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班集体建设背景下的“平等”悖论】自由平等悖论

  受传统的“尊师重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观念的影响,在现代教育活动中,依然存在着教师与学生天然割裂的“二元”解构现象。虽然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并在实际活动中对这种“解构”现象进行了反思与改革,但还是潜意识地存在着“解构”现象,从而给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这种理念上追求的“平等”与现实行为中的“不平等”就成了“二元”结构的“悖论”体现,而在班集体和谐氛围的建设上,这种体现与影响尤为突出。
  一、“平等”悖论存在的道德根源
  一方面,可以这样说,“平等”悖论的存在源于教师与学生“二元”结构的存在。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师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这两个教学上的主体本身并不因为“教”或是“学”就决定了谁在人格或是法律地位上更高等或是更优越。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韩愈曾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由此可见“对‘道’的某方面造诣不同,由于对‘业’的某方面的专攻不同,也许学生不一定不如教师,教师也不一定处处比学生高明。他的这一思想是很深刻的,不仅说明了教师不一定是万能的人,不一定是完人,而且破除了对教师的盲目迷信,解除了‘弟子必不如师,师比贤于弟子’的旧观念”。这也就是说先辈们在尊师重道的主流价值观下早已看出师生在教学活动的实际过程中的地位是一种“应然”式的平等。
  另一方面,纵观历史不难理解,之所以倡导“尊师重道”,只不过是对知识掌握与传授者的一种情感或是道德上的尊敬与尊重。在教学实际活动中师生本身是教学相长的,无论是在人格上还是在“教、学”的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但由于这种道德或是情感上的尊敬与尊重随着历史的积淀,在我国逐步演变为教师地位对学生地位上的统摄和管束教育,从而形成了目前的显性或是隐性的“二元”结构现象。教师利用“教”主体地位的统摄,形成了对学生“学”主体地位的压抑与弱化。
  二、“平等”悖论在和谐班集体建设中的现象体现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Sutton和Wheatley说:“教师的情绪状态不仅会影响到教师自身的认知、动机和行为系统,也会对学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系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就说明教师理念中的“应然平等”与教师行为中潜意识的“实然平等”之间的悖论必然在班集体建设中产生重要影响。道德上的心理强势让教师自我意识中认为自己处在教学活动的优势端,否则自己的教师权威等一系列“师道”就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情感上的危机感,而这种意识一旦内化为教师的自我意识,就迫使教师在情感上产生控制或是权压倾向,从而让班集体和谐氛围的建设出现不必要的乱象。由此可见,由于传统上的师道尊严,再加上教师强烈的自尊感需要,一些教师违背了与学生这种天然平等关系的基本原则,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控制行为或权压行为。这就说明师生关系在今天的现实教育中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真正的平等关系。这给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
  首先,容易造成学生与教师的“貌合神不合”,影响班级和谐氛围的养成和塑造。在现实生活中,受传统思想影响,出于教师权威的塑造,很多教师认为不能和学生走得太近,这其实是把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夸大化后产生的一种“矛盾”式解决手段。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或者说以朋友的身份与其在生活和学习中交往,其目的是通过与学生心灵的亲近接受,督促或激化学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和潜力。在现实中,教育的功利化导致教育评价的单一,从而把对学生应长期内心感化的历程和过程培养变成了即时的结果塑造。由于学生涉世未深,他们往往会把教师的心灵亲近进行情感上的扩大化,把教师当成可以撒娇的家长或是可以恶作剧的朋友,即把这种平等的人际关系扩大化,再加上由于人生阅历较浅,便会出现我们所谓的“不分场合”、“不知轻重”地与教师交往的情况。殊不知,这种扩大化的深化的情感本身就违背了个体的差异,个人的相互尊重。这时教师不应认为学生素质出了问题,而是其不懂得处理个体之间的关系。教师应给予更多的指导,如此,学生就会学会怎么与别人交往。这才是从根本上教会学生交往和思考问题。
  在现实中,当学生出现与教师交往的偏差时,很多教师采取严厉的抵制政策,批评学生,告诉其错在哪里,怎么做。学生下次就会由于怕受到严厉批评而不敢与老师“平等”地对话,或是不敢与教师接近,这种平等对话的基础就不再存在了,自然班级平等的氛围就很难建立起来,久而久之,师生就会貌合神离,学生从潜意识把自己分离出这个班级,这对班级的和谐氛围营造是极其不利的。
  其次,容易导致不公平行为,让班级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由于不平等意识的存在,再加上一些老师出于某种功利心理,对学习优秀的学生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地表现出一种偏爱行为,这就让班级里的其他学生在灵魂深处受到了伤害,而且这种伤害是来自教师的无意的偏爱行为,这种偏爱行为在那些没有被偏爱的学生心中会被理解成不公平行为。这种师源性的伤害不仅仅让一些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与兴趣,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这种行为会让那些没有被偏爱的学生产生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嫉妒,从而把自己放在与老师和那些被偏爱学生的对立面,容易与老师倡导的班级价值观相背离,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会容易表现出很大的攻击性。不难想到,这样的班级氛围最终得到的结果必然是学生在学习上严重两极分化,班级氛围不和谐。
  
  参考文献:
  [1]胡晓娟,于东红.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66-68.

推荐访问:悖论 平等 班集体 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