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的形式美比较] 形式美法则

  摘要: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版的话剧《雷雨》和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版的话剧《雷雨》两者在美的形式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本文将着重从美学中的形式美的角度来比较两个版本的话剧在形式上的差异和优劣。
  关键词: 电影《雷雨》 曹禺 形式美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版的话剧《雷雨》(97版,夏淳导演,以下简称为“北版《雷雨》”)和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版的话剧《雷雨》(王晓鹰导演,以下简称为“青版《雷雨》”)同是根据曹禺先生的剧本改编而成,内容上大同小异,而两者所具有的美的形式却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将着重从美学中的形式美的角度来比较两个版本的话剧在形式上的差异和优劣。
  这里有必要先介绍形式美的含义。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人们对美的感受都是直接由形式引起的,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人们反复地接触这些美的形式,从而使这些形式具有了独立的审美意义,即人们接触这些形式便能引起美感,而无需考虑这些形式表现的内容,仿佛美就在其本身。作为同样改编于一部剧本,内容基本一样的两个版本的话剧,其形式美的体现与否和多少就决定了它自身的艺术魅力、对受众的感染力。
  什么样的形式往往会引起人们的美感呢?形式美的法则回答了这一问题。正如万物皆有法则一样,形式美也是有法则的。所谓形式美的法则就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现实许多美的形式的概括和反应。人类在创造美的活动中不仅熟悉和掌握了各种形式因素的特性,而且总结出各种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有:一、单纯齐一;二、对称均衡;三、调和对比。上文我们说过,形式美会对艺术品的价值产生重大影响。能否把话剧的内容以符合上述的形式美的法则呈现在观众面前,就是判断话剧在表现形式上是否成功的标志,也是其能否打动观众审美神经的关键所在。下面,我们将对两个版本的作品从以上三个法则去比较,看其是否较好地符合形式美的法则。
  
  一、两者在单纯齐一方面的对比
  
  单纯齐一或者叫整齐一律,是最简单的形式美。在这两版的话剧《雷雨》中,它们集中表现为“反复”,即同一形式的连续出现。北版《雷雨》中关键时候或者是转折时间出现的雷声轰隆,青版《雷雨》中的蜡烛反复出现的场景、闪电出现的场景及雷声的轰鸣,这些全都是单纯齐一的表现。不论是雷声、蜡烛还是闪电,都或者是事情发展突变的一种标志,或者是人物感情大起大落的一种外化形式,只是青版《雷雨》运用得更为巧妙合理。首先,青版《雷雨》运用多种事物符号的反复。它不仅仅运用了雷声,还用了夸张化的闪电和时明时暗的蜡烛,丰富了反复的形式,活跃了反复的内容。比起北版《雷雨》的只是雷声的单一反复,显然要丰富得多,更有强调力。其次,青版《雷雨》更符合心理学的规律。北版《雷雨》运用的是雷声的反复,只是刺激了受众的听觉,而青版《雷雨》则不单动用了雷声这一听觉上的反复,还动用了蜡烛、闪电等视觉上的反复,对受众的听觉和视觉进行全方位的刺激。根据普通心理学,人的感觉器官中,视觉比听觉更为敏锐,外部信息的70%以上都是由视觉接收的。很显然,北版《雷雨》单单靠听觉的反复以刺激观众,效果可想而知。而通过视觉和听觉两者的反复,更高效率地传递有效信息,更好地带领观众走进电影世界,唤起观众的共鸣,青版《雷雨》也就更能使观众印象
  深刻,更能打动人。
  
  二、两者在对称均衡的比较
  
  在声像作品中,在对称与均衡二者之中,形式美的法则主要体现在均衡方面。对称要求形式两侧等同,要求较严。均衡的特点是两侧不必等同,量上也是大体相当,均衡较对称有变化,比较自由,也可以说是对称的变体。我们可以把作为艺术品的《雷雨》看作是一个整体,有头有尾有躯干。在北版《雷雨》中,我并没有看到特别突出的形式上的均衡,整个话剧就像一条线。但在青版《雷雨》中,电影开头有一个不知身份的老人一段预叙,而结尾处又添上一笔神秘老者的总结,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一个形式上的均衡呼应。这样,整部电影就形成了一个圆形的结构,而在美学和视觉角度来看,人们又是对圆形有偏好的,或者说,圆形的形式比起无章的形式更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青版《雷雨》中的这种均衡呼应,就更符合人的审美心理。
  
  三、两者在调和对比方面的比较
  
  调和与对比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调和是在差异中趋向于“同”,对比是在差异中趋向于“异”。这在两个版本的话剧中主要体现在光和影的运用。北版《雷雨》在光和影的处理上是这样一个过程:话剧开头和发展光和影都没有太大变化,都是光线柔和,不算昏暗也不算明亮,直到最后真相大白时雷雨交加才因为闪电打雷而有了一定的变化。青版《雷雨》开场的时候光线就很暗,只有几根蜡烛的光亮,之后开始光线稍微亮些,到真相大白之时光线甚至强得有些刺眼,然后光线又变暗。从故事发展的情节来看,一开始周家便是在诡异、有重重谜团的情况下展开故事的,这时候一切都处在一个“黑箱”中,昏暗的灯光的运用更能衬托其中的气氛。而到后面的真相大白,一切似乎都显得那么刺眼,则不妨用强光,以达到增强紧张气氛的用途。可以说,自始至终,青版《雷雨》都在追求或是背景暗、舞台灯光明亮,或是舞台灯光明亮、背景暗的效果,都是在进行着对比和求“异”。青版《雷雨》在不同时间的明暗不同,同一时间近景和远景的明暗对比也相当分明。而北版《雷雨》并没有表现出求“同”,也没有表现出求“异”。这样看来,青版《雷雨》在调和对比方面则做得更为出色和符合故事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艺术创作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艺术创作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客观实在性,而更多在于它包含作者的审美提炼。画画不仅仅是追求“形似”,还追求“神似”,话剧也是如此。可以说,两个版本的《雷雨》作为艺术品,在物质实在层(两者的物质载体相同)是相同的,但是在形式符号层,即两部话剧赖以存在的符号,如光、影、色彩等存在较大差异,而直接影响到了它们的意象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的表达效果,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觉得青版《雷雨》会让我们印象更为深刻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推荐访问:形式美 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