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出语文课堂的精彩 精彩的语文课堂作文

  摘 要:本文列举语文教学中各种提问方式,结合中学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有针对性析谈。   关键词:语文教学 提问方式      前言      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阅读教学完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难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迅速获取反馈信息,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开门见山问
  
  “开门见山问”就是为引起学生的思考而进行的直接提问,如就某一个问题而作的明确发问:“这篇课文属于什么体裁,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孔乙己为什么用手爬出大门?”这种方式应用十分普遍。但是,这种提问直来直去,缺少趣味性,在一堂课中若运用太多而无变化,往往较枯燥,不容易活跃课堂气氛。
  
  2.比较强化问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为了巩固旧知,开拓新知,教师往往运用对比、反比、类比等方法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如教《社戏》,根据迅哥两次吃豆的不同感受,可提问:迅哥两次吃的都是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为什么感到今天吃的“没有昨夜那么好”?这样写收到什么效果?教《故乡》,可问:闰土称“我”为“老爷”,而杨二嫂称“我”为“贵人”,他们两人对“我”的感情是否一样?这种提问能让学生发现矛盾,激发思维,在比较中提高认识和鉴别事物的能力,养成分析的习惯。
  
  3.转换问题问
  
  上课时,教师提出的有些问题学生答不出来,这常常因提问的难度大、坡度大,这时教师可将原问题进行转换,以让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顺利地解决难题。如在指导学生自学《项链》一课时,提问:“作者刻画路瓦栽夫人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这个问题,学生一时难以回答,老师就随机转换:“路瓦栽夫人是怎样一个形象?”学生很快答道:“是一追求享受,梦想过豪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的妇女形象。”老师再设一问:“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学生答道:“当时的法国在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的豪华奢侈、讲排场、虚荣之风大盛。”问到这里,开始的第一个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4.层层递进问
  
  层层递进问,就是各个问题上下相连,环环相扣,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基础,两个或几个问题在知识上是层进的。如讲《故乡》,针对开头的写景部分提出以下问题: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是什么样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富有特征性的词语传神地勾勒出这种景象?用这些词词描写故乡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讲到少年闺土的肖像描写后,为回答“通过肖像描写,可以看出闺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的问题,有位教师设计了三个台阶式的问题: ①“紫色的圆脸”说明了什么?(日晒雨淋,健康) ② “头戴一顶小毡帽”说明了什么?(浙江农村孩子) ③ 为什么 “颈套银项圈”?(父母疼爱他)到此,一个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教师要解答的问题水到渠成。这种提问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便于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触及文章的内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5.自由选择问
  
  教师将一个问题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答案告诉学生,让其自己比较分析,选择优劣,找出最佳答案。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准确性。有位教师在讲授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教师提问道:“这七句是作者对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帝王的评价,作者持的是肯定的态度,还是否定的态度,还是既肯定又否定的态度?”通过引导学生,使学生懂得毛主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既肯定其历史功绩,又指出其不足,为下文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歌颂作了有力的铺垫。
  
  6.迂回曲折问
  
  教学中往往会遇到问题搁浅,再“启”不“发”的情况,这时我们便可以采用迂回曲折式的提问方法。比如讲《祝福》一课时,在老师分析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骂的哪句话时,问道:“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怎样的一个人?经过思考,学生仍然答不上来,老师可采取绕道法,暂且存疑,从侧面问道:“同学们想一想,鲁四老爷在偏偏要在这个时候的后面理应说什么?” 有的说“死了”,有的说“老了”,老师问“鲁四老爷为什么不说死了?”学生答:“因为他忌讳极多,在祝福时是不允许提死亡一类的事情。”老师问:“那鲁四老爷为什么又不说‘老了’”?学生说“因为老了含有尊重死者的意思。”问到这里,鲁四老爷这个既不能犯忌讳,又不能丢了传统的老朽形象也就活脱脱地站了起来,至于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7.设置矛盾问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中既有“忘却”又有“记念”,两者矛盾吗?鲁迅要忘却什么?要记念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了解了鲁迅要忘却的是悲痛,以便轻装上阵,更好的战斗,要记念的是五位烈士时,就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和写作目的了。
  
  8.创新思维问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索大千世界的一切。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拓宽原有的教学内容,可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进行再造想象,或插叙情节,或改写人物,或增删词句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欧阳修的《卖油翁》,可提问:卖油翁走后,陈尧咨会想些什么?教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可提问:当路瓦栽夫人在极乐公园碰到佛来思节夫人,得知她当年丢失的是一串假项链,十年劳动白费时,她该怎么办?
  
  小结
  
  总之,课堂提问的方式还有很多,关键是要灵活运用。我们只有掌握了高超的提问艺术,才能把智慧大门的金钥匙交给学生,“问”中长见识,“问”中出成果,“问”出语文课堂的精彩,“问”出“投石冲破水中天”的境界。

推荐访问:语文课堂 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