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郎口中学 [从杜郎口反观“杜郎口”]

  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奇迹。这一所最初名不见经传的农村中学,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迅速崛起,并且形成了自己一套系统的特有的教育教学理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杜郎口、了解杜郎口、学习杜郎口。时至今日,杜郎口已经成为了教改的代名词。勤奋的杜郎口人在逆境中力挽狂澜,谱写了一曲属于自己的教育华章。
  杜郎口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他们系统独特的、新颖奏效的教学模式,就如同一股强劲的旋风迅速遍及全国上下,人们已经习惯将其称之为“杜郎口旋风”。同行之间见面打招呼都变成了“今天你杜郎口了吗?”足见杜郎口威力之大,影响之深,倘若细细观之,却是一番心态种种气象万千的景象。
  一、盲目效仿杜郎口,高效课堂胎死腹中。
  提到杜郎口,我们自然会想到高效课堂,经常说向课堂效益,可是如何去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早已深入人心,而杜郎口教学模式不正很好地阐释了这一要求吗?他们的“三三六”模式是根据课堂特点、模块划分和课堂展示环节来确定的一种教学模式。“10+35”教学模式又是根据课堂时间教师讲授和学生活动时间比例来确定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实二者有时候可以交互使用。
  在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也小组对桌、多块黑板、分组讨论,收效却参差不齐。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你说我说大家说,你动我动大家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真是不亦乐乎。学生纵情发挥,老师被抛置一边。大多数学习杜郎口的示范课变成了表演课,师生在课下都已经互相沟通了好几遍,一道题练习好几天,一篇课文从预习、讲析到展示、拓展课下要花费大半周的时间,为的就是让听课老师看看同学们的讲题技术,表演天赋。如若长此以往,我们的教学进度能否顺利完成?我们真的高效了吗?我们是否还在回味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所以盲目效仿杜郎口就好比东施效颦,没有收到高效,反而胎死腹中。我觉得杜郎口不是用来效仿的,而是用来学习的。所谓学习就是效仿加创新。杜郎口已经创新了,我们还能再创新吗?关键是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恰当学习,创设出适合本校校情的杜郎口来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莫让小组教学流于模式。
  分组,分组,分了再组。班主任或者代课老师都应在分组上多下功夫。组分好了,分组教学的效果才能显现出来,反之则会出现混乱现象。每个组要好中差协调搭配,这样便于顺利完成教学。选择有领导能力的学生组长尤为重要,他们会适时地将老师布置的任务分派到组员个人,这样每个学生都被调动起来了,积极探索新知。不仅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而且凝聚了班集体的向心力。
  分组教学的优势自不必说,但劣势我们理应正视。在试点中,我们就发现了分组教学初始的几天,学生出于新奇,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一度活跃,短期效果明显。但时间一长,当学生最初的好奇逐渐退却的时候,课堂纪律却成了老师上课最大的障碍。如何才能让分组教学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或者最大限度地降低劣势,还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钻研与实践的课题,莫让小组教学流于模式。
  三、导学案变练习题,练习题变导学案。
  学习杜郎口的一个必学之处就是学写导学案,然而我们的导学案被练习题所替代。导学案不是练习题,练习题仅仅只是导学案的一小部分。莫让练习题变成了导学案。
  导学案是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和评价的案卷于一体,三案合一,解决了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及时等问题。练习题变导学案毫无意义,与其如此,倒不如直接给学生布置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精选习题然后放入导学案中,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适时练习,导学案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之就有点儿画蛇添足了。
  四、课堂热闹不等于杜郎口。
  我们从网上所看到的杜郎口中学的教学视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往往看不到上课老师的身影。等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观点后老师做课堂衔接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俨然老师。
  在高效课堂中,拓展延伸几乎成了主旋律,有时竟超越了对文本本身的解读。原因何在?关键在于有了这部分内容,学生才能更好地动起来,你的课堂才显得“高效”。打一个比方,老师好比采购员,学生好比厨师,老师的菜品丰富了,学生才会烹调出美味佳肴来,观看的人才会津津有味地“品尝”。佐料好比文本,仅有菜品没有佐料显然做不出可口的菜肴,然而在烹调的过程中我们夸大了菜品的作用,而忽略了佐料的地位。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可谓如火如荼,课堂出现一番热闹非凡的景象。我们是否能说,我们“高效”了,我们“杜郎口”了。莫让课堂热闹挤兑了杜郎口实质的闪光点。
  五、能否节节杜郎口,课课杜郎口。
  上过高效尝试课的老师都深有体会,准备一节杜郎口式的课程,要付出比上一节传统课高几倍的工作量,其中导学案的书写就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学生课前对新课的预习和掌握情况,组员对组长分配任务的完成情况,都直接制约着课堂的高效。
  一切不稳定因素开始制约着老师的思维,牵制老师的行动。很多时候,老师们也只是在听课的过程中模仿一点杜郎口的影子。听课完毕,即便是小组对桌,多块黑板,大家依然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真可谓“穿新鞋走老路”。难道我们的杜郎口只局限于某一节听课活动中吗?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种杜郎口的分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老师的手脚。如果采用了杜郎口的教学模式,在短期内学生成绩出现下滑现象,各位一线教师能否顶住压力,将杜郎口进行到底?
  于是,我们能否节节杜郎口,课课杜郎口确实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虽然我们也“杜郎口”了,但是我们离杜郎口还有多远?
  我认为,目前很多同行不是在学习杜郎口,而是“被杜郎口”了,大家被迫在学习杜郎口的教学模式,而忽略了杜郎口之所以杜郎口的原因。师生同宿同食同行,舍小家为大家,舍子女为学生,这是怎样一种高尚的师德精神;这才是真正的杜郎口。没有奉献的前提,杜郎口也只会流于模式。莫让杜郎口成为一股旋风,轰轰烈烈地来悄无声息地走,当旋风平息,一切又归于原态。
  无可厚非,杜郎口中学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耀眼明星,他的成功标志着教育教学进入了历史的新纪元。杜郎口中学从一个普通的农村中学实现了全国名校的华丽转身,这其中又蕴含着杜郎口人多少辛勤的汗水。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学的不仅仅是杜郎口的教学模式,更是它的实质内涵――勇于奉献的精神。实质学到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才会走得更远。

推荐访问:反观 杜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