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必修一的教学思考 对数学教学创新教育的思考

  摘 要:如何转换思想观念,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强化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优化滞后的教学方法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笔者从多个方面论述了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中学数学教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创新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今天,如何转换思想观念,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强化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套传统、滞后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出现了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也说明了我们教育教学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优化滞后的教学方法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中学数学教学:
  
  一、要重视学生自主性学习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根本没有自主可言。实际上,自主与创新两者不可分割。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就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也就无从展现自主。只有自主与创新完整统一,才能培养新一代人的进取性的人格精神。创新自主观表现为:学生能有目的地学习;能主动规划安排自己的学习;能有选择地学习;能独创性地进行学习;能进行多向思维,从多角度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成为整体的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能在学习上进行自我调节控制,对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结果等具有自我认识和调控的能力;能主动地发现学习中即将出现或已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能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前途和人生道路有美好的憧憬和丰富的想象力,并有实现理想的愿望和责任感。
  其实,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由于中学生既有小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也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所以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要合理布局课堂结构,优化数学教学方式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学内容把握得十分准确,同时对时间的把握也应十分严格,切忌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在教学过程中,从数量上说,教师要少讲;从质量上说,教师要精讲;从内容上说,学生易懂的坚决不讲,学生自己经过思考可以明白的尽量少讲。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更要注意留给学生想、说、练的机会。优化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应克服以下几个传统的教学“误区”:
  1. 重内容的课堂讲解,轻教材的灵活运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不少教师不重视课本的应用,将教材仅仅当成学生的习题集,致使学生不会阅读课本。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而应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实际上,我们现在的教科书通过正文和例题,并结合使用图表,加强了对教学内容、特点、要求的分析。会使用教材的学生,往往在认识上更深入一层,自己能逐步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同时,教科书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探索一题多解(证)和一题多用。
  2. 重结果,轻过程数学。新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更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在原有的“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少教师为了学生能考高分,只强调学生将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记熟。诚然,上述做法可能对暂时的考试成绩有用,但对以后的数学学习却留下了后遗症。例如:有不少学生在初中求二次函数y=ax +bx+c的最值时,熟知结果:当x=-b/(2a)时,y有最值(4ac-b )/(4a),但却不会配方法,更没有弄明白(4ac-b )/(4a)为什么是最值;这样到了高中继续学习函数最值时就发生了困难,比如求函数y=ax +bx+c[m,n]的最值时很多学生还是给出(4ac-b )/(4a)这样的结果,这就是只重结果、不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带来的后果。
  3. 重机械的“题型分类”,轻知识系统的归纳。目前数学教学上的一大弊病就是进行题海战术,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变成了机械的分类式思维技巧的教学与训练,其结果导致了考试死记类型、硬套解题方法,对变换形式的问题便束手无策。在素质教育下,应教会学生知识系统的总结。实践证明,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总是能系统地说出学过的知识系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能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从而灵活地处理问题。
  4. 重知识的传授,轻方法的创新。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意教学教法的改革。他们错误地认为教法的革新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其实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将枯燥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讲述得情趣盎然、浅显易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凡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钻研,培养学生能力从而达到取得好成绩的方法,都应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三、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少学生除了本身的智力因素以外,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诸如学得不好不感兴趣;遇到难题不能迎难而上,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眼高手低,只看中分数等等,结果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能。
  1. 情感手段强化自我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表现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倾向,自我表现愿望的满足有助于自我效能的增强。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一般地讲,恰当地表扬鼓励能强化自我效能感。这不仅对表扬和鼓励的人如此,对其他的人也有相同的作用。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愿望得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愈加浓厚。
  2. 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为顺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潮流,新教材突出了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增加了可读性,在加强双基的同时,也注意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新教材的上述潜在功能,指导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3.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也表现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考问题,能够有效地应用原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为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和创新。“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成就”。同时,在倡导学生积极创设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在授课中应启发学生多提问,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考、分析,并进行自我判定。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索的喜悦。
  总之,教学活动既是“授业、解惑”的一个过程,更是一项颇有挑战意义的创造性活动,教学活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素质如何。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也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创造性地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这样我们的创新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数学教学 思考 创新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