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散式教学的有效运用分析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学生对历史兴趣度和参与度不高,老师给出观点,学生就死记硬背,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随着教育改革,历史教学中同样需要注入新鲜血液,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发散式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导与主体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
  一、转变角色思维,增强教师文化知识储备
  所谓发散式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更多的思考,从多角度看问题,得出更多的结论和思维成果。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个性进行教学。如今多媒体教学普及,视频、音频等被广泛应用于课堂中,教师无须照着课本念,但还是没有完全摆脱教师说什么学生就记什么的局面,而学生的参与度在发散式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因此必须转变角色思维,让学生也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中的《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浏览课文后进行思考,对这件事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影响上发表观点,鸦片在这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对现如今毒品危害的认识等,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并肯定他们的观点,形成一种强烈的互动。学生一旦用心参与进来,学习兴趣和效率都会大大提高。
  在增强文化知识储备方面,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不可或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丰富多样的知识作为基础,是很难帮助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更无法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的学习。因此,提高教师文化知识储备是进行发散式教学的重要要求。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中的《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时,教师需要对当时各个国家的国情、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多方位了解,从而总结出当时政治格局变化的原因以及未来世界政治格局的走向,给学生一种引人入胜的感觉,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历史教学中求异精神的培养和历史情境的创设
  历史是一门严肃的学科,很多历史事件有着主流思想。但是过分追求主流会使得学习和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所以在发散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有求异精神,对不同观点有包容心,这样才能得到思考和参与的成就感。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举行一个小型辩论赛,对某一论题进行具有学派特点的辩论。代表不同立场和派别,学生更有兴趣去思辨,在思考、语言组织和表达上都能得到训练,而且观点碰撞,更拓宽了思路,达到发散式教学的目的。同理,创设的历史情境,能让学生亲身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发散式教学发挥到极致。
  三、激发学生想象力
  高中历史课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如果学生没丰富的想象力,无法发散性地思考问题,很容易使学习变得乏味,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因此,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实施发散式教学,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二单元的《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主要讲述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对于西方,了解相对较少,教师在充分讲解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历程后,引导学生对西方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时代背景进行大胆的想象,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让学生在自我思想意识中形成对特定文化背景下人民生活状态的感受,从而准确掌握整篇课文的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本文重点对发散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了详细分析,在发散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做好备课工作,明确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展开教学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地设置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除此之外,要想培养高中生的发散式思维,教师必须构建教学体系,把所学的历史知识穿插在一起,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要想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思维个性化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这样才能使发散式教学更好地应用在教学中。

推荐访问:发散 式教学 高中历史 分析 教学中