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性教学法 关于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研究

  摘 要: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的教育。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原则,职业教育应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实践性教学,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我国现在职业教育存在的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分布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合理,评价机制落后,师资水平不一等问题需要一一得到改善,以改变目前职业教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格局,为社会发展提供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 实践性教学体系 教育资源 评价机制
  
  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社会对中低层次的人才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由单一技术操作人员向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能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转变。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在担负这一类人才培养任务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推动实践性教学的发展。
  
  一、我国职业教育中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中,虽然目前已充分认识到实践性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之一,但教育理念、经费投入、师资配备、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原因,限制了实践性教学的实施。
  1. 实践教学环境和资源配置紧张,实践性教学被削弱。
  职业教育为更多的适龄青年提供了再学习的机会,但是在我国,由于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投资基本上还是倾向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得到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明显不足,使得各职业学校的布局不太合理,普遍出现校舍紧张、教学空间拥挤、人均占用实验室面积以及生均使用实验设备量严重不足,实践教学经费紧张、实践教学时数减少等问题,实践教学环节不得不采取合并、裁减、模拟,甚至“以讲代练”等权宜之计。由于在教学中得不到足够的操作技能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不能得到应有的提高。
  2. 评价机制不合理,实践性教学被忽视。
  目前各职业学校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已经把实践性教学提到了日程上,但“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管理思潮仍占主流。学校的教学奖励也通常倾向于课堂理论教学,在这方面设有“课堂优秀教师”、“优秀教案”等诸多奖项,而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操作技能训练的教学成果奖励和专项奖励则寥寥无几。在教学研究工作中,同样是重视学术理论研究的奖励,轻视技术工艺革新和操作技能训练教学的奖励。在教师评定职称中,职评条件就明确要求教师必须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若干篇教科研论文,而教师在实践性教学中取得的成果则很难作为成绩被专家认定。在这种评价机制之下,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普遍重视科研学术研究、忽视实验实训研究,这种观念的存在不利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使职业教育质量停留在原地,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3. 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
  职业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需要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支撑,需要教师实际能力的支持。虽然目前各职业学校已经开始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人才引入机制上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还是普遍存在片面追求高学历、高职称的问题,而忽视了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弱,例如计算机组装、网络综合布线、计算机应用软件的编写等,有的教师在理论上讲得有理有据,但一遇到实际操作就手忙脚乱,纰漏不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又如何能得到有利于他们技能积累的实践锻炼呢?如此看来,职业教育中“教师型”和“师傅型”还不能统一起来。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倾向严重,已经导致了教风学风浮泛、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势必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问题。
  4. 教材滞后,实践性教学缺乏理论指导。
  职业教育教材滞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实践教材滞后尤为严重。目前,在人才市场有个怪圈:一方面IT行业、电子行业人才匮乏,企业求贤若渴,而另一方面很多学生不符合企业用人要求,找不到工作。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计算机专业、电子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差的现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许多职业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已经严重落后于整个行业的实际需要。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1. 加强实践教学,妥善处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普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合理分配教学资源,首要的任务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做到最合适比例。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它们的实践教学时数在教学中都超过了50%。我们认为若两者比例在1:1则较为合适,使两者相互结合,可以促进能力训练的加强。我们应当纠正偏重理论知识教学而轻视实践性教学的观念,在强化技能训练中适度降低理论的深度和精简其内容,突出“实用”特色,理论上“够用为度”。
  在课程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前的学科系统的组织结构“提出概念、原理→举例说明→实验、实训求证→习题加深”,实施“任务的提出→完成该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完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独立或分组完成任务→又一新任务的提出”的路子。以前课程体系在“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这个观念的指导下,仅仅把实践看作理论线性演绎的结果和附属品。正确的关系应当是理论服务于实践,打破学科系统,以工作项目或任务来形成技能训练体系。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杜威早就提出了“在做中学”的理论,他认为学生从教师口中被动听来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只能抑制学生的活力和阻碍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生命所在。
  同时,根据最新技术的发展变化,编写反映职业特色的实践环节教学指导性手册、校本教材,制定“技能训练计划”。通过阶段性的实践教学安排,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学生的专业技能。按照当地就业市场的需要,每年进行教学计划和技能训练计划的修改,增强实训教材的实用性、可读性,使实训教材与科技发展相适应。
  2. 开拓渠道,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一些与基础知识、能力结构相关联的、必需的学生实验、基础性的技能训练,必须在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完成培养。而对于现代社会发展前沿的、综合性较强的技能训练我们应该寻找适合的校外实习基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本着平等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宽实习渠道,要依靠企业,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位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要依靠行业共同确定专业学科教学人才培养核心能力的要求,制订各项实践技能特别是人才培养核心能力的考核标准和奖励办法,建立实践教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以及质量保证体系,用制度创新来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 广开“才”源,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应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和学生实践技能培养要求,有计划地派出一些教学骨干到企事业单位顶岗锻炼,直接参与生产现场的实践活动,参加技术服务、产品开发和科研工作等,以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使他们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管理制度和薪酬政策上进行倾斜扶植,造就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聘请一批来自生产单位、管理部门的工程师、专家、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参与实训指导,及时用生产一线的实践知识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促进产学研合作,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4. 优化评价机制,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
  在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上应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惟一评价标准的做法,建立多重标准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评价。在成绩评定办法上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将终结性评价改为阶段性评价,可以把阶段考核、技能考核和期中、期末考核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比例加以评定,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加强平时的技能训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在考核办法上,对一些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可到专业实训现场进行实际操作考试,变“笔试”为实际操作。综合实践教学还可将课程考核与计算机考试、厂商认证等相结合,这样既可以测试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又可以让学生获得专业技能认证,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帮助。
  除了在学生的学习上要改变评价机制之外,对于实践性教学的实训教师也应该建立相应的一套评价机制。提高实训教师的待遇,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实训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建立和完善实训教师评聘机制势在必行。
  学校应根据实训教师所履行的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制的执行情况,实训教学水平、实训技术的提高,工作业绩等等进行量化考核,按得分名次顺序排列评聘职称,并与奖金挂钩。对实训教学工作有突出成绩并有发明创造的,应在评聘时重点考虑。在评优、评职晋级中实训教师还应单列,或者归入真正的教师系列,而不是与其他系列混在一起。采取实训教师试教应聘、观摩考核、派出进修、设立激励机制等办法,真正提高其实践教学水平。
  加强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设是培训技能性实用型人才的关键。但“学以致用”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它需要学校和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并不断探索新的且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手段。

推荐访问:职业教育 实践 教学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