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育大赛_中华美育会发起人的主要贡献

  摘要: 中华美育会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美育学术团体,它的主要发起和组织者是上海专科师范的校长吴梦非及教师丰子恺、刘质平等。本文主要从创建“上海专科师范”、组织“中华美育会”和倡导改革等方面来论述三位同门师兄弟为美育事业所做的贡献。
  关键词: 中华美育会 发起人 贡献
  
  中华美育会的主要发起有上海专科师范的校长吴梦非、教师丰子恺、刘质平等,他们通过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实践,为中华美育会的创办、中国新美育运动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共建学校
  
  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往往同社会面临的某种转折急遽变化的形势有关。“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加之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影响,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热血青年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纷纷响应这一思想。吴梦非提出“希望我国教育界有一种大大的改革,……盼望我国办学的,亦要顺著世界的潮流”,同时,刘质平于1918年夏从日本回国,接受了日本艺术教育的熏陶的刘质平认为“在人家学校里,做教师要想发展艺术很不容易,处处受牵制,除非自家办艺术专校”。[1]由于吴梦非认识到国内艺术教育必须改革,而刘质平接受了日本及西方艺术教育的影响,认为中国的艺术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同师之友共议创办自己的艺术学校。而此时的丰子恺刚刚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希望发挥自己所热衷的图画,但我的家境不许我升学而专修绘画。正在踌躇之际,恰好有同校的高等师范图画手工专修科毕业的吴梦非君和新从日本研究音乐而归国的旧同学刘质平君,计议在上海创办一个养成图画、音乐、手工教员的学校,名曰专科师范。”[2]于是,丰子恺就“做了专科师范学校的创办人之一”,而在学校之中教授西洋画等课。
  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是以培养中小学艺术师资为宗旨的,我国最早的一所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地址设在上海尚文门外黄家阙路一所租赁的二层楼房里,吴梦非任校长,刘质平任教务主任,学校在学制上先仿效日本,后来,吴梦非、丰子恺等在研究、比较日本与德国的艺术教育后,认为德国学制较日本更为进步,就转而推行德国艺术师范学校的学制,设立了高等师范科和普通师范科,均为两年毕业。1923年7月,“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改名为“上海艺术师范学校”,一年后扩大为“上海艺术师范大学”,1925年,与“上海东方艺术专科学校”合并成立了“上海艺术大学”。[3]合并后,该校设立了“艺术教育系”、“音乐系”、“西洋画系”、“中国画系”等,为社会培养高、中级艺术教育人材。[4]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除了美术专业课外,还开设了国语、诗词、美学、艺术概论、哲学、近代艺术思潮和英语、日语和法语。当时社会上尚无音乐专门学校,音乐人才奇缺,学校对音乐科特别重视,开设了普通乐理、和声学、作曲、声乐、钢琴、凡阿林(小提琴)、音乐教授法、指挥、管弦乐合奏、国乐等课程,为中国早期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利的学习条件。[5]
  上海专科师范的创办,可以说是丰子恺、刘质平和吴梦非三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办学中,由于经费一直十分紧张,吴梦非甚至变卖妻子的首饰而接济学校,其恩师李叔同此时已遁入空门,得知办学经济拮据之后,曾主动写了大量字画交给吴梦非变卖,为学校补贴资金。[6]著名的戏剧家欧阳予倩还主动捐赠了大提琴、低音提琴等管弦乐器。[7]尽管经费艰难,但为学校发展和学生的前途着想,先后聘请了日本和俄国的外籍教师任教,还有一些外国留学归国的艺术家例如孙续丞、陈抱一以及中国自己培养的教师如周玲荪、李鸿梁等。仅从聘请的教师队伍就可以看出该校集中了中外教师于一体,传授中外先进的艺术知识。由于学校开明、正派、进步的办学方针和廉政的风气吸引了一批专业水平较高的艺术教育家和改革精英。陈望道、吕�、胡寄尘、姜丹书、李超士等都在该校担任教师,促进了该校的蓬勃发展,为中国艺术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同创团体
  
