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形成

  摘要: 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一直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权力需要制约,一套完善的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更有利于我们党治理国家。本文作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我国的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首先应该健全我国权力监管的法律制度,用法律制约权力;其次应该健全党内民主,优化权力配置,用民主制约权力;再次应该建立“社会权力监视网”,用公开和全社会的力量制约权力。
  关键词: 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 必然性 薄弱环节 思考与建议
  
  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一直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权力需要监督和制约,当权力不受限制地被运用的时候,往往呈现出无限扩张的异化倾向,其对公民权利的侵犯性和对权力运用者的腐蚀性所造成的无可估量的破坏力,历史与现实已作了最充分的注脚。可以说,一个高效的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是推行廉政建设、减少贪污腐败的保证。
  
  一、建立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的必然性
  
  权力又称公共权力、国家权力,是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机关和暴力机器进行阶级统治、维护其根本利益、巩固政权活动的核心。它对社会的全面有效运行具有支配、影响、决策的作用,是统治、管理社会的重要工具。由于权力的先天腐蚀性和人性中恶的成分的存在,无论以何种方式产生的政治统治者,在掌握和行使政治权力以后,都有失去控制,以一己私欲损害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可能。因此建立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有着迫切的必然性。
  (一)是防止权力产生腐败的需要。
  公共权力来源于人民,应当真正用来为人民服务,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但在权力的运行过程中,如果失去有效监督与制约,权力就会被滥用,成为谋取个人私利,损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工具。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立起科学完整的权力运行制约机制,正是为了对公共权力的行使加以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从根本上防止权力腐败的产生。
  (二)是权力与责任相统一的需要。
  权力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是保证政府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必不可少的条件。为确保建立在责任基础之上的权力运行程序合法、规范和严密,就必须对各个环节进行合理设定,确定相应的规则,建立完善的科学机制,以减少权力用于谋私的机会。
  (三)是法制化和制度化的需要。
  依法治国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法治国家的重要保证。政府工作法制化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权力的取得、设定、行使方式和基本程序都必须由法律法规加以明确规定,权力行使也必须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办事,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使权力,不越权,不失职。
  
  二、当前我国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存在的薄弱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鉴其他国家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的一些合理成分,已经逐步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对公共权力的运行发挥了基本的规范和保障作用。但是我国目前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还不完善,监督的制度化程度不高,监督主体的独立性不强,存在一些漏监、虚监、难监,甚至监督真空的问题,导致现实生活中公共权力滥用的事情时有发生,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一)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的制度化建设薄弱。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党和国家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一直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软约束”,强调官员应“慎独”、廉洁自律,并把其作为反腐倡廉的主要措施。但是,腐败现象、官僚主义、不正之风等并没有绝迹,仍有出现。事实说明,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他律和制度建设,很难形成不以领导人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监督机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邓小平同志已经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可以说重视和强调制度建设,是邓小平权力监督思想的最大特色。在邓小平思想的指引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监督制度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且从整体上看其运行是良好的。但是在权力监督的具体实践中,制度建设不健全、不配套、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因此,可以说制度化建设不足是我国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的一个薄弱环节。
  (二)下级对上级的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十分薄弱。
  分析我国的权力监督体系,可以发现自上而下的监督还是相对比较有力的,但是自下而上的监督在我国显得较为薄弱。这是因为:首先,我国属于集权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上级往往具有较大的权威性,这使一些下级不敢监督上级。其次,一些下级因存在封建残余思想,往往习惯听命于上级,而不愿意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去监督上级。最后,部分领导干部职位上升、权力增大以后,不习惯、不愿意受到监督和约束。以上几个原因造成我国权力监督与制约体系中的下级对上级监督较为薄弱。
  (三)舆论监督环境差强人意,社会监督作用相对有限。
  社会舆论监督是指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舆论工具,对掌握公共权力的党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所实施的监督。舆论工具的运用能帮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公共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活动,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促使行政机关沿着正确的轨道运用权力,它是一种最廉价、最广泛,也最有威慑力的监督方式。
  但是目前我国的舆论环境差强人意,其监督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主要原因有:首先,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新闻媒体大都依附于党政机关,党和政府对新闻媒体进行比较严格的新闻管制,新闻媒体不具备独立发言人的资格,较为重大的批评、监督等都必须通过主管部门的审批,这使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的成效大打折扣。其次,舆论监督法规不健全,对新闻工作者保护力度不够,这也影响了舆论监督的成效。再次,一些地区、部门、单位及某些工作人员对舆论监督理解不够,重视不够,配合不够,有的还利用权力干涉舆论监督,从而使舆论监督的作用很难发挥出来。
  
  三、强化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的思考与建议
  
  根据权力资源管理的原则,结合邓小平权力监督与制约的思想,针对上文分析的现阶段我国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存在的几个薄弱环节,笔者认为强化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机制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全国家的监管法律制度,用法律制约权力。
  我们应该健全法律机制,以法制制约权力。只有健全法律机制,才能使权力制约与监督有法可依。通过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从法律上具体规范和明确各制约与监督主体的地位、职责、权限,以及制约监督活动的范围、方式和程序等。要加快权力立法进程,主要是修改已过时的、不再适应当前实际的权力监督法规,提升那些运行良好、效能较高的法规、规章,把那些比较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以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形式固定下来,以确保权力监督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
  (二)健全党内民主,优化权力配置,以民主制约权力。
  健全党内民主是勤政廉政建设的可靠方法。认真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问题必须由集体研究决定,决不能由个人说了算。进一步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要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重点。要认真落实人民民主基本制度,比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村民委员会自治制度等,使之发挥更直接更具影响力的监督制约作用。
  另外我们也应该优化权力运行配置。按照分工制衡原则,对政府部门中过于集中且容易被滥用的权力进行适当分解,特别是对行使权力的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实行分工制衡,形成制约,防止因权力过分集中又不受制衡而产生权力腐败。对处于重要部门和关键岗位的公务人员,按照公务员条例规定,在宏观上实行定期轮岗制度和回避制度,使“关系网”、“感情投资”无法产生利益效应。
  (三)建立“社会权力监视网”,用公开和全社会的力量制约权力。
  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所有党和国家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应实行政务公开。内容包括:公开重大决策的程序和结果;公开事关群众利害的热点问题,如领导干部收入、家庭财产及个人申报等其他重大事项;公开干部选拔、使用、奖惩、培养情况;公开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的结果;公开本单位的财政收支状况,等等。
  另外我们也应该加大新闻媒体对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不法行为曝光的广度和深度,还要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大对新闻工作者的保护力度,解除新闻工作者的后顾之忧。
  建立一个高效合理的权力监督与制约体制,是我们党反腐败斗争的必然需要,也是我们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必然需要,更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必然需要。我们应该用与时俱进的思想去完善我国的权力监督与制约体制,只有这样,我国的权力监督与制约体制才能更好更健康地运行,也才能更好地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凤龙.论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与廉政建设.东北师范大学,2005.
  [2]孙小丽.建立公共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的思考和建议.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2005,(11).
  [3]山东行政学院课题组.我国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的机理分析.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0,(5).

推荐访问:浅析 权力 监督 制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