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时代_荒谬时代下的“反英雄”

  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以下简称《军规》)中描写了一场虚构的美德战争,但作者真正感兴趣的是“官僚权力机构中的个人关系”[1],而不是战争。为此,海勒从人物角度入手,对小说的结构作了巧妙安排。全书四十二章中有三十七章以人物命题,每一章重点描写一个人物,每一个人物又都有相对独立的故事,使整部作品构成一个密集庞大、有纲有目的人物关系网。
  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很多:卡斯卡特上校、科恩中校、斯克斯考夫中尉、伙食管理员米洛,以及他们的上级佩克姆上将、德里特上将,等等,这些人物形象各异、性格不一。专横无礼的上层官僚代表卡斯卡特,为了自己的仕途,置士兵的安危于不顾。他和科恩中校、斯克斯考夫中尉等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保护伞,因此他们任何荒诞的言行都成了具有合理合法性的真理,从而可以随意捉弄人、压制人甚至毁灭人。在这样的情境下,普通士兵沦为惟命是从、失去个人自由意志的非人,也就成了必然:严肃而又热情的克莱文杰,在整队时因为摔了一跤就被送上了军事法庭,最后在一次例飞中丧生;亨格利・乔日日渴盼回国,终于还是在漫长的等待中死去;邓巴为了求生,不惜把自己摔成脑震荡躲到医院里,但仍然难逃厄运,还是被卡斯卡特上校弄成了“失踪”……
  作品中描写的几个主要人物与传统文学中的人物相比,无论在形象上,还是性格塑造上,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荒诞可笑,但又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布莱克上尉为了抵制新任中队长梅杰少校,一夜之间竟然发起了一场所谓的宣誓效忠运动。所有作战的官兵到情报室领取图囊时,都要签一个忠诚誓约,到降落伞室领取防弹衣和降落伞时,要签第二个,而到了管理摩托车的鲍金顿中尉那里,还要签第三个……甚至领饷,到军中小卖部买东西,让意大利的理发师理发,等等,也都要签誓约。小说对此作了这样的描述:“在食品柜的那一头,来得早的那些人一手托着一盘菜,正在向国旗宣誓,以便可以获准坐下吃饭,还有一批来得更早的人,已经围着餐桌坐了下来,这时正在唱《星条旗》,为的是唱完后用桌上的盐、胡椒粉和番茄酱。”[3]这段故事滑稽可笑,但布莱克上尉却正是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原型”。
  另一个人物米洛,仅仅是一个小小的伙食管理员,可由于善于钻营,后来竟然办起了一个跨国联营公司。为了牟取暴利,他可以调动德国飞机,甚至用美国飞机去轰炸美国。这是一个“反英雄”式的人物,同时也是美国社会腐败现象的象征。
  而主人公尤索林,则更是这些反英雄人物中的“英雄”。在传统小说中,主人公常常是作者和读者心中的理想人物与正面人物,但《军规》却反其道而行之,尤索林是一个“怕死鬼”、“逃兵”。为了不再去执行轰炸任务,他装疯卖傻,装疯不成便逃跑。主人公如此,书中的其他次要人物,如“拼命忍住眼泪来表示自己坚定信心”的克莱文杰,将全部黑市买卖的收入都花在纯威士忌酒和下流画片上的内特勒,逆来顺受、不知痛苦的“妖怪”阿发则,等等,都是一些特殊的人物。他们或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卑微小人,或是社会某一侧面的化身。这一群小人物,看透了人生处境的尴尬,试图反抗,却无一例外地落于社会矛盾的阴谋与怪圈之中。他们以既反叛又逃逸、既斗争又妥协、既激昂又萎靡的姿态,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适应着,这也正是理解黑色幽默艺术特色的两个角度与切入点。它不仅是喜剧与悲剧的艺术组合形式,而且是消极与积极的人生混合式态度,更是乐观与悲观的人性生存状况。
  “反英雄”,是指解构人们印象中那些英雄的形象,或者只关注那些生活中最为庸常的生命。在文学作品中,许多作者从人的生存本能出发,在小说中体味和反映凡俗生命中所有的内容。[4]《军规》所极力塑造的就是“反英雄”式的人物。与传统小说中的那些理想人物、正面人物大相径庭,他们或天真幼稚,或狂妄自大,或卑鄙无耻。既不像神话中的那些人物一样有超群的智力与体力,又不像现实主义作品中的人物一样对社会的批判有超常的使命感。他们的生命力在于,在一系列必然和恐怖的事物面前,表现出了可笑的无能为力。所以,黑色幽默小说中的“反英雄”形象,怀疑一切和否定一切传统价值,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韵味,又有一定的自我追求。这些人物常常嘲笑自己所尊重的、破坏自己所建构的、否定自己所肯定的、抗议自己所接受的。尤索林就是一个“反英雄”式的典型。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内特勒的母亲是什么样的人,丹尼卡在何处做非法流产,以及卡尔吉尔是如何谋生的,但对尤索林的来历则一无所知。小说中既没有详述他的外貌,又没有交代他任何特别的背景,更没有他详细的生平介绍。很明显,作者想让读者把尤索林看作“平常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去猜测和勾画。不过,从尤索林最初的参战行为来看,他是个正直、诚实且富有爱国心、有理想的血性军人。他抱着为祖国作战的信念,鼓足勇气加入战争,在最初的战斗中就表现得非常勇敢:受命带领六架飞机去轰炸一座德国桥梁。其他五名轰炸员在第一次飞越目标时就投了弹,不但没有命中目标,反而葬送了所有机组人员的性命。只有尤索林在周围没有其他飞机作掩护的情况下,大胆地两次穿越目标上空,并投弹轰炸桥梁,完成任务。他因此被提升为上尉,获得一枚勋章。
