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喻与明喻的异同及其在教学中的启示 英语中的隐喻和明喻

  摘 要:明喻和隐喻是各种修辞格的基础。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是我们通过一类事物来认识另一类事物的方式。明喻在广义上是隐喻的一种。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明喻和隐喻在概念层面上的相同点以及语言表达上的不同点,并指出了它们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论述明喻和隐喻在教学中的启示。�
  关键词:明喻;隐喻;教学启示��
  
  收稿日期:2007―12―15�
  作者简介:牛惠君(1976―),女,汉族,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现是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一、明喻和隐喻在概念层面上的相同点�
  
  (一)概念层面�
  语言层次上的明喻和隐喻在概念层面上都属于隐喻。每一个语言的背后都有一个复杂的概念体系,这个概念体系包含数目庞大的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概念隐喻包含两个部分:一个始源域和一个目标域,隐喻的认知力量在于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 所谓概念隐喻就是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将内在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之上。 如:�
  记得那年泼水节,一朵凤凰花就像一团火焰,一树凤凰花就像一支燃烧火把。――张长《泼水节怀念》�
  这句话是明喻,将一个始源域[一团火焰,一支燃烧的火把]的图式结构分别映射到[一朵凤凰花,一树凤凰花]之上,使我们对凤凰花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创造相似性(created similarity)�
  明喻和隐喻都具有创造相似性的功能。所谓创造相似性主要是指在使用隐喻前,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喻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相似性。如:�
  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迫着做工。――夏衍《包身工》�
   在这一明喻出现之前,人们恐怕并不知道“手脚”和“芦柴棒”之间存在相似性。它们之间的所谓相似性是听者在使用者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并置后想像出来的。�
  (三)系统性�
  明喻和隐喻在概念层面上都具有系统性。�
  比如:“知识如生命;知识如财富;知识如无形资产。”这三个明喻是通过生命、财富和无形资产去理解[知识]这一抽象的概念。三个明喻之间是一个统一的体系。生命是一种财富,而财富是一种无形资产。不同的明喻和隐喻概念分别强调和说明事物不同的侧面,互相补充,共存于同一概念系统中,体现了它们的系统性。�
  
