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反复和be型隐喻之比较_be yourself王尔德名句

  摘要: 同作为修辞手段,隐喻中的一类――be型隐喻和同义反复有着类似的结构。本文通过对它们在结构和语用特征上的分析,探讨了二者的相似点与不同处。了解二者的差异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两种修辞。
  关键词: 同义反复be型隐喻比较
  
  同义反复话语(tautological utterance)是言语交际中有趣的语言现象,它是指用同一词语充当主语、宾语构成的判断句。因此我们可以概括地以“A1+be+A2”来表达这种特定的修辞。A1和A2表面上是同一个词,而实际意义相异,其语用功能在于言简意赅。
  隐喻作为一种十分常见的修辞现象,在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中被定义为“A figure of speech containing an implied comparison,in which a word or phrase ordinarily and primarily used of one thing is applied to another.”。隐喻的形式有很多,但其中最基本的一种可以概括为“A+be+B”,在这里我们称之为be型隐喻。
  本文将针对同义反复“A1+be+A2”和be型隐喻“A+be+B”作一相应比较,分析其在结构和语用上的特征。
  
  1.结构构成
  
  如上所述,同义反复是主语宾语相同的判断句:
  War is war.
  Business is business.
  Women are women.
  Girls are girls.
  Children are children.
  这些都是同义反复的典型例子。从构成上看,be动词连接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名词。从逻辑的角度讲并没有交际内容。但显而易见,这样的“同义反复”是有交际含义的。这是因为,虽然是同一个名词,作为主语的A1所表示的是类指意义,是可以用义素分析法将其与其他名词区分开来的。例如,woman一词可以表示为{+human,+adult,�male}。而A2所表示的则是同一名词的特征意义(联想意义)。如大多存在于女性身上的有诸如细心、多愁善感、脆弱、优柔寡断、爱美、甚至虚荣等特征。
  而be型隐喻是一种暗含比较的一种修辞。它将原来用于一种事物的词汇或表述赋予了另一种事物。用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所言,隐喻就是从一个源域映射到一个目标域这一概念。be型隐喻恰恰是一类较为显著的映射。例如:
  Money is a bottomless sea,in which honour,conscience,and truth may be drowned.
  Life is an isthmus between two eternities.
  Habit is a cable;every day we weave thread,and soon we cannot break it.
  All the world is a stage,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The pageant of seasons is a thrilling and unending drama.
  这些都是be型隐喻“A+be+B”这一基本形式的体现。我们知道,隐喻不单单有名词性隐喻,根据隐喻的句法构成特点我们可以发现,隐喻还有动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介词性隐喻和量词性隐喻。从构成上看,be动词连接的是两个不同的名词,属于名词性隐喻范畴。be型隐喻与同义反复修辞所不同的是,A和B这两个名词取的都是其特征意义(联想意义)。以“Money is a bottomless sea.”为例,名词A(money)和名词B(sea)都具有深不见底、令人沉沦的特征。也正是两者之间的相同特征将二者联系在了一起,构成一个典型的be型隐喻。
  
  2.修饰词搭配
  
  正如上文提到的,同义反复的结构中,A1所表示的是类指意义,A2表示特征意义,整个句式表示对事物的一般规律或特征的概括,因此,它们在句法上自然受到相应的限制。定冠词与不定冠词和名词结合都可以表示类指意义,因此除了冠词(表示义务时,偶尔可以是物主代词)以外,A1与A2的前面不能加其它限定性修饰成分。因为如果在A1前面加其它限定性修饰成分可能改变其类指意义,而表示特指或其它意义。A2前面加其他限定性修饰成分会取消其表示特征意义的可能性。例如,我们一般会说“Boys are boys.”而不是“Naughty boys are naughty boys.”,因为男孩子总给人一种调皮的印象,加上限制词特征意义也随之唯一化了。除了调皮,男孩子还具有天真、活泼、好动、聪明、勇敢等其他特征。
  be型隐喻在这一点上不同于同义反复,名词前可以加修饰词。Lakoff和Johnson突出了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思维方式的观点。他们的隐喻认知理论认为:人类思维总是倾向于以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事物为参照,来认识抽象的概念,从而形成一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通过隐喻的使用,把熟悉的和不熟悉的概念联系到一起,从而加深我们对不熟悉概念的认识。从“A+be+B”这一结构上看,A通常指代的是人们陌生的事物,而B所指代的是人们熟悉的事物,所以往往B的概念和形象越具体,越便于人们理解A事物的某些特征。因此隐喻的这一结构中,B这个名词的前面是可以加修饰词的。修饰词能够很好地帮助人们理解A事物的相关特征。
  
