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荣辱观教育 促进学生发展|适合做ppt的荣辱观事例

  摘 要: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树立了社会风尚的道德标杆。在学校加强“八荣八耻”教育,顺应了个体和社会的需求。学校应以荣辱观教育为着力点,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荣辱观 促进 发展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内涵。它集中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导向、人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文明程度。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它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丰富内容,是中国传统道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明确了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树起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标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种时代的道德呼唤。如何使青少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学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社会主义荣辱观顺应了个体与社会发展的需求。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巨大的可塑性。从个体品德心理发展的的视角来看,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符合个体道德发展规律的。首先,心理学家认为,羞耻感是“个体意识到自身或所属团体违反社会规范和道德行为准则时所产生的自我谴责的情感体验”。青少年学生如果能正确地分辨是非廉耻,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而产生自责与羞愧心理,就能挖掘他们道德生活最内在、最深刻的积极性源泉,为道德进步提供契机与动力,为个人的健康成长、趋于完善提供心理保证。如果连基本的廉耻之心都没有,那么,他们自身的个体品德是很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的。其次,荣辱感和羞耻感属于情感的范畴。情感是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一种认知,尽管它仍属于人的感性认识,但在道德思维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决定着人的认知。作为一种道德情感,荣誉或耻辱的感受能给人带来道德情感上的满足或造成人的内心痛苦以及自尊心受损,因而对人的道德行为具有促进和约束的作用。有了荣辱感、正义感,青少年学生才会有做出道德行为的内在推动力,才能够自尊自爱,形成道德人格。知耻是自尊自爱的表现。历史早已证明,道德修养当以知耻为先。知耻而后德,这是青少年学生个体品德心理发展的情感动力。
  当前,学校教育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当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个时代的道德主旋律,并以此为契机,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在素质教育中通过荣辱观的渗透,使学生能够慢慢把握道德标准,深化道德情感,确立坚定的道德信念,做一个高尚、理想、典范的人,以健康而有价值的世界观、高度的视角去感受、审视生活,去创造生活。
  那么,在学校思想教育中,应如何开展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荣辱观�化为青少年学生的生命需求,使他们能自觉地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呢?我觉得应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师德建设,挖掘教育资源,开拓荣辱观教育的渠道
  
  知、情、意、行是德育过程的有机构成要素。情感是德育的基础,育人先育己。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要在学生荣辱观上取得成效,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领悟精髓,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以身作则。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具有高尚的师德,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才可能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对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起着重要的感染作用。对学生进行教育,要观点鲜明、分析透彻,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言传身教、褒荣贬耻,能以情激情、感化学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教师应该努力从课堂抓起,把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在各科教学中全面贯彻与实施荣辱观教育,充分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的荣辱观教育资源,通过每一节课,引导学生思考、体验和感悟,让荣辱观在学生心灵中扎根。另外,教师还可通过开好主题班会,开展知识竞赛,关注隐性课程等方式,让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处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和感染学生,进而开拓荣辱观教育的渠道。
  
  二、确立正确理念,遵循发展规律,鼓励学生的社会实践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应以学生的需要,个性发展为目的,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生活的实际,让道德教育似“春风润物”般渗入学生体肤,进入学生的心间,内化为他们的生命需要。
  开展荣辱观教育,应遵循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观点,应该成为社会道德文明的准则。作为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个体生活实际,针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具体问题,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体现荣辱观,对荣辱观进行细致的分解。通过各种真实、感人的故事教育引导,让他们从根本上分清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耻辱的,使青少年学生真正明白,荣辱观包含着深刻的成事为人的道理。
  青少年学生的文明修身应与实践相辅相成。要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具体的一事一物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行动落实于为校园增光彩、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中。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学雷锋活动,开展诚信、文明、感恩等基础文明活动。这些活动往往是学生自主行为的修行过程,是他们主动接受的,也是愿意付诸行动的,所以总能取得好的成效。总之,只有结合每个学生的道德心理实质,使青少年真正从内心深处懂得了明荣辱、知廉耻和成事为人的道理,才能形成和发展起真正的道德良知。
  
  三、营造文明氛围,创设良好环境,形成整体教育合力
  
  我们知道,良好的道德风尚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要使青少年学生树立荣辱观,还必须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文明氛围,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学校应加强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通过大力宣传优秀学生、教师、社会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和高尚精神,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每时每刻感到学校是自己的精神乐园。并通过板报、宣传栏,文艺表演、社团活动以及主题教育活动等感染学生,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精髓和荣辱之分。
  其次,学校的道德教育还应置于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中。学校应该与各级部门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从家庭和社区入手,在家庭和社区中广泛开展参与性强、贴近青少年情感世界、弘扬正气的文娱活动。倡导成人从自己的荣辱观抓起,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营造一个知理守法、惩恶扬善、是非分明的大环境,使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充分运用青少年能够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榜样力量,感染、引导他们,最终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如何,预示着国家的前途。学校应以荣辱观教育为契机,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全社会也应共同努力,高扬“明荣辱、知耻辱”的时代的道德主旋律,创设一个健康、和谐的大环境,使青少年的个人行为与社会规范相协调,与公共利益、国家利益相符合,从而塑造完美的道德品质,达到超越自我和社会,形成道德理想与人格,实现人生道德价值的终级目标,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薪火相继、代代流传。
  
  参考文献:
  [1]杨韶刚.明荣辱、知廉耻:道德教育的时代呼唤.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9期.
  [2]霍功.完善兴荣抑耻机制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2007年第9期.

推荐访问:荣辱观 促进学生 发展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