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启蒙教育: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其意义就是找规律、找关系、找模式,形成表达式,并加以证明。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这也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数学课堂教学是否充满创新的因素,是否充满创造的精神,是一节数学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启蒙创新思维、促其不断成长的关键。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点粗浅的见解。
  
  一、展示数学魅力,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既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又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常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去培养学生的兴趣:
  (1)以问激趣。巴尔扎克讲:“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在数学学习中,许多学生由于受种种思维定势的影响,对扩展的、变化的问题不适应,进而造成解题思路受阻,方法不灵活,以致失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重点内容精心设计系列题组,对重要题型设计出种种变化,或从多方设问,或向纵深追踪,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以激发他们的疑问和兴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如在学习“边边边”公理的那节课上,有这样一个例题:“△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和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D⊥BC”。学生们很快就把这道题证好了。然后我又提出原题的已知条件不变,你会设置几种结果?同学们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回答问题,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这时,好多同学都回答:“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中线、高线和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最后,我又说:“如果把三角形的中线AD改成高线AD,你会证明AD平分∠BAC吗?”有的学生马上说:“不行,不符合所学的公理和定理。”还有的学生试探性地说:“应该行吧?”这时,我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设置了一个悬念:“到底行不行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研究这个问题。”这样,学生就对下节课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由浅入深的学习、探索过程中,以“问”激“趣”,由“趣”促学,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智力得到了极大的开发。
  因此,教师在教学新知识和解决实践问题的关键时刻只要能巧设疑问,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情景激趣。心理学实验证实,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的效果截然不同。学生若能自发地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效果当然是最好的,但实际上这样的学生只占少数,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地去学习,缺少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从外界给学生以激发,来引起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特征激趣。每一个学生都有上进心和虚荣心,教师应当恰当地运用这些心理特征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当然,在表扬和奖励时,要注意奖励的层次性,通过表扬、加分、报喜、命名等行之有效的措施,让学生充满信心地攀登思维高峰。尤其是某些后进生,其实他们不一定需要多少知识的补缺,需要的是更多的精神鼓励。例如,有一次上“分式方程的应用”这节课时,班上一个学习成绩很差的女学生竟然想出了一种很简单的方法,为此我特地表扬了她,并在课下特意对她的这种思维加以肯定,鼓励她努力学习,从此以后,她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数学成绩也逐步提高了。
  总的来说,激趣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敢想、善思的思想意识,和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良好心态;强化数学思想教育,启迪学生的思维,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数学思想。
  
  二、注重学科发展,培养学生善思、质疑的品质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培养学生善思、质疑的品质。古人常说:“学而不思则罔。”“学贵有疑。”“思”是质疑和进步的前提,“疑”是一切发现和创造的基础。学生的质疑是学生创造灵感的闪现,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并正确加以引导,以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1)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想问。
  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或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虽然不可能出现具体的生活场景和实践活动,但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具体情景,引起学生的感触,让他们自己在这种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2)创造和谐气氛,使学生敢问。
  要让学生大胆提问,改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那些后进生更要多些关爱,让他们体验到教师的重视和关注,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其次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提问,多用激励的语言、肯定的手势、默许的眼神给学生以充分的赞赏。即使提出的是一些奇怪的问题,也尽量用他们能理解、感兴趣的话去解释,帮助解决心中的困惑。总之,在课堂上,创设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敢于想象,敢于提出问题。
  (3)注重学法指导,使学生会问。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要想问、敢问,更应该会问。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其“问”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问”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问”在法则规律的结论处等,学会用恰当的数学语言表达观点,提出新颖合理的问题。
  
  三、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培养学生求异、多变的思维方式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形式,它具有独创性、多样性、灵活性和批判性。在学习中,可借助求异思维,从不同角度探索数学问题的多种思路。
  有一次,我在几何课上写了这样一个题目:“CD、BD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和内角平分线,求证:∠D=1/2∠A”。有三个学生演板,三个学生,三种方法。我刚开始表扬这三个学生做得好,就一位学生举手发言,说这三种方法都太麻烦,他的方法更简单。原来,他用了对顶三角形的性质,仅两三步就证出来了,这是一种多么巧妙的思维方式啊。我立即给予肯定和赞扬,并鼓励大家学习他的这种创新求异思维的方式。
  另外,在数学课上,我还总是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思、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给一个题目,让学生变出几种结果,画出几个图形;给一个图形,让学生自己由图形写出几个题目,然后找出题目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找出几中不同的解题方法。思维灵活多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就高涨了。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创造性地教,让课堂充满创新的因素和活力,学生就能创造性地学,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创新意识就会在数学课慢慢培养。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数学课堂应尽量为学生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来掌握知识,激发创新兴趣,训练创新思维,使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推荐访问:启蒙教育 中学生 创新思维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