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新课改下的初二物理学习入门的教学探讨

  摘 要: 初二物理课程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能够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关键词: 初二物理课程 学习入门 学习兴趣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二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对学生今后学好物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初二物理课程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2008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学生们在收看了中央二套播出的“知识守护生命”的电视教育节目后,都形成了“积累知识,发挥潜力,培养坚持的毅力,重视团体协作的精神”,知道在面对突发灾难时要给自己多一些守护生命的护身符。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上第一节物理课《引言》时,我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在不太熟悉饭店里吃饭时突发火灾时,怎样使自己生命多一些护身符?比比谁的护身符多。”学生们兴趣一下激发出来了,纷纷举手说出多个护身符。最后我说出一个绝妙而简单的护身符:用湿的餐巾护住口鼻,尽量把易燃品清理到一边,自己贴近地面,而不是在不熟悉的环境中乱跑。让学生感到新奇而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适时地让学生观察玻璃罩内长短蜡烛的燃烧情况的实验,然后请学生解释“火灾发生半小时后,用这样的护身符的人能幸存下来”的原因。
  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熟悉的现象为研究对象,用学生常见的物品为实验器材,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外,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因此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通过科学探究,学生能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初二物理第一课《引言》的第二大内容是“体验科学探究”,通过学生读一读“富兰克林对天电的探索”,了解科学家通过科学探索中追求真理的精神、创新的思想方法。学生们知道了科学家科学探究经历环节: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等途径来搜集证据,进行分析与论证是否支持猜想与假设得出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还需要交流与合作。科学探究不仅是科学家需要,而且是学生们学习物理,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所需要的重要方法。
  学习第一章《声现象》的第一节《声音是什么》时,先以课本的导图上的两段富有诗意的话语引入:声音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直观的一种物理现象,鼓励学生积极大胆进行科学探究。
  从观察教室中正在旋转的电扇发出声音的现象作为探究活动开始,设置问题情境:声音是什么?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假设与猜想。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希望亲自动手多做实验。让学生分组制订计划与设计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如橡皮筋、梳子、纸、尺、水、手、嘴等)进行实验来搜集证据,通过交流与合作进行分析与论证,学生们自己看到了,感悟到了实验现象,再去观察教师的橡皮锤击音叉,看到音叉旁的丝线吊的小球被弹开的实验。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感觉、教师的启发、讨论,归纳出“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物体即声源”的正确结论。只有这样,经过教师和学生一道参与实验研究的活动,学生们才能顺利地掌握声现象,得出结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提出新的问题:发声的物体有哪些状态?通过观察和交流,得出固态、液态、气态。又提出新的问题:有些物体振动无法察觉,怎样让振动使大家看得见?学生纷纷设计方案用头发、纸片、小塑料珠、小叶片、泡沫小球、平静水面……
  然后继续探究声音的传播,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问题,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是在空气中传播,声音在固态、液态的物体中也能传播吗?学生很快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来搜集证据,通过交流与合作进行分析与论证自己的猜想,如其中有一组实验器材:用两个合并的桌子,方法:在一个桌面轻击,则学生在相连的另一个桌面听声音。这样的实验考虑不够严密,教师就及时引导学生做对比实验,把两个桌子分开,在一个桌面轻击,则学生在相连的另一个桌面听声音。这样通过对比,得出满意的结论。又提出新的问题: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吗?则通过让学生比较:正在发声的小闹表放进密闭的玻璃广口瓶中,用抽气机抽出瓶内空气时,再打开广口瓶时,两次听到小闹表声音不同,推理出:真空中不能传声。再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设计在太空中外面工作的航天员交流的多套方案。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明确研究的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搜集证据,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在交流和合作中得出结论或提出新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地构建、修正或放弃自己原有的认识和解释,从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这个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质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增强他们对自己学习的控制和责任感,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习物理。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物理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物理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并要由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探究活动,这样每个学生都可品尝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时在比较困难的地方及时给予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从而兴趣大振,热情倍增。一旦学生出了差错,不要埋怨、训斥和责怪,要坚持多表扬、多鼓励的做法,注意纠正错误的技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避免多次失败产生的消极心理影响。还要介绍物理学家对科学探究故事,让学生学习物理学家执著的求索精神,激励学生像物理学家那样不怕困难,勇于探索。
  三、加强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及时纠正单纯的兴趣心理倾向是物理教学最初阶段必须把握的一个课题。一方面要注重科学引导,让学生透过有趣的或无趣的物理现象去逐步体验感受物理思维过程和结论的妙趣横生。另一方面组织好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通过精心把握创设教学情境、引导细致观察、体验推理过程、享受探究结论、组织交流评估等环节,紧紧围绕把简单的、好奇心理转化为强烈的稳定求知欲这一目标开展活动,激发兴趣的深入性,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另外,还让学生自觉地加入到课堂表演中来,使学生自己体验探究的乐趣。
  例如:学习浮力概念时,先演示“木块在水中上浮,受到浮力”,接着又通过演示钩码放入水中,沉入水底。问学生钩码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这个问题本身使学生充满好奇,给了学生一个想象空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了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和给定的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通过亲身体验,品尝成功的喜悦。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我不停地走动,不停地对学生赞赏,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感受,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尝试着应用实验探究、资料查询、调查访问等方法学习知识乃至创新,是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轨道的极好途径。不断出现的挑战性的问题和随之而来的学生讨论,这些都是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地保持下去。
  有些学生可能对操作性实践或某方面知识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但对基础知识不一定掌握得很好,爱护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进一步动手动脑学好物理,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出主意、想办法。要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二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对今后学好物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内容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兴趣的保持程度会因人而异。有的学生甚至会完全丧失兴趣。针对这一自然现象,要多关心鼓励,多给予实际行动上的帮助。物理课是实践课,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实践”出来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有效的基础上。

推荐访问:新课改 入门 探讨 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