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的热播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_大学语文老子二章启示

  大学语文教学被日益边缘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人们曾作出种种努力,企图扭转这种局面,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央电视台也有一所云集了各路专家、学者的“开放式大学”――《百家讲坛》,这几年却显得异常红火,它以普及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为目的,吸引了无数观众的注意力,收视率极高。那么,《百家讲坛》为什么会如此受欢迎?它的成功经验,对于在困境中挣扎的大学语文教学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本文将就上述两个问题展开初步探讨。希望能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百家讲坛》的成功经验
  
  1.准确的节目定位
  《百家讲坛》刚创办时,节目包罗万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学、历史、文学等各个方面,像个大杂烩,缺乏固定的观众群体。后来,节目组通过调研发现,主要的收视群体集中在具有初、高中文化的成年人,这些人渴望通过名家介绍来丰富精神生活,尤其是希望介绍有关传统历史题材的内容。在掌握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节目组果断调整了自己的定位,那就是要“以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为内容定位,让那些没法在大学课堂听课的观众得到知识的享受”。在这种思路下。他们连续推出了阎崇年演讲《清十二帝疑案》、刘心武解读《红楼梦》、易中天品《三国》、于丹《庄子》心得、王立群读《史记》等节目,掀起了一个个收视高潮。
  
  2.出色的“学术明星”
  《百家讲坛》捧红了许多“学术明星”,如阎崇年、纪连海、易中天、于丹、王立群等,他们的走红,除了相关的策划、包装外,自身实力更为重要。比如易中天,他用现代视角来解读历史,独行妙语,信手拈来,浅显易懂,幽默风趣,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在笑声中获得知识的享受;再比如于丹,是通过亲切生动的话语,向人们诠释着一个又一个的人生哲理;而王立群则是通过旁征博引、考据严谨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誉。总而言之,那些成功的主讲人都具有渊博的学识,也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辞举止,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架起了学术与大众沟通的桥梁,也使《百家讲坛》越来越深人人心。
  
  3.能引发大众兴趣的节目内容
  《百家讲坛》为了做到吸引大众,首先在题材方面,以历史和传统文化内容为主,由于这一类题材有着很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所以深受观众喜爱。其次,节目组往往会根据社会热点问题来策划选题,如在《汉武大帝》热播之际,及时推出了《汉代国策风云》系列,这主要是考虑到观众的注意力要受周围环境影响,此时推出最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另外,《百家讲坛》还注重把传统历史文化同现代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于丹的《(论语)心得》之所以大受欢迎,就在于它让很多人感悟到了:人应该有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应该按照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去生活。
  
  4.精心编排的节目形式
  《百家讲坛》在表现形式上借鉴了评书和电视剧的一些特点,后两者都讲究悬念和故事化,而《百家讲坛》则将它们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在总结过去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制作组要求主讲人做到语言通俗化,要多讲故事,多设悬念。比如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连续十几讲,不断地探秘解密,所有观点必须辅以具体故事,完全是电视剧式的铺陈叠述,强烈地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理。而易中天在品《三国》时那样绘声绘色地描摹情状,不能不让人联想起传统的说书,难怪有媒体惊呼,这是“新说书时代”的来临。
  
  5.多种电视手段的综合运用
  图像、解说、字幕、音响等多种电视手段综合运用,可以强烈地刺激观众的感官,引起观众的注意,促进他们对外界信息的汲取、加工。《百家讲坛》在综合运用这些手段时,通常是把主讲人的讲解内容分解成几个段落来讲,配以解说词和合适的背景音乐,并通过图表、字幕、实物拍摄、动画等方式来方便观众的认识和理解。如于丹的《(庄子)心得》,观众对庄子这个人物并不熟悉,节目组于是采用动漫资料,从音乐到画面都制作得轻松诙谐,对于一些小故事也进行了有趣的诠释,使观众既觉得通俗易懂,又能悟出其中深奥的人生哲理。
  