  3.语用分析
  
  从同义反复的结构特征我们得知,A2指代的是一个相同于A1的名词的特征意义。由于特征意义的多样性,导致同义反复话语会话含义的不唯一性。同义反复会话含义要依赖语境才能得到理解。在具体的语用环境下,不是所有特征都能成为意义的焦点,而是存在一个凸显与提取的过程。同样以“Women are women.”为例,女性有众多特征,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句话的含义会不尽相同。
  (1)如在干繁重的体力活时,女人无论怎样努力也干不了男人那么多。此时的一句“Women are women.”被提取的是“柔弱”这一特征。
  (2)如约会的时间过了半小时,她还没有来。此时的“Women are women.”提取的是“女人事多,拖拖拉拉的”这一特征。
  (3)如“你瞧,连路上吃的菜她都给你准备好了,女人就是女人!”这时提取的则是“女人心细,设想周到”这一特征。
  (4)如果是丈夫抱怨妻子说起话来她就没完没了,这时“Women are women.”提取的是“女人话多,唠唠叨叨的”这一特征。
  (5)如果是商场搞促销,女人冲进去大包小包地买起来,这是同样一句话提取的则是“女人天生购物狂,爱花钱”这一特征。
  (6)再比如,“一个女人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女人就是女人!”这时候提取的又是“女人爱漂亮”这个特征。
  (7)如果女人看电影时被男女主人公的艰难爱情所打动,泪流满面时,一句“Women are women.”的含义不言而喻,是说她们多愁善感,情绪波动大,容易哭。
  (8)如果看到一群女人聚在一起互相咬耳朵,指指点点,议论纷纷,可能同样的一句话取的就是“八卦”这一特征了。
  当然这里列举的并没有穷尽“Women are women.”这句话的所有会话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下,还会提取女人的其他特征作为其会话含义。而且,同一个特征也适用于不同的语境。可以说,由于同义反复的特殊结构特征,A2有多少特征意义,“A1+be+A2”就有可能出现多少会话含义。
  在这一点上“A+be+B”型隐喻会略所不同。我们知道,隐喻涉及两个领域的事物,是一个领域在另一个领域的映射。只要某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建立起了相似性联系,也就是确立了二者之间的映射关系,就能产生新的意义。可以说,相似性是隐喻的一个典型特征,甚至可以看成隐喻的标志。上文提到过,A和B这两个名词取的都是其特征意义,而这些特征意义存在的相似点使得隐喻成立。从这点来讲,隐喻较同义反复不会有那么多的会话含义。如:“她是一块冰。”相似性的联想使我们得知此句隐喻所要表达的是“人的态度冷淡,像冰一样给人冰冷之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隐喻的会话含义就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任何隐喻都是在对实际语境的洞察中而建立的,语境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参与了隐喻的构建。隐喻的产生和理解都处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语境是打开隐喻理解和隐喻创造秘密的钥匙。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隐喻也可能有不同的会话含义。如“He is a pig.”这个隐喻在不同的语境下就可能分别取“能吃”或者“懒”等不同的特征意义。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同义反复和be型隐喻在构成上有着相似之处,但在深层结构上存在诸多不同。同义反复修辞中,be动词连接的两个名词分别取其类指意义和特征意义,且名词前通常不加修饰词;而be型隐喻修辞中,be动词连接的两个名词均取其特征意义,而且名词前可以加修饰词进行修饰。在使用上,同义反复和be型隐喻的理解均依赖于语境,但也存在一定的不同。隐喻作为一个领域在另一个领域的映射,是借助于形象和熟悉的概念来理解陌生概念的重要手段。同义反复由于其结构和语用等特点,这类话语的作用通常是作结束语,言简意赅,用于结束一个话题。
  
  参考文献:
  [1]Lakoff,G. &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2]龚玲.科技语言的隐喻特征[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
  [3]李树德,冯奇.英语修辞简明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刘正光.“非理想”的语言事实在理论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现代外语(季刊),2005.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文旭.同义反复话语的特征及其认知语用解释[J].外国语言文学,2003.
  [7]王进.隐喻创新刍议[J].探索与争鸣理论月刊,2006.
  [8]焉丽.从英语汉语中的习语、成语、委婉语看隐喻能力和隐喻运用[J].语言应用研究,2006.

推荐访问:隐喻 同义 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