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复习课教学中设置问题_

  摘 要: 历史高考复习课尤其要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甚至高效。教师在历史高考复习课教学中要做到问题设置的有效,就是要关注提问能促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关键词: 历史复习课 问题设置 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高三学生面临高考,要复习的内容庞杂繁多,如何在课堂这一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地进行历史复习呢?本文试图从课堂教学中对相关问题设置的有效性进行探究。
  一、问题设置的指向性要能促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在课堂中,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教师课堂提问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话题”本身,而是通过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流,促进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从而建构起一定的历史知识体系。
  例如14-17世纪的西欧和中国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
  这种提问方法所针对的并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而是针对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的思维过程,并能构建起有效的知识体系。
  二、问题的设置要能培养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育的关键在于通过历史的学习,学生形成发散思维能力、比较思维能力等能力。那么在历史高考复习课中如何才能培养起学生这些思维能力呢?
  1.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老师要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请评价近代“通商口岸”的设置。这个问题的设计,容易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容易激起学生的思维情绪。如果老师不把学生的思维限定于用某种史观回答,那么不同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史观,得到不同的答案:
  (1)从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
  (2)从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
  (3)从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2.提问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求异与求同思维能力。
  求同和求异两种思维能力是比较思维能力的重要形式。求同是找出历史发展的普遍性,求异是找出历史发展的特殊性。
  例如,在复习《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请对三种经济模式进行比较:斯大林经济模式、英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通过填写表格,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经过独立思考,同伴合作,查阅资料等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比较不但使学生对中西方经济的差别有更深刻的体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高考历史复习课问题的设置要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激发学生回忆巩固知识的兴趣。
  复习课与新授课一样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复习历史的兴趣,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学生自主复习习惯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学生就无法真正融入到高效的历史复习中。
  教师可采用形象语言创设新情境,增强提问的趣味性。教师亦可以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创设情境进行提问,也能激发起学生思考问题的意识。
  例如:根据下列材料你能揣摩出当时蒋介石的态度吗?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这是蒋介石著名的《庐山谈话》中最著名的一段话,当时妇孺皆知。从给出的信息可知,此谈话发生在卢沟桥事变十天以后。此问题抛出后,学生积极从材料中挖掘出有效线索,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许多同学从材料中分析出蒋介石两点态度:1.认为卢沟桥事变尚不是战端已开,还希望将其作地方事件处理。2.表示了准备抗战的决心和态度。
  由此可见,在高考复习中,教师一定要改进提问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对历史复习课的兴趣,这也是增强问题设置有效性的一种途径。
  四、在历史复习课中问题设置的有效性还应该注意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提出。
  高考历史复习课不能出现老师一言堂的现象,还应该强调复习课中学生的自主复习,即要让学生具有自觉复习的愿望和复习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在外来压力下被迫学习。在历史复习课中要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并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复习课不能是教师唱独角戏,不但有教师提出问题,而且有学生提出问题。
  老师应该有正确处理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包括单独释疑、集体讨论等,这是高考历史复习课问题设置有效性的另一种途径。
  总之,高考历史复习课问题的设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新课标下的高考历史复习课问题设置,不仅是帮助学生巩固已有历史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历史教师要在问题的设置方面做到有效,必须做到问题设置促进学生构建起一定的知识体系,要注重培养学生求异与求同思维能力,问题的设置更要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并要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学会正确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M].北师大出版社.
  [2]陈伟国.历史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3]王伯康.点击教学创新丛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复习 课教学 设置 如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