  民国初年,教育部虽然在拟定教育宗旨时把“美感教育”列为四项宗旨之一,但是“一般主持教育和实行这种美感教育的,除了少数人以外,依旧在那里扑风捉影地过日子,并没有彻底的了解,亦没有彻底主张”。[8]一些激进的、有抱负的艺术家,痛感艺术的落后,要求团结更多的人去改造艺术教育,宣传普及美育。于是,1919年冬,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影响下,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专科师范和上海爱国女学的师生联络全国的艺术家和美育爱好者发起了一个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美育学术团体――中华美育会。
  中华美育会的宗旨是要“用‘艺术教育’来建设一个‘新人生观’,救济一般烦闷的青年,改革主智的教育,用美来代替神秘主义的宗教”。[9]宣明的宗旨呼唤着全国的美育爱好者和艺术工作者,他们积极地响应,在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全国有十六、七个省数百余人加入该会并成为会员,使得中华美育会成为南方最大的艺术团体,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中华美育会成立《美育》杂志社,创办了自己的机关刊物《美育》杂志。吴梦非当选为总编辑。1920年4月,《美育》杂志的第1期出版,首篇登载了《本志宣言》即:“本志是我们美育界同志公开的言论机关,亦就是鼓吹艺术教育,改造枯寂的学校和社会,使各人都能够得到美的享受之一种利器。”[10]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艺术家在该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宣扬“民众艺术”和“艺术进步”,提倡艺术教育改革,吴梦非写的《美育是甚么》、《艺术品应该怎样制作?》、《女子对于家庭美育的责任》、《图案讲话》、《对于我国办学者的一个疑问》、《西洋绘画家之争点》、《革新全国音乐教授的计划》等;丰子恺著的《画家之生命》、《忠实之写生》、《艺术教育的原理》等;刘质平著的《予对于吾国现有唱歌书之意见》、《我国音乐教授的缺点》、《卿云南风歌谱》等。这些文章分别从美育理论、美育规律、美育知识、美育方法、美育经验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当时的美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一时期使《美育》杂志成为新青年爱阅读的读物,为宣传普及美育思想提供了理论平台。
  他们创建的中华美育会不仅通过《美育》杂志这一平台进行理论宣传,而且在实践中,他们每年利用暑假时间举行“夏季图画音乐讲习会”。夏季讲习会从当时的实际出发,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美育的宣传和实践活动,为中小学培养了大批的音乐、美术教师,对当时的“新美育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倡导改革
  
  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三人不仅是“新美育运动”中的闯将,而且也是艺术民众化的开拓者。从他们一系列文章、著作中可见他们的观点和倾向是比较进步的,充满了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的精神。吴梦非不仅是《美育》杂志的总编辑,而且还兼任《民国日报・艺术评论》总主编。他通过这些刊物“联络海内外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共同宣传艺术与艺术教育”。[11]他在《艺术评论》上刊登了热情洋溢的《中华全国艺术协会草案》,向社会宣告:“我们的目的不是想把既成的艺术降低到民众的水平,我们是想把民众抬高到艺术的境地。”希望“联合全国艺术界及赞助艺术之同志作通力合作,筹划建设全国的艺术事业”。同时,刘质平针对我国当时音乐教育存在的弊端,旗帜鲜明地提出《我国音乐教育的缺点》,对中小学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音乐当时的教育不能达到目的,是因为“唱歌的教材和教授的方法不对”,[12]他主张“初中的乐歌改称音乐科”、“中小学音乐课程应当衔接”,认为“初中音乐科教学的目的,教育与技能二方面是并重的,一方面涵养美的感情和融合的精神,一方面养成识谱和唱歌的能力”。[13]他的主张对当时的艺术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丰子恺的文章中同样也可以看出丰子恺对艺术民众化的观点,他对于艺术民众化有独到的见解,他主张让艺术教育走出学校,走向平民,丰子恺以“人生短,艺术长”,“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作为逻辑起点,推出艺术不是某些人的专利,而是人之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知也”的结论,竭力宣传他“艺术越接近民众、越能发挥它的审美功能”的理念。他们的这些理论和观点充分说明三位都是具有强烈的改革精神,从为民族振兴的基本点出发,而大力提倡艺术民众化,提倡美育大众化的先驱。
  
  参考文献:
  [1]孙继南.名师高徒,一脉相承.转引自向延生.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M].第一卷第260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出版.
  [2]陈梦熊.丰子恺小品.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月版.
  [3]吴梦非.上海艺术师范大学与东方艺术专门学校合组的经过.民国日报・党悟,1925年11月12日.
  [4]民国日报招生广告.民国日报・艺术评论,第65期.
  [5][6][7]吴梦非.“五四”运动前后的美术教育的回忆片断.美术研究,1959年第3期.
  [8]吴梦非.美育是甚么.美育.杂志第1期.
  [9][10]美育.杂志社主编.美育.上海:中华美育会出版,1920年4月第1期.
  [11]民国日报・艺术评论,1923年第1期.
  [12]美育.杂志社主编.美育.上海:中华美育会出版,1920年5月第2期.
  [13]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教育[J].第4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推荐访问:美育 发起人 中华 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