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而大气的主要过程可以用“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来概括。课标淡化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的要求,把重点放在大气从地面获得与保持热量的过程。教学中不宜把受热过程划分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和对地面的保温过程,从简化角度来看,应把受热过程看作一个整体。
  本节课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关能力集中训练的机会。大气受热过程分析突出了逻辑推理能力,而在这个分析过程的同时又要把相关原理同生活中的具体现象结合起来,在运用中形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相关示意图,比较三种辐射的波长和大气对它们的反应,概括大气受热过程。在整体读图推理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供相应的生活实例和情境,提高学生运用原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等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
  三、教学难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教学难点,这是因为学生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推理过程严谨,而涉及的光学和热学知识较多,而这些知识学生没有学过,学生学习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障碍较多。这要求教学时给学生必要的相关知识铺垫,用生活实例通过比喻的方法说明。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多媒体演示。
  六、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如果地球外围没有大气,地球上还会有生命的存在吗?地球周围的大气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是什么引起了大气的运动呢?请同学们看我们第一节的课标告诉我答案。今天我们只学习本节内容的第一部分知识――大气的受热过程。
  【设计意图】
  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授新课
  【课件展示】
  (1)生活常识知识(离热源越近,热辐射越强,物体温度越高)和假定推理(离太阳越近,受热越多,物体的温度应该越高)。
  (2)生活中的三个现象。
  现象一:人们常说“高处不胜寒”,炎热的夏天人们为了避暑,通常喜欢到地势较高的地区去。
  现象二:晴天的中午,站在水泥地面的操场上与站在足球场地草坪上,感觉有什么不同?
  现象三:经测量知,近地面(对流层)大气的温度变化特征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引导分析:这三个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常识知识是否相符?
  【设计意图】
  通过现象与常识的不符引出大气的受热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
  物体向外辐射能量的波长与物体的温度成什么关系?大气受热的过程中有哪几种辐射?根据太阳、地面和大气温度差异,判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波段性质。
  【设计意图】
  铺垫必要的知识,作为分析的基础。
  【读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分析】
  (1)太阳辐射到达大气层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什么作用?
  (2)绝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地面温度升高,以什么形式释放能量?地面辐射的能量绝大部分被谁吸收了?
  (3)比较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量的多少,得出大气主要吸收长波辐射的结论。
  (4)吸收长波辐射的大气成分主要是CO2,其次大气中还有水汽,水汽也吸收CO2。大气截留了大部分的地面辐射,跟温室一样,这种效应称为温室效应,CO2被称为温室气体。
  (5)大气吸收了大部分的地面辐射后,温度会怎么样?它以什么形式释放能量?
  (6)大气的上界是宇宙空间,大气的底部是地面,因此它释放的能量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一部分射向地面。
  【设计意图】
  在学生阅读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读大气的受热过程转换图】
  ■
  (1)学生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2)给出大气逆辐射的概念。
  【设计意图】
  强化大气的受热过程,得出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的结论。
  【识图游戏】
  ■
  (1)将宇宙、太阳、地面、大气四个词语填入上图中,使大气的受热过程成立。
  (2)提问图中箭头表示什么辐射?
  【设计意图】
  通过识图游戏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掌握情况。
  【课堂活动】
  读教材第129页的活动和月球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图分析。
  (1)提问为什么白天月球表面的温度可达172摄氏度,但是地球表面的温度低?
  (2)提问为什么夜晚月球表面的温度可达零下183摄氏度,但是地球表面的温度高?
  (3)指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作用,理解保温作用、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课堂小结
  结合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小结本节课内容。
  4.展示现象,进行探究
  现象一:现实生活中,每天最高气温并不是出现在太阳高度最大的正午12点,而是出现在14点钟。请根据所学知识简要解释其主要原因。
  现象二:自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晴朗的晚上与多云的晚上相比,气温有无不同,请说明原因。
  现象三: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现象四: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都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请简要说明原因。
  【设计意图】
  提供相应的生活实例和情境,提高学生运用原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5.板书设计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
   【设计意图】
  以关联图概括大气受热过程,便于学生识记。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四中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大气 受热 不均 冷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