  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
  
  高等教育和电视大众传播虽然不是一回事,但是大学语文教学和《百家讲坛》却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一,从作用上看,观众在收看《百家讲坛》时,看似娱乐,实际上也属于学习的范畴,是寓教于乐;其二,从涉及领域上看,大学语文主要涉及汉语言文字、文学和文化,是为了传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而《百家讲坛》也把传播传统历史文化作为自己的目标;其三,从对象的文化程度上看,《百家讲坛》的观众虽然以初、高中学历人群为主,但节目也受到很多高学历者的青睐,而大学语文的授课对象虽然都是大学生,但他们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的文学功底只不过是中学水平;其四,从讲授者来看,《百家讲坛》所邀请的主讲人一般都是大学或研究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其中很多人同时也在大学里授课;其五,从讲解方式上看,《百家讲坛》在未热播之前的模式,几乎是把大学课堂简单地搬到电视屏幕上,结果收视率极低,所面临的困境同目前大学语文科目极为相似。
  正因为存在上述相似之处,我们有理由相信,《百家讲坛》既然能够获得人们的认同和喜爱,大学语文也应该可以走出低谷,重获生机。因此,研究和借鉴《百家讲坛》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挖掘出它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意义。笔者认为,这种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定位课程目标
  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学语文的定位并不一致。有的大学开设这门课程,只是为了给那些语文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补课,而更多的人则倾向于这是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是在具体实施上却存在很多分歧:有人认为应该以文学鉴赏为主,也有人认为“必须兼顾语文课必要的工具性,给学生多一点阅读和写作的机会”。还有人认为应该“给大学生讲授人文基础理论,使他们对人文思想有一个总体的理解和把握”。可以说,由于定位认识上的混乱,目前大学语文教学整体上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组织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千差万别,随意性很大,这样的教学当然无法保障教学质量。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要想成功,就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能据此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百家讲坛》的准确定位,在于它始终把观众放在首位,因此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要想定位成功,就应该要摆脱过去那种完全从专家视角看问题的限制,“定位不宜太虚,不能脱离‘语文’去笼统地讲人文性,以大而化之的人文教育取代语文课”,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需求,同时也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同类 型学校的具体情况,唯有如此,大学语文才有可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2.精心编写教材内容,努力提高编写质量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蓝本,一本文质兼美、权威性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但是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却出现了严重无序的状态,版本林立,种类繁多,“从框架到编选的文章、注解、思考题,大同小异,大多都是抄来抄去”,笔者甚至发现有些教材里的鉴赏文章居然是从网上直接下载、简单拼凑而成的。试想,这样的教材怎么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怎么能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大学语文教材好比《百家讲坛》里的台本,《百家讲坛》为了制作出高质量的节目,从内容的选取到主讲人的海选、试讲、录制、后期编辑等各个环节都力求精益求精,结果“坛坛都是好酒”。大学语文教材要想让大学生接受它并爱不释手,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整合全国的大学语文教学力量,集思广益,努力编写出具有影响力的权威性的全国通用教材,要在编写的理念、选文和体例方面有所创新,要既能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此外,还应要考虑到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使新编教材适合不同专业和院校的需求。
  
  3.重视教学行为策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百家讲坛》初期的主讲人虽然都是各行各业的学术权威,但是很多学者并不注重讲授技巧,要么讲授内容距离百姓日常生活太远,要么无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结果收视率极低。而后期的主讲人由于避免了这些问题,终于使讲坛聚拢了人气。《百家讲坛》的制作人万卫曾说,“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主讲人”,由此可见主讲人在整个节目运作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样,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教师在教学时不讲求教学方法,不顾及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那么只能使教学过程陷入艰深晦涩、曲高和寡,或者流于粗浅肤泛、平淡乏味。因此,大学语文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重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力求授课语言生动形象、授课内容富有新意;要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选择和组合时既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又要考虑每种教学行为自身的功能和表现形式。”
  
  4.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档电视节目是否成功,要看它的收视率;而一堂课的教学是否成功,关键是看学生从中汲取了哪些知识,有怎样的收获。长期以来,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机械地记笔记;由于是被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就处于长期被压抑的状态,这同创新型社会的要求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要使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获得提高,就必须改变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授课时不应该面面俱到,而应该通过问题的提出,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注重培养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比方说,在介绍某位作家的作品时,教师可以精讲其中一篇,让学生了解这位作家的思想和风格;然后推荐他的其他作品,留下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充分查找资料的基础上自己去理解、感悟,体味其中的人文内涵,或者发现作品中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把阅读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写自己的心灵受到了怎样的净化,也可以写作家、作品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认为是糟粕的地方,应该鼓励他们按自己的思路进行改写。此外,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潜能,教师还应该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鼓励他们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教师只提供参考性的建议,并不需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们。
  
  5.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创设良好学习氛围
  《百家讲坛》由于综合运用了多种电视手段,取得了非常好的视听效果,这一成功经验同样也可以为大学语文教学所借鉴。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多为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内容如果完全由教师来宣讲、用抽象的言语来解读,有时可能会让学生感到茫然、无趣;而如果经常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精美的画面、激扬的文字、悠扬的乐曲等的有机组合,就可以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文学殿堂里,让他们充分感悟到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和其中的人文内涵。
  现代教育资源的利用,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制作和播放多媒体课件上,要想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大学语文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技术来辅助教学。如南开大学就建立了大学语文教学的数字化平台,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上网,登陆学校建立的4a教学平台和大学语文BBS,查看老师布置、批改的作业,或者去“我学大语”板块里讨论某个作家的作品,在“原创天地”里写上一首诗歌、一篇散文或小说,甚至是读书笔记。结果学生探究问题的潜能和读书写作的热情被大大激发出来,大学语文教学也因而呈现出新的气象。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热播 百家讲坛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