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与反思] 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课后反思

  一、教学回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电脑打出已学过的五种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后用手去抚摸桌面和书面,再次感觉到这些面是平的,教师随即板书:“平面图形”。
  1.出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后问:这个物体叫什么?当学生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说是正文形时教师引导学生去认真观察,随即发现这是一个多面体――长方体。教师板书:“立体图形――长方体”。
  2.电脑打出课本20页的立体图形(墨水盒、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箱、台灯罩),让学生辩认哪些是长方体,再让学生说说教室里有哪些是长方体的物体,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所见,说一说哪些是长方体的物体。
  (二)通过操作,获得新知
  1.认识长方体面的特征
  师:请拿出你们亲手做成的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一个面,数一数一共有几个,看一看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
  教师指名学生上台数长方体 的6个面,并跟据回答板书:面6个面(长方体)。
  师:根据6个面的不同位置,我们把上面的面称作上面,那相对的就是_____?(生:下面)前面相对于 ?(生:后面),左面相对于 ?(生:右面)
  教师带领学生按相对的面再次一组一组地摸长方体的每个面。
  师:长方体有几组相对的面?每组有几个面?相对的面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探究棱的特征
  师: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教师边比划相邻的面边讲解,板书:棱)
  师:拿出长方体纸盒,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
  师:看来数棱也要讲究方法。看左右方向,有几条棱?
  生:4条。
  师:很好!这是一组相对的棱。那长方体一共有几组相对棱?每组几条棱/相对棱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以4人小组为单位一起探讨以下。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结果板书: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要分清这3组棱,关键是分清它们的方向。
  3.探究顶点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比划的是相对棱,下面来练习比划相交于某一点的棱,好吗?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比划出的这两条棱相交于一点,这条是左右方向的,另一条是前后方向的,还少哪一的方向的棱?
  生:上下方向的。
  师:好,就请你上台与老师合作,将上下方向的这条棱比划出来。
  师:你们也能这样与同桌合作比划出相交于一点的3条棱吗?
  生:能。
  学生合作比划,教师巡视指导。
  师:3条棱相交的一点叫顶点。请同学们拿出长方体纸盒,摸一摸长方体的顶点,数一数共有几个顶点?
  学生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8个顶点。
  (三)通过实验,开拓思维
  1.让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小棒和三角套架,如课本一样套成长方体框架。当有的学生套得快、有的学生套得慢、有的学生套不上时,让快的学生帮助不会套的学生。套接好后小组讨论并填写实验报告(一)。
  实验报告(一)
  把12条棱分为(三)组,每组(4)条,分别作长方体的长、宽、高。每个三角套即是一个顶点,套接时,要注意到对边必须相等,这样可以套接成一个长、宽、高各不相等的长方体。
  (1)认一认:长方体的“长”、“宽”、“高”。让同桌同学指着长方体框架互相说一说: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并做一做课本22页的第2题。想一想:怎样才能套接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并填写实验报告(二)。
  实验报告(二)
  两人一组学生交换小棒,用相同长度的(8)根小棒和相同长度的(4)根小棒可套接成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
  (2)试一试,用12根同样长的小棒会套接出什么样的长方体?套好后填写出实验报告(三)。(放音乐)
  实验报告(三)
  三人一组,交换小棒,用(12)根长度相等的小棒可以套接成(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
  2.概括长方体棱与面的关系
  教师问: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答:长方体的面与棱长有密切联系。当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时,必定有8条棱是相等的。当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时,只有相对的4条棱相等。相反,当12条棱中,若有8条棱是相等,必定是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长、宽、高各不相等,即只有4条相对的棱相等时,这个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本教案使用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册20―21页(人教版)。
  二、教学反思
  (一)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学生通过用眼观察,感受到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我在教学中有序地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日常生活等方面观察长方体,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二)通过对长方体的动眼观察和动手操作,学生对长方体已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时让学生把所获得的印象用语言描述出来。有的会把“棱”说成“边”、“顶点”说成“角”,等等,尽管如此,我仍然鼓励学生大胆说,通过点拨,使学生形成了科学的概念。
  (三)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这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揭示了事物的实质和事物的联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在教学中,我着重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和“探索性学习”两方面特点。运用了“合作―探新”的教学模式,突出了“数学与生活”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让学生用数学观点和数学思维方式提示出周围世界中隐藏的模式和秩序,突出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实验活动中,我努力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发现,在自我发展中创新。

推荐访问:长方体 反思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