量写生实践的,也是长期“师造化”,再加上其人也,“博古通今”自然下手,就会出手不凡。
   特色三: 韵厚朴古
   “韵”指什么,实非谨写描摹之所能及矣。“白描”所引起对淡雅感兴味的宋代文人的高度重视,这里指的“韵”往之“古意”相关,也可合称之为“古韵”技法与物象的实形,大多数人还能把握一二,但“韵味”非常人所能及矣。白描画的难度在太多物形之具形,大多物形之具形,神采则远矣,更何谈画面神韵。《五马图》中,李公麟可谓呕心沥血投注于“以形写神”寓冷静清寂与繁缛 华贵,线描的精妙,写形,传神,皆妙到秋毫颠,含有一种清峻冷寂的妙悟,所谓大音希声,默如雷霆,真入菩萨之不二法门,此乃“智者之画”矣。此画境,非庸工所能措手。线条有一种韵味悠长之感。李公麟用线之高古非凡,确实在中国的白描画风中树起一座高峰。
   《五马图》既看到前人顾恺之与吴道子等大师的影响,更彰显,李公麟“借古开今”的可贵创作精神。

推荐访问:白描 北宋 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