  二、明喻与隐喻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明喻和隐喻在概念层面上虽然具有许多相同点,但在语言表达上两者又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下面我们从“词汇功能、结构功能、语义功能、语篇功能、认知功能”等五个方面来论述一下它们之间的不同点。�
  (一)词汇功能�
  所谓词汇功能是指用原来的词汇来表达新的事物或概念(通常表达具体的事物或意义)的功能。在明喻中,一个词只能表达字面意义,而隐喻可以表达用其他方式难以表达的事物和思想。例如,英语中表达听觉音色的词汇比较贫乏,但可以用“a warm, richly, textured organ chord”等隐喻化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隐喻使一语义场与另一语义场映合,使词汇在旧有意义的基础上产生出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新义。许多多义词就是以这种方式产生出来的。认知语义学认为,新的词汇意义的获得并不是任意的,各种意义之间是以有理据的方式联系起来的。这种现象在多义词中比比皆是,而明喻并不具有这种功能。�
  (二)结构功能�
  从结构上来看,“一个完整的隐喻往往由‘本体’(tenor)和‘喻体’(vehicle)构成。明喻与隐喻相比,又多了一个‘喻词’。有时,作为隐喻根据的相似性也会出现在隐喻话语中。这一构成隐喻的基础被称作‘喻底’(ground)”。明喻中由于“喻词”的出现,本体和喻体两个成分的关系是显性的。明喻先用“喻词”确定本、喻体的关系,然后再思索它们之间的相似特征。隐喻提供的却是一些在表面上没有任何联系的本、喻体,读者只有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才能确定其关系。�
  (三)语义功能�
  所谓语义功能,明喻是对相似点的本义的陈述,即M=M’。隐喻在本义上是虚假的,对其作为类推的本义比较必须重新做出解释,即M≠M’。如:�
  Encyclopedias are gold mines.(百科全书是一座金矿)�
  “百科全书”与“金矿”为不同的经验域,即(M≠M�),但在这两者之间却存在着某个方面的相似 。例句中说“百科全书”是“一座金矿”,两者都“值得挖掘”,因此这就构成了一个隐喻。所谓相似,实际上指的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部分相似,否则就不是隐喻。�
  与隐喻相反,明喻句子的客观意义M和说话者的意义M’是一致的,即M=M’。如:�
  他像一首诗,一首舒伯特和林黛玉合写的诗。――朱小鸥《他像一首诗:听黄宗江谈孙道临》�
  (四)语篇功能�
  隐喻的语篇功能主要是指隐喻能给文章创造一种意境,起到装饰文章的作用,从而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隐喻的内涵渗透于整个语篇,渲染语篇的主题,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张力使读者产生丰富的想像。�
  明喻,相对而言缺少一种隐喻创造的语篇意境,一种隐含的意义,读者从字面上就可以很清楚地掌握作者表达的意思。�
  (五)认知功能�
  一般来说,在一个隐喻中,喻体对说话者来说要比本体更为熟悉,而在两者之间发生互动反应时,通常是更为熟悉的事物的特点和结构被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喻体可以帮助认识本体的特点和结构,因而也就具有了认知功能。�
  隐喻因为需要新的观察�感知,故能实现对原有认识的新综合,形成更为完整的“经验的格式塔(gestalt)”。例如,品评韩愈和苏轼风格的“韩潮苏海”,把对韩愈�苏轼的诗文风格与潮水�海洋的感受联系起来,即完成了一次经验的综合,从而深化我们对不同事物的整体性认识。与隐喻略有不同,明喻一般用于说理,把某一经验域的事理用于说明另一经验域的情况。�
  
  三、明喻和隐喻在教学中的启示�
  
  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明喻和隐喻,使人类对语言的学习和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视角。通过以上对明喻和隐喻的比较,我们可以认识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隐喻的认知本质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启发和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语言。�
  第一,由于明喻和隐喻具有创造相似性、系统性的功能,教师可帮助学生掌握它们的分析方法,自觉地通过语言现象,发现和整理深层的文化内容,培养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教师利用隐喻的语篇功能比明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认知功能比明喻更能刷新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表达句子及语篇的内容。�
  第三,隐喻具有比明喻更强的表达词汇的功能,教师可启发学生的想像力,给学生阐释和想像的自由,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空间和机会。通过隐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效率,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第四,利用明喻和隐喻概念层面功能,教师可以使用源域的词语来帮助学生理解目标域。利用隐喻的句子结构M≠M�,引导学生进入隐喻所掩盖的意义。教师教学中应该吸取明喻和隐喻研究的成果,详细地解释各种语言现象背后的理据,把零散的语言现象通过隐喻组织起来,在心理词典中形成语义网络,这样有利于记忆和提取。�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明喻和隐喻在语言表达上具有词汇功能、结构功能、语义功能、语篇功能、认知功能等五个方面的不同点。在概念层次上明喻和隐喻都是一种认知现象,具有创造相似性、系统性的相同点,最后论述了明喻和隐喻在教学中的启示。教师应该掌握明喻和隐喻,在课堂教学中,把它们贯穿在教学环节里。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明喻和隐喻,具有很多显而易见的优点,它弥补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既重视了语言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又为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可能;明喻和隐喻特有的趣味性和新颖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Aristotle. 1406. Rhetoric and Poetics [M]. 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 �
  [2]Hawkes, T. 1980. Metaphor [M]. London and New York: Methuen.�
  [3]Lakoff,G. & M.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Ricoeur, P. 1977. The rule of Metaphor [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5]Searl, J. 1979. Metaphor [A]. In A. Ortony (ed.). Metaphor and Thought[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Ungerer, F. & H. J. Schmid. 1996.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推荐访问:明喻 异同 隐喻 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