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中的形象感受 [朗读中的形象感受]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达到教育的目的。叶圣陶先生针对文章阅读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朗读要借助有声的语言文字,感受源于作品的形象,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读者的内心活起来,好像“看到”、“听到”、“闻到”、“尝到”一样。
  朗读者怎样把握作品中的形象感受呢?
  
  一、抓住实词,捕捉形象感受
  
  朗读者要善于抓住那些表达事物形象的实词,透过文字,目击其物,好像“看到、听到、嗅到、尝到、伸手即可得到一样”,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朗读者内心“活”起来,形成“内心视象”。
  我国古代许多优秀的诗词家,为了传神,为了创造出奇妙的意境,总要苦心孤诣地炼字炼意,遣词造句。有时巧用一字,全局皆活,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意境全出,“春风又绿江南岸”,用一“绿”字,意象腾飞。杨朔先生在《桂林山水》中,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最后以云雾、绿树、红花作衬,构成一幅优美动人的画卷。朗读者要揣摩体味“静、清、绿”和“奇、秀、险”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重点词句的诗情画意,使这些文字在朗读者头脑中变成具有生命力的跳跃着的各种形象,才会收到朗读的最佳效果。
  山很陡,鲁班抓住树根和杂草,一步一步往上爬。他的手指忽然被一根小草划破了,流出血来。一根小草怎么会这样厉害?鲁班仔细一看,发现小草的叶子边上有许多小齿。他试了试,在手指上一拉就是一道口子。这可把他提醒了。他想,如果照小草的叶子那样,用铁打一把有齿的工具,在树上来回拉,不是比用斧子砍强多了吗?他马上回去打了一把,拿到山上去试,果然比斧子又快又省力。
  在朗读这段作品时,我们要抓住描写鲁班动作的一系列动词“抓――爬――破――看――试――想――打――拿”,朗读者要“看”到连续的画面,并把它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事实上,内心世界的变化是由视觉诱发的,由视觉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在脑海中的再现,朗读者只有抓住作品中的实词,在自己心中形成“内心视象”,才能通过有声语言,将这种形象感受传达给听者。
  
  二、运用联想、想象,获取形象感受
  
  联想和想象是朗读者本身所接触过的彼时彼地的场景被作品提供的此时此地情景激发而在脑子里产生出画面的思维活动。著名朗诵家瞿弦和同志说过:“每当我看到一篇令人激动的作品时,随着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实词的描写,我常常在脑海中出现许多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仿佛看到静静的小河、热闹的街市、战斗的英雄、胆小的懦夫。”他在朗读艾青同志的著名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时,他想象到艾青同志是在一所监狱中看到雪而想起他的保姆大堰河的。他想象作者手抓着监狱的小窗上的铁栏杆,眼望着远处被雪覆盖着的大地。于是,小时候的一幕幕情景在头脑中闪现。大堰河厚大的手掌在抚摸着,大堰河在洗衣、切菜、扇火,大堰河在贴画,大堰河因劳累过度而死亡。如果想象不出这些生动的画面,朗读便只能像背词,那将是冷冰冰的,死气沉沉的。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风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在淡淡的月光下,徜徉于荷塘,沉醉于月色,一幅美不胜收的荷塘月色画便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先鸟瞰月下曲曲折折的荷塘全景,给人以总的印象,然后有层次地从上到下写来,田田的荷叶,美如舞女的裙;荷花零星点缀,姿态万千,如星星熠熠,似明珠乳白;微风送清香,叶动花颤,流水脉脉含情。在这幅画里,作家不满足于对客观景象作静止的摹写,而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机的风姿。接着作家着力写月光之美。光是难以捉摸的,作家却借助于景物,创造出一种勾人心魄令人陶醉的意境。那流水一般的月光,倾泻在花和叶上,如“薄薄的青雾”,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为强化月光效果,作者着力摹写月的投影,如有“参差斑驳”丛生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里光影交错,岸边的树、塘中的荷连结,着意写月色,但处处不忘荷塘,满塘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的令人惊异之美,使人神醉。最后写荷塘四面,着墨较浓的是柳树,写下月下的情景,面对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以及蝉声蛙鼓则是随意点染,只为增加生气,静中有声,浓淡相间地反衬了荷塘的幽静。作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是片刻的,回到现实立刻又感到重压,心里越发不平静了。文章最后写了作者遥想古代江南采莲胜景,虽不在现实之中,然而借助联想,使荷塘画面扩展,更显清新雅致,同时也表达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们在朗读作品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中,让自己的身心活跃起来,让图画活跃起来,通过这些活动的画面给朗读内容插上翅膀,去感染听众,飞进听众的心田。
  
  三、运用经历、经验、知识积累,把握形象感受
  
  虽然联想和想象是朗读者的天性,但要想得对,想得丰富,想得深刻,与朗读者自身经历、经验和知识积累是分不开的。朗读者能否具有丰富的形象感受,取决于朗读者观察感受和体验生活的能力,取决于他生活经验的成熟程度。很多人在朗读时喜欢选择戴望舒的《雨巷》、余光中的《乡愁》,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会感觉与自己的生活年代距离太远,理解肤浅,很难表达出作者的真实情感。在朗读杨朔的《桂林山水》时,因为有过到桂林游览的经历,亲眼见到过桂林美丽的风光,每当看到它,我就仿佛置身于桂林山水之中,心情随着作者的描写而激动,作品中的形象在头脑中活跃起来。阅读文学作品,不但要正确地了解词义,还要能深入感受词句的情调、色彩、韵味。也就是不断探索作品的画外之音,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为了更好地把握朗读中的形象感受,实现朗读目的,就要求我们多读书,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增加文学修养和美学修养,培养和训练自己的语言感受能力。要求我们对所有的事情都亲身经历是不现实的,南方的同学没有亲眼看到过北方的漫天大雪,北方的同学也不能亲身经历南方的淫雨霏霏,那对于那些我们无法亲身经历的事情怎么获得形象感受呢?我们可以运用电视、电影、图片等媒介来获得间接的形象感受。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读者不是旁观者,不能冷漠地、客观地注释词语、翻译文章,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在朗读者的心目中,不应该仅仅是白纸黑字、抽象的概念,而应该是有生命的客体,有活力的形象。因此,在朗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形象感受的获得和把握。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观察生活、体会生活,这样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会不断增强,也就能更容易地获得形象感受和把握形象感受。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当你有了如诗的情怀,一定能有如画的声音。

推荐访问:朗读 形象 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