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引领学生“来回走”_引领学生

  有效提问是师生根据语文教学目标,抓住课文重点、难点,提出问题,并对所提问题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引领学生走近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鼓励走出文本,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教学案例】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片断:
  师:这一池香气袭人、姿态各异的荷花如诗如画,美不胜收,作者深深陶醉于美景之中,忘了自己是谁,身在何处。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再来美美地欣赏、感受一番。请同学们边看插图,边听录音,再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出示一张放大的荷花图,在柔美的音乐声中播放第四自然段录音)。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我看着池塘里的荷花越看越着迷,怎么也看不够。
  生:我仿佛来到了童话世界。
  生:我看到一朵朵荷花亭亭玉立,风一吹就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把小鱼和蜻蜓都吸引来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在这么美妙、神奇的境界中,你最想干什么?
  生:我想画一幅画,画出荷花的多姿多彩。
  生:我想唱一首歌,歌唱荷花的美丽动人。
  生:我想跟荷花仙子一道在微风中翩翩起舞。
  生:我想吟诵一首小诗,赞美荷花的美丽、纯洁。
  生:我……我真想变作一朵荷花。
  师:(惊喜地)想得真好,同学们,你们也想变作一朵荷花吗?
  生:想!
  师:(播放一段轻柔、富有幻想的音乐,把一个荷花娃娃头像贴在插图荷花丛中)同学们,现在你就是一朵荷花,站在荷花池中,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又会怎么想,怎么说呢?请大家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练说)。
  生:我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下,一阵微风吹来,一池的荷花都跳起优美的舞蹈,池水叮叮咚咚地流着,像是为他们伴奏,我也情不自禁地跟着他们一道翩翩起舞。
  生:温暖的阳光照在我身上,舒服极了。一阵微风吹来,我掀起用荷叶做的筒裙,跳起了欢乐的舞蹈。风停了,我静静地站着,抬头往上看,看到一只只蜻蜓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是那么快活;低头往下看,一条条鱼儿在我脚底下游来游去,好像在捉迷藏。
  生:我在微风中和荷花姐妹们一道轻轻慢舞。风过了,我们停止了舞蹈。这时,一只蜻蜓飞过来,自豪地对我说:“荷花姐姐,今天清早,我和兄弟姐妹们消灭了许许多多的害虫,心里真高兴呀。”话音刚落,小鱼儿连忙游过来说:“荷花姐姐,昨天晚上,月亮那样亮,池子里静悄悄的,我甜甜地睡了一觉,还做了一个好梦呢……”
  师:(满意地)同学们想象力真丰富,说得又那么有声有色,连老师都被深深感染了。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配乐朗诵这一段)
  师:小朋友,昨天我们去野外看了野花,野花有许许多多,有各种美的色彩,也有好的品格,你们觉得那一种野花最美?
  (学生说出五种野花,由于时间关系,师生商定本课只说蒲公英。)
  师:谁先来说说蒲公英的美呢?
  生1:蒲公英是一种常见的野花,无论在什么地方,它都能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小花。
  生2:蒲公英的花像小菊花,又像小小的向日葵,蒲公英给它的孩子们每人一把伞,让风伯伯把它们带到四面八方,在土壤妈妈的怀抱里,生根发芽。
  生3:我仿佛变成一粒蒲公英的种子,跟着风伯伯飞过小河,飞过高山,飞到日月潭,给台湾小朋友带去大陆小朋友的问候。
  生4:我是一粒蒲公英的种子,妈妈给我一把伞,风伯伯把我带到小河边的一块空地上,我就在那里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
  ……
  反思这一课例片段,教者通过情境设问,层层追问,拓展提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了语文课堂的有效生成,有效提问让学生走近文本,走进了文本,并走出了文本。
  一、问――让学生走近文本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在《鲜明的个性及理论依据》一文中指出:“情境教学正是通过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对优美的或丑恶的,崇高的或卑劣的,愉悦的或悲伤的种种不同事物、现象,作出肯定的或否定的评价,体会到自己所表现的爱与憎,满意与讨厌的态度。”课例中,教者首先通过挂图、音响等手段,让学生在感知美的意境后发问:“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一幅挂图,一段音乐,一个提问,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兴趣。于是学生们看到了“一朵朵荷花亭亭玉立,风一吹就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把小鱼和蜻蜓都吸引来了”的情景,因而发出了“越看越着迷,怎么也看不够”,“仿佛来到了童话世界”的感受。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必须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精心的梳理、筛选和整合,独具匠心地创设好与教材相吻合的鲜活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走近文本,形成情感体验。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问――让学生走进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此案例中,教者没有过多地讲解,而是通过由浅入深的提问,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理解文本。教者首先让学生说感受,然后问学生“最想干什么。”这时,学生们想“画一幅画”,“唱一首歌”,“吟一首小诗”来赞美荷花的“多姿多彩”、“美丽动人”、美妙“纯洁”,甚至“想跟荷花仙子一道在微风中翩翩起舞”。接着,教者又提问:“同学们,现在你就是一朵荷花,站在荷花池中,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又会怎么想,怎么说呢?”此时,学生们完全进入了文本。于是,学生们入神地看,大胆地想,尽情地说。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自由释放,思维活跃,各抒己见。于是课堂上呈现出可喜的生成:“叮叮咚咚”的池水“为我们伴奏”;“我也情不自禁地跟着他们一道翩翩起舞”;“一只只快活的蜻蜓”,“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告诉我,他和兄弟姐妹们消灭了许许多多的害虫”;“一条条鱼儿在我脚底下游来游去,好像在捉迷藏”,“告诉我,昨天晚上,月亮那样亮,池子里静悄悄的,他甜甜地睡了一觉,还做了一个好梦呢……”教师一层进一层地追问,巧妙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中的动植物对话,想象文中角色,引发情感共鸣,因而学生由“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由初步感知到大觉大悟,所以才有了浮想联翩、畅所欲言、妙语连珠的课堂生成。
  三、问――让学生走出文本
  罗曼・罗兰说过:“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发现自己,检查自己,超越自己。”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通过有效提问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拓展提问引领学生走出文本,灵活运用文本知识,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案例中,教者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之后,要求学生说说蒲公英的美。从学生的表述不难看出,学生不仅理解了《荷花》这篇课文,而且能将学到的知识迁移至文本之外,通过重新组合、创造,形成了新的语言。这正如特级教师周一贯所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再造想象,一方面是以课文词语为触媒,从中生发生活的情境;另一方面是以课文的空白处为契机,以想象的情节去填补和丰满。这种阅读想象,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而且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的内蕴,超越了文本。”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引领学生在文本中“来回走”。

推荐访问:来回 引领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