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地位的嬗变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在20世纪50年代,被称为“政治理论课”;60年代,被称为“共同政治理论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称为“政治课”;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称为“马列主义课”,后又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1982年后,高校开设了“思想品德课”,后又称“思想教育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合称为“两课”;2005年起统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纵观建国以来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总体上保持了与其他学科教育平衡的水平。然而随着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政治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地位也时常发生变化,呈现出忽高忽低的状态,曾给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德育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正确认识和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地位的演变轨迹和成因,并从中吸取教训,既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也可为今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一个历史的视角。
  
  一、确立时期:建国之初的确立和健康发展(1950——1956年)
  
  从建国开始,党和政府就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任务之一,确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主导地位。1950年5月1日,在第一次全国高校教育会议上,教育部长马叙伦指出:“按照共同纲领,我们的高等学校的目的应该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方法,培养具有高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高等学校就要进行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①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高等学校暂行规程》,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列为高等学校具体任务的第一条。正因为在客观上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给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合理的定位,使得建国初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步入了健康发展之路。
  1951年7月,华北区各高校通过近两年的思想政治课(核心课程是“新民主主义论”)的教育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1951年9月10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华北区各高等学校1951年度上学期进行“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教学工作的指示》,指出:“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及政治经济学三门课目,是改造学生的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基本的课程,各高等学校必须重视并注意建立正规的和完备的教学组织,丰富系统理论的讲授内容,以克服过去有些学校将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一般业务课程对立起来片面进行、不相联系的现象。”②这个指示,再一次给政治理论课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时期之一。
  1953年2月,为适应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高校的政治理论课增开了“马列主义基础”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开设。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一些基本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历史经验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出现的新问题,领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同时,将“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史”,主要系统讲授毛泽东思想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认识中国政治的发展规律,了解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和党的总路线与总政策,领会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光荣、伟大、正确。
  1956年9月9日,高等教育部总结近两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状况,颁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规定(试行方案)》,正式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规定为四门,即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对学时和年级开课顺序做了详细的规定。
  
  二、动摇时期:“左”的思想影响下的曲折发展(1957——1977年)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开始全面转入社会主义建设。在短短的几年内,完成了如此巨大的社会变革而又未引起大的社会动荡,确是一大奇迹。正因为这样,从50年代末起,在党内滋生了一种骄傲、急进的“左”的思想,并最终酿成了“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人民遭受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与此相适应的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几乎都是在政治运动中进行的,如社会主义教育、反右派斗争、大跃进运动、教育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等,在此期间,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地位也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状态。
  (1)“社会主义教育”时期的冲击(1957—1960年)
  1957年3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指出,要使社会主义制度巩固起来,除了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坚持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以外,“还必须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进行经常的、艰苦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③1957年12月10日,高等教育部、教育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指示》,规定在全国高等学校各年级普遍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全体学生和研究生无例外地参加学习,课程内容以毛泽东同志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中心教材,同时阅读一些必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党的文件和其他文件。在学习“社会主义教育”课程期间,原应开设的四门政治课一律停开!这期间,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被政治运动式的“社会主义教育”所替代,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61年。
  (2)“整顿”时期的回位(1961—1966年)
  1961年4月,中宣部和教育部在北京召开高等学院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会议制定了《改进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见》,指出,当前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和教学内容很不稳定,没有教科书;学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知识比较贫乏。《意见》再一次强调政治理论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认为,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包括两类,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二是时事政策报告和讨论。1961年9月,经中共中央批准试行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针对前几年出现的“左”的偏差,重新规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提出“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管红,而且要管专”,再一次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主要表现为各门课程逐渐编写出了教材,学习时间也有了较为科学的规定,并用条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1964年7月10日至8月3日,中宣部、高教部、教育部联合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中等学校的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过600多人。会议最后形成了以中央宣传部、高教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的名义联合起草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由中共中央于1964年10月11日批转下发。《意见》指出,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青年,向他们进行无产阶级的阶级教育,培养坚强的革命接班人;是配合学校中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反对修正主义,同资产阶级争夺青年一代。政治理论课必须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把宣传毛泽东思想作为最根本的任务,把毛泽东著作作为最基本的教材。会议期间,全体代表受到了毛泽东以及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的接见。这是我们党就政治理论课问题所召开的一个前所未有的会议,表明党对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更说明了政治理论课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当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推荐访问:嬗变 政治理论 教育教学 建国以来 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