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外语学习心理定势及其教学对策_

  摘 要: 作为语言学习者的学生的心理因素与其语言学习密切相关。研究外语教学法及教学主体学生的心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心理定势。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改变心理定势对言语交际环境的被动适应,创设合理的课堂教学和言语交际环境,真正达到正确有效的语言习得。
  关键词: 大学生 外语学习 心理定势 教学对策
  
  外语教学心理学认为,外语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交际能力为目的的学科,运用语言本身就是心理现象,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的过程。[1]研究外语教学法及教学主体学生的心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心理定势。所谓心理定势,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倾向性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这个概念最初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在1889年提出,后经前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捷加以改造,发展成为一种理论。[2]跨文化交际中心理定势成为概括文化差异,学习他国文化的一种主要方式,为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的结合提供了一种途径。[3]
  一、大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定势
  作为语言学习者的大学生的心理因素与其语言学习密切相关。心理学认为,心理定势结构主要包含这样几种因素:主体先前的经验;主体的需要和动机;主体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主体的情绪和心境;主体的人格、旨趣和文化素养。[4]我们可以将它们大致分为认知定势、情感定势和文化定势。
  1.认知定势
  关于外语学习的许多研究都证明,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认知和情感两大变量,[5]其中,认知因素主要涉及学生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的形成与培养。所谓定势认知是指人们按照习惯了的和比较固定的模式思考、学习新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当多次运用相同的思维方式成功解决了某一类问题,则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倾向于选择这种思维方式,而不做新的尝试。它们制约着学习者对于知识的采集、吸收和应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风格,有的学生偏向于理性思维,有的学生偏向于感性思维,有的学生偏向于技能的学习,有的偏向于文学艺术的学习。促使他们在学习不同的知识、养成不同的能力时,产生不同的结果。
  2.情感定势
  根据R.C.Gardner的理论,情感变量指影响学习者对语言学习材料的认知和印象的情感特点、学习者对其所产生的反应,以及学习者对语言自身的观点。如移情、自尊、内向性、外向性、压抑性、焦虑、态度、动机等,都会与外语学习产生关系。[6]特别是涉及到诸如大学生这样的成人学习者,其英语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决于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激发。[7]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克服外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相反,过度害羞的心理、内向的性格、过度焦虑和胆怯心理及消极的情感则影响语言学习。
  3.文化定势
  除此之外,学生作为外语学习的语言习得者、外语的接受主体,他们的语言学习还受一些客观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就是心理学中心理定势结构中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等因素。我们应当承认,出生、成长、生活在中国的儿童或成人是以母语(汉语)来认识世界、获取知识,构建自己的人格体系和文化体系的。他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文化教养中基本或业已形成了一定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世界观、人生观。[8]他们对语言的学习是在已有的第一语言的概念系统的基础上去认识和组织新的信息,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将第一语言的知识、规则直接移用到外语学习中,影响着对外语信号的认知、分析、鉴赏、判断等活动,并且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组织教学中言语材料的取舍、文化的取舍及接受态度和程度。比如用母语思维模式或既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对外语进行理解和翻译,同样的心理定势效应也存在于他们对文学语言的鉴赏中。
  二、正确对待心理定势,建立有效的外语教学模式和良好的教学环境
  由此我们发现心理定势具有选择性特征,人们对于投合心理所求便愿接受,反之则淡泊,甚至排斥。其次,心理定势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9]适合的环境、及时的引导都可能导致正迁移的发生。因此,教师的得当指导、得法教授、优美的音调、适合的话语与媒体,都会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推动力。高校外语教师不仅从外语教学角度要求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而且应当很好地了解言语活动心理定势的存在特点,正确对待,建立有效的外语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1.关注情感效应
  情感对思维起着激活升华作用,心理感到温暖,感情会随之变化,思维就活跃,定势就有变化的可能。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建立教学“情绪场”,使整个教学都弥漫在一种轻松、和谐、振奋、饱满的情绪气氛,用信心激励学生,用耐心帮扶学生,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找到学习敏感点,激发思维潜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树立外语学习的心理优势。
  2.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要注意掌握学生的心理定势特征和效应,恰当运用不同功能的、生动形象的媒体、情境等外界环境对心理定势的影响,将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中具有同一性能的信息点激活,新旧知识与经验奔汇一处,形成新的知识网置于思维定势的框架上,再等待机遇与更新的知识因子相聚形成更新的知识网,形成更新的定势,由此一点点扩大智能。从而创设可以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的课堂语言教学环境。
  3.有效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要使教材的知识结构更好地转化为学生良好的认知。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教材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关系,更要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经验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学生的情感状态,精心设计教学结构,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动机,激发思维,培养能力。
  4.建立积极有效的文化导入模式
  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导入文化知识。一方面,外语教师要提高自身水平,克服自身心理定势对教学的消极影响,客观有效地传授语言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外语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有计划地导入文化知识,就文化和具体语境的区别多作辨别和提示。[10]这不但可以促进教学,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潜在的文化心理定势而引起的理解障碍和语用失误,了解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减少语用失误,提高对语言学习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5.科学地进行教材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改革
  教材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起着一定的目标导向作用。要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光注重教学活动主体的心理和教学设计是不够的,高校还应及时科学地对教材知识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革。教材的内容构建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发展特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有利于强化探索性学习;二要体现教学的过程性特点,并关注思想方法和人文素养的自然渗透等因素,从而使教学体系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安德烈耶娃.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3]刘叶红.跨文化交际中心理定势的多维视角研究[MA].长沙理工大学,2007.
  [4]张灵芝.主体创造性思维中的心理定势效应[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5).
  [5]Yashima,T.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a second language:The Japanese EFL context,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2,(86):54-66.
  [6]李冰.情感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1).
  [7]常欣等.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对学业成绩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5,(3).
  [8]王烟生.接受主体的心理定势[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6).
  [9]刘瑞雪.从个性心理与心理定势谈高校外语教学[J].绥化师专学报,1996,(4).
  [10]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定势 对策 外语学习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