  然而后来,在勇敢、正直、诚实和爱国宣传的背后,尤索林看到的真相使他大失所望。卡斯卡特上校野心勃勃,因为自己没有当上将军而垂头丧气;为了讨好特种警备队司令官佩克姆将军,他命令随军牧师祈祷:“让炸弹落得更集中些吧!”因为佩克姆将军认为炸弹集中爆炸时拍出来的照片特别好看。另一位负责空军军官操练的斯克斯考夫中尉,好战成性,对战争伤亡从来都无动于衷,“每个星期都有一批要进屠宰场而被宰掉的年轻小伙子落到他手里”,任他宰割。为了通过阅兵式出人头地,他熬夜弄出来许多玩具士兵进行演习,甚至让自己的妻子在屋子里转圈演习步伐;为了达到目的,他灭绝人性,竟想出用铜丝把飞行员的手腕固定在胯骨上的办法,练习不摆动双臂的步伐。最终,他竟然是以不摆手的行军步伐夺得阅兵比赛冠军,被誉为“军事天才”。
  所有这一切,都让尤索林感觉到:他对战争的贡献,不过是对这些所谓英雄的成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然而,替这些人升官发财卖命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是十分愚蠢的:“我抬头一看,就只看见人们拼命捞钱。我看不见上帝,看不见圣人,也看不见天使。我只看见人们利用每一种正直的冲动,利用每一出人类悲剧,拼命捞钱。”[5]
  由于这个发现,以及引起的思考,尤索林从“战斗英雄”变成了“反英雄”的典型。于是,他千方百计地争取“活下去”,只要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就是一种胜利。为了不在紧张激烈的战争中被打死,他装疯,申请停止飞行。在一次执行轰炸任务的途中,他以对讲机出了毛病为由,脱离战斗返航;为了避免在不断增加的飞行任务中被打死,在授奖大会上,别人穿得整整齐齐,他竟光着屁股站在列队里;他还经常装病,一次次被抬往医院……
  由此来看,尤索林的临阵脱逃,并不是真的怕死,而是不愿再为那些军事官僚们的升官发财继续卖命,成为他们手下的牺牲品;他对当局所宣传的正义、勇敢、牺牲和爱国信念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他在认识上高于自己的同伴――他们一个个麻木不仁、醉生梦死,连求生的本能都忘了。尤索林则不同,他在行动上敢于反抗当权的长官们,既认识到了他所处世界的疯狂,又在其中作出了正直的选择:放弃能给自己带来荣耀的肮脏交易,问心无愧地当逃兵,逃往幻想中的自由天地。他以“反英雄”开始,最后又变成了一个真正不同于传统英雄的新“英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尤索林是这个混乱、颠倒世界里唯一的觉醒者。他看透了这个荒诞世界的本质,具有了一种别具一格意义上的觉醒意识,因此是“英雄”,但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英雄:他没有为战争的胜利而主动贡献自己或牺牲自己,相反,他一直在逃避。他一味地看重生命的意义,并成功地保护自己的生命。在这个人物身上,传统程式化的英雄概念被背叛甚至被消解,生命的意识上升为主要话语。
  可以说,尤索林是一个“生命守望者”的形象。他的生命意识,反映了美国人特别是美国知识阶层对战争、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深深忧虑和思考,表现出美国知识阶层试图摆脱形而上的社会道德观念对他们的束缚而作出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后的徒劳。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徒劳与无奈,海勒才选取了反讽的话语方式,塑造了尤索林这个“反英雄”式的主人公形象。然而作者的真实用意,并非在于塑造值得仿效的英雄形象,而是通过尤索林这个“反英雄”的斗争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讽刺和暴露当时社会的阴暗、丑恶和荒谬。
  
  参考文献:
  [1]戈宝全,朱维之.外国文学手册.北京出版社,1984.
  [2]约瑟夫・海勒著.南文,赵守垠,王德明译.第二十二条军规.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3]杨任敬.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青岛出版社,2000.
  [4]董衡巽.美国文学简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5]菲利普・汤姆森著.论怪诞.昆仑出版社,1992.
  [6]Anonymous,An Impolite Interview With Joseph Heller,in The Realist,vol.39,New York,1962.

推荐访问:荒谬 英雄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