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中错别字的纠正|纠正错别字的方法

  摘 要: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着严重的错别字现象。原因主要来自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多方面。为此,我们要把消灭错别字贯穿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教学 错别字 原因及措施
  
  历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给历史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但新课程并不是否定基础知识,而是对基础知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历史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部分“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但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平时历史作业、学期考试以及课外拓展活动中撰写的小论文和制作的历史画报中,甚至在高考中考中,都会出现大量错别字。有的错别字贻笑大方,令人费解。频繁出现错别字让学生在考试中丢掉不少“冤枉分”,也使历史课外活动质量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完整、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纠正学生的错别字,借以提高学生素质和考试成绩。
  
  一、常见历史错别字的类型
  
  分析学生常出现历史错别字的类型,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写错字,就是把字的形状写错了,写得不成字、规范字典查不出的字。①增添个别笔画,如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写成“井岗山革命根据地”;②减少个别笔画,如“资治通鉴”写成“资冶通鉴”;③改变字形的部分;④改变字形的组织。
  另一种情况是写别字。本来该写这个字的时候,却写了另外的字。①音别字,即音同而义不同的字,例如把“祖冲之”写成了“祖充之”,把“赵州桥”写成“赵洲桥”等;②形别字,即形近而义不同的字,把“秦始皇陵兵马俑”写成“秦始皇陵兵马桶”;③双音词的义别字,即前后两字互相交替的字,如把“达赖喇嘛”写成“喇嘛达赖”。
  
  二、历史错别字出现的原因
  
  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写错别字严重,咎其原因除了少量“笔误”外,一般是由汉字特点、历史课程本身、学生和教师等四方面造成的。
  1.汉字本身特点。我国汉字的数量多,形状结构纷繁复杂,比较难写、难记、难认,稍不留意就会写错,这客观上导致了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错别字的产生。
  2.历史课程本身的因素。在历史知识的大量的历史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中,有许多生僻难写的字,甚至有的是古读音古写法。《世界历史》中大部分人物和地点等基础知识都是音译而来,没有太多内在联系,写起来难度很大。
  3.学生粗心大意或基本功不扎实造成的。有的学生对使用文字态度不端正,认识不足,认为写错别字是小事一桩,多一笔少一笔都没有关系,反正人家猜得到,能“意会”;在不会写或不清楚写的情况下,不请教别人也不,粗枝大叶、草率从事,以致习惯成自然,积习难改,历史考试时也就信手涂鸦。
  4.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板书也是原因之一。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往往过分追求“过程”,忽视基础知识的讲授,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板书,学生只是听听而已。课程改革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这种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善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实现教学人机互动,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时代要求,但有的教师过分追求课件的华丽,忽视历史知识本身,学生只是看看而已。新课程背景下,在学习过程中重视活动的作用,但在五花八门的历史活动中,学生只是说说而已。虽然电脑能够实现板书,但由于电脑所显示的信息随着下一个信息的出现而消失,加之课件的容量大,学生往往来不及记录或记忆。
  
  三、历史教学中纠正学生错别字的对策
  
  纠正历史错别字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心理学原理表明,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不是单一的心理过程,而是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彼此紧密联系的统一过程。当错别字作为一种表象储存在人脑中形成记忆时,要想纠正它就很困难了,因为它已经“根深蒂固”,只有运用强烈的刺激方式,从汉字的形、音、义等方面入手,将错“根”挖掘,将正“根”扶植,使学生知道错字错在哪里,正字正在何处,才能在学生大脑中彻底消除错误的记忆,形成正确的新记忆。
  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错别字给以纠正呢?我认为采用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1.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加以足够的重视,养成良好习惯。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消灭历史错别字的关键在于:教师重视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的培养,让学生具备能够战胜学习方面的消极心理或心理障碍的能力。平时教师要强调在做作业考试时因写错别字而遭到扣分的实例。以引起学生对错别字的足够的重视。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写字习惯,坚持“四到”:一是“眼到”,注意观察方形,分析笔画,掌握笔顺和间架结构。二是“口到”,做到边读边写,加深印象。三是“心到”,专心书写,用心记忆。四是“手到”,遇到字形生疏或意义不明的字,勤。
  2.学习心理学中的认知规律表明,学生只有把所学知识纳入到自己的原有知识结构中去,才能真正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只有在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以后,才不会出现错别字。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不仅要讲清历史知识、概念的内涵,而且要对那些关键性的字、词、概念进行辨析和比较,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的正确写法。当然,历史教师不可能像语文教师那样去逐一纠正错别字,历史教师应把纠错的重点放在那些会改变或严重影响概念的涵义及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的字、词、概念上。
  3.在历史教学中要预防在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字词作重点讲解和板书。历史错别字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教学中缺乏预防性指导有关。要学生不写错别字首先要“防患于未然”。教师要注意积累历史基础知识中大多数学生经常出现的错别字,以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中能较准确地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错别字,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有经验的教师会提醒学生:“这个字很难写。”“这个字与某个字差不多,要注意辨别。”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板书是学生学习书写的直接样板,教师要注意板书的示范作用,同时要督促学生勤记笔记。
  4.在批改历史作业和试卷时,不要放过对错别字的指正。我在批改时,一般都会就学生写的错别字加以指正或修改,并要求学生及时订正,以加深学生的印象,避免以后再次重犯。同时还重视"面批"环节,通过“面批”,历史错别字可以当面给学生指出以促使其改进,同时教师可以对出现的错误加以分析、讲解、改正、叮咛,也可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5.开设“错别字集”进行纠正。这是让学生动手动脑,自我检查,自我纠正错别字的一项有趣活动。一方面让学生随时把自我感觉易写错、易混淆的难字和教师在教学中指出的容易写错的字摘录下来,另一方面把每次作业和考试中书写的错别字及时记载下来,时刻提醒自己。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发现自己平时的马虎之处,而经过动手动脑之后,对正字的记忆就会深刻了。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别字,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积极预防和引导,让学生尽可能减少历史错别字,以避免在考试中不必要的失分。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 冯长运.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叶小兵,姬秉新.历史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 顾之川.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上海教育科研,1995年第5期.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04级教育硕士)

推荐访问:错别字 新课程 纠